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当代文学家【民国杂文 当代文学家】
 

当代文学家【民国杂文 当代文学家】

发布时间:2019-06-25 08:59:52 影响了:

民国杂文

...隋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散文,现代杂志杂文,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弃医习文。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八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1929年于上海生下了周海婴。

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

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和鲁迅的《拿来主义》相近的文章

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胡适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世不认真的人。

创作背景胡适是现代杂文的最初创作者之一。

民国七年(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起「什么话」专栏,辑录摘引当时报刊上令人发笑或感叹的材料,加上几句点睛式评语,或根本不加评论,直斥之曰「什么话」。

这种杂文简便犀利,有利于迅速揭露悖论谬说,曾被许多刊物仿效,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他还以"天风"、"铁儿"等笔名,发表过不少杂感、短评、短论、寓言及一些通讯、序跋等,或论时事,或悼友人,或抒感怀,虽然内容尖锐,但文字优美,影响颇大,《差不多先生传》即此类杂文中之一篇。

题意胡适曾系统地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与方法,使他眼光敏锐,胆大心细,具有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因此他写这篇讽刺小说,来嘲讽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一方面针砭国人敷衍苟且的态度,一方面也可见其弘扬科学精神的用心和薄弱。

鲁迅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

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

」(语出日本人内山完造所作之鲁迅先生一文)正可说明本文的立意。

也有人认为这是胡适对中国民主的一种追求,差不多先生和中国民主有着差不多的状态,他希望中国发展过程中向着更完美的状况变化。

中国文学历史分期共分几个阶段

这是说中国人的劣根性.说中国人一直在受压迫而并没认识到这点.想做奴隶而不得就是说想好好的过日子(好好的生活,有口饭吃,哪怕是受苦),却因为社会动荡而过不好.暂时做稳了奴隶就是指一些太平盛世,表面上看起来老百姓日子不错,实际上还是受着统治者的压迫,只不过没有动荡了.

明清散文特点

明初散文以朱元璋开国功臣宋濂,刘基为代表.宋濂论文力主宗经其散文以传记文成就较高.刘基则是诗文兼善的作家,他的散文以寓言杂文最有特点.明中叶散文和诗歌的发展一样,出现了前后七子与反前后七子的激烈论争,此期散文流派众多.“前后七子”主张复古,独倡秦汉古文,由于模拟过甚,被后人斥为“伪体”,仅“后七子”之宗臣以散文名,他的《报刘一丈书》是明代散文中少有的一篇好文章.明嘉靖年间,“唐宋派”兴起,他们继承南宋以来尊崇“八大家”,(韩柳欧曾王三苏)古文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散文,与“前后七子”相抗衡,故有“唐宋派”名之.其散文使明代散文出现了转机,最有成就的作家是归有光.万历年间的“公安”,“竟陵”两派散文,抒写“性灵”.各有特点,二者文学革新运动的直接产物是散文创作中,出现了的小品散文,这是对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代表了两派散文的创作成就.明末散文上承明中叶余绪,出现了大量的小品散文.张岱散文汲诸家之长,兼“公安派”之清新和“竟陵派”之冷隽又独具风貌,成为晚明散文大家.同时主张复古的“复社”,“几社”,由于使古学务为现实所用,故其散文于拟古之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现实性很强,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等均是明道散文中很有思想容易的佳作.清代散文,初承明代“唐宋派”一脉,代表作家有候方域,魏禧等人.候方域散文被时人推为第一.清中叶以后“桐城派”古文一统天下,势力极大,蔚然成为清代古文正宗.“桐城派”古文一布局严谨语言雅洁著称.这是唐宋八大家古文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影响达远至于民国初年.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管同,梅曾亮等人,骈文在清代也十分流行.清初的陈维崧便是骈文名家.清中叶以后骈文屡与古文争胜,出现了著名的骈文作家汪中,他的《哀盐船文》,“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是一篇十分动人的佳作.明清两代,不以文名的思想家的散文值得注意.明代有嘉靖万历年间的李挚,其散文思想性强,极富鼓动性,揭露假道学最见功力.清代则有清初的黄宗羲,唐甄(?)等人,其散文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封建帝王,封建君主专制进行猛烈的抨击,对于开通民智,进行思想启蒙起到很大的作用.

差不多先生啥子意思哦?

原文 (全文原载于民国八年出版的新生活杂志第二期)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

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

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 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

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

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胡适是现代杂文的最初创作者之一。

民国七年,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起「什么话」专栏,辑录摘引当时报刊上令人发笑或感叹的材料,加上一、二句点睛式评语,或根本不加评论,直斥之曰「什么话」。

这种杂文简便犀利,有利于迅速揭露悖论谬说,曾被许多刊物仿效,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他还以天风、铁儿等笔名,发表过不少杂感、短评、短论、寓言及一些通讯、序跋等,或论时事,或悼友人,或抒感怀,虽然内容尖锐,但文字优美,影响颇大,差不多先生传即此类杂文中之一篇。

[编辑本段]题意 胡适曾系统的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与方法,使他眼光敏锐,胆大心细,具有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因此他写这篇讽刺小品,嘲讽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一方面针砭国人敷衍苟且的态度,一方面也可见其弘扬科学精神的用心。

鲁迅也曾经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

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

」(语出日人内山完造所作之鲁迅先生一文)正可说明本文的立意。

「传」,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

自从司马迁史记以「本纪」来记载帝王,以「世家」来记载诸侯,以「列传」来记载一般人物后,「传」便成为史家记载人物的体裁。

《差不多先生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内容的安排依照传记体例:先纲后目的层次来叙写人物,并以切近生活的事例作为佐证,构成一篇趣味盎然、含义深远的寓言。

而在笔法上,则巧妙的运用夸饰、排比、映衬、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让人在荒谬好笑的文字背后,领略作者严肃的用心。

●传记体例,先纲后目本文既名为「传」,所以作者仿的是史记纪传体写法:先叙主角的背景及为人,后依时间顺序叙述其生平事迹。

这种先交代人物特质,再以事例作为佐证的方式——也就是先纲后目的安排,可以使读者经由故事中主角一再重演同样的错误,而加深印象,以达到作者谏诤的目的。

文章的第一至三段是「纲」,总写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及特质:首段先用疑问句型:「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来引起读者好奇,而后却不直接写出主角姓名,反而说:「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更提高了一层神秘感。

接著作者把主角的名字命为「差不多」,还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些是在为后面「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做铺垫,表明「差不多」这弊病就是全中国人的弊病。

第二段写的是差不多先生的相貌...

鲁迅的主要作品有那些?

甚至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也对鲁迅作了很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 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为什么同盟会会成立后 梁启超加入保皇派

杨度(1874年—1931年),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颇具争议。

早年生活 杨度祖先世代务农,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

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

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

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

他的父亲杨懿生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务农,兼作吹鼓手,杨度是其长子,另有弟杨钧(字重子),妹杨庄(字叔姬)。

杨度十岁丧父,过继给伯父。

杨钧善诗、文、书、画、印,杨庄亦工诗文。

杨瑞生驻归德时招杨度和妹妹到其府中。

十六岁改名为度,字皙子。

伯父迁关外朝阳镇时,杨度和妹妹回到湘潭。

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取秀才。

次年(1893年),顺天府乡试举人;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会试均落第。

会试期间恰逢公车上书,他亦附和,并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

还乡,师从衡阳东洲、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壬秋,湘绮)。

杨度与王大约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初识,此时杨度13岁。

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其为学生。

师生关系之亲密,杨度深受王喜爱,并可以随便开玩笑,王在《湘绮楼日记》中常称杨度为“杨贤子”。

杨度在王门学了三年,他醉心于王氏帝王之术,这对他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曾与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杨钧、杨庄也学在王门,杨庄后嫁与王家四子。

同门还有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

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杨度对新学也开始感兴趣。

光绪戊戌年(1898年),湖南新政,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在长沙办时务学堂,蔡艮寅、刘揆一、杨度同在一起听课、讨论国事。

留学日本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瞒着老师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与黄克强同学。

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趋激进,和湖南留日同乡创办《游学译编》。

半年后在结业会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清国人的言论,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激烈辩论。

不久以《支那教育》为题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由此在中国留日学生得到支持和赞扬。

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获得经费支持,杨度回国。

随后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受到张的称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

一等一名是未来的北洋政府的财长、杨的共事和政敌:梁士诒。

由于梁士诒这个名字被说成是“梁头康尾”,而“康梁”因为戊戌变法,正为慈禧太后所恨,所以,梁士诒被除名。

杨度受到牵连,又是“湖南师范生”,且在日期间有攻击朝廷,策论中有不满朝廷的言论,疑为唐才常同党和革命党,也被除名,并受到通缉。

杨度避居家乡,娶妻中路铺黄氏仲瀛。

不久,杨度再赴东京,入弘文学院学习。

他的弟弟和妹妹作为湖南省第一期官费留学生早些时候(二十九年)也留学日本。

秋,杨度与梁启超在横滨相遇。

10月,感于“国事伤心不可知”,和梁《少年中国说》,作《湖南少年歌》,发表于梁《新民丛报》,其中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句。

此时杨梁“二人相与,天下之至好也。

” 次年(1904年),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与汪精卫同学。

此时在日留学生爱国热情高涨,保皇派、排满革命派各自宣传自己的主张。

杨度主张宪政,不介入两派论争。

他热心国事、友善同学、才华出众在中国留日学生中颇具声望。

蔡锷在留日期间“与杨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杨度家吃饭。

三十一年(1905年),杨度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后又被推举为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

他带头请愿,要求废除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发表《粤汉铁路议》。

他以总代表的身份回国,根据他老师的对策,提出官绅筹款自办。

拜见张之洞,得到张的支持。

不久粤汉铁路收回自办,他圆满完成任务,声望大增。

他在东京和孙中山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

”(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

他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

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拒绝参加,愿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

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并称清国人“放纵卑劣”,留日学生群起抗议。

杨度以干事长的名义递交抗议书。

在留日学生中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自办学校,一派主张妥协。

湘人陈天华愤然蹈海。

作为总干事长杨度被一些人指责办事不力。

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出镇国公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