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浅悟macd 诗歌教学浅悟
 

浅悟macd 诗歌教学浅悟

发布时间:2019-06-27 04:02:57 影响了:

  摘 要 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不管何种类型的诗歌,都应该有一些共同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扣住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联想及想象来塑造形象、创造意境,从而抒情言志的。
  关键词 诗歌教学 意境 品味 诵读 类比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一种产生较早、形式多样、最具大众化、最具生命力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形象,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一般采用比兴、拟人、反复、夸张等手法来表现;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造鲜明的形象、深远的意境,并抒发感情;集中而概括地反映现实生活。
  1 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分析意境,引起共鸣
  诗歌以情感人,所以笔者在诗歌教学时以情入诗,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因而能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
  意境是什么?就是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也即诗歌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这三者——作者塑造的形象、描绘的画面、作者的思想与感情的统一体。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与诗人发生感情交流,从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并受到思想感染和艺术熏陶。
  在分析诗歌意境的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和讲解时的语言及在此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语文教师,虽然不一定得具备诗人的灵感和气质,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倾注丰富的情感,特别要善于透过诗歌语言进行想象和联想。
  如旧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以在广阔的天地中急切寻找总理为感情线索,创造出一个极其广阔、深沉的意境。我们仿佛随着诗人的意绪,走遍祖国大地,去呼唤我们敬爱的总理。诗歌正是以一幅幅寻找总理的画面和作者对总理的的无比深情,和谐地组成了诗的意境。
  对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执教者首先把握原诗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再造意境;然后用准确且有启发性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听,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以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让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他们的脑中呈现出来。也就是说,让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在自己的脑海中再创造出新的意境来。
  2 品味语言,分析形象,贵在点拨,出神入化
  诗歌的语言必须精炼,是由它高度集中、概括的内容决定的。诗歌表现鲜明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正是通过它精炼的语言来实现的。因此,诗歌教学要通过品味语言,启发想象,展开画面,分析形象,揣摩意境。
  好的诗歌炼字、炼意、啄句雕词上等方面有独到的功夫,往往能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的效果。所以就应当在“一斑”上作精当讲解,于“一字”上作准确点拨,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和品味。但在点拨时应善抓字眼,即善抓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关键词语。
  以杜甫《春夜喜雨》为例,它的前四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知”“乃”“潜”“润”“细”等字,诗人给春雨赋予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它善解人意,在雨贵如油时适时而降,诗人把自己对春雨的主观感觉恰切地融入到对春雨的描绘中,在感觉上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并且从听觉感官上描述了春雨的“形”与“神”,通过动词“潜”“润”和形容词“细”三字刻画了春雨善解人意、精灵晓事,蕴含着作者对春雨的深深喜爱之情。点拨时应抓关键词语,即所谓“诗眼”,抓住了它就容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把学生引入从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艺术境界中去,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诗歌中的意象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
  3 反复诵读,深刻领会,朗读训练,贯穿始终
  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是诗歌的重要特点。诗歌与其他文学艺术相比,更适宜于朗读和背诵,其原因是它本身具有行之于声的特性。朗读能使无生命力的静止的诗动起来,将我们更迅速更深入地带进诗歌的意境,去领略其音乐美、图画美,并在此过程中撼动学生的心灵。
  对于诗歌的朗读,方式很多。一般来说,再简单的诗歌,都应该有范读,或教师范读,或听读录音,目的是力求通过朗读,展现诗歌中的形象及画面,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朗读,视诗作和学习的具体情况,可通过齐读、领读,单人读、双人读、分小组读、男女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熟读成诵。
  朗读训练时应注意几点:首先要根据诗情把握诗歌基调,其次要求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而有力,注重重音、停顿、速度的适中,特别应该读得抑扬顿挫。
  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句,“见”是逻辑重音,应重读。但有的重音又不需要重读,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结尾结尾句“——想——念——你”三字,是心理或称逻辑重音,须轻读,方可表达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若重读,势必破坏全诗之意境。
  表情朗读更要在流利的基础上做到绘声绘色,真切动人,根据诗的内容把握好基本情调和情绪。如贺知章《回乡偶书》描写的是长期在异地做客,老来才回乡的那种悲喜交集、感慨万端的深挚感情,朗读时就应该用发自内心的集悲喜感慨于一体的复杂情感作基调来读。而在朗读曹操的《观沧海》时,基调则应该是慷慨悲壮的,才能表达出作者于动乱之年志在天下的胸怀。总之,教学诗歌,必须多读。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通过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4 类比创作,学诗实践,提高兴趣,表现才华
  学生从所学诗歌中受到感悟和启发,便会有情感的冲动,“诗情缘境而发”。加上学生从教师那里懂得或掌握了一些诗歌的技巧和规律,产生类比创作,化诗情为我情,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宋代诗人韩驹诗云:“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具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文论家刘勰也指出:“吟咏之间,吐纳金玉之声。”即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赋诗也会吟”,都是说的从学诗中受到感悟和启发后,便会有作诗的情感冲动,只要适当引导和鼓励,多数学生都会有作诗的兴趣。况且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诗的年华,写诗是他们的一种心理愿望。
  作诗有什么作用呢?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习作,可以更深刻体会前人所写的诗歌的真谛,从而使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悟性有长足的进步。二是能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增长运笔写作之能力。诗歌先于文而产生,这是自然发展和人的认识规律使然,故如果没有对诗歌的兴趣,绝不会有对语文的兴趣。很多作家都是从作诗入门的,古今中外都如此。郭沫若七岁能诗,处女诗集《女神》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现当代作家杨朔、冰心都说,他们踏上文学创作道路是从写诗开始的。在政治家、科学家中,也有许多才情横溢者,如王安石、毛泽东、华罗庚等,诗歌创作都成就卓著。
  诗歌用什么具体的方法教学,不应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作品内容和篇幅长短选择。但反复朗诵、欣赏玩味是教学所有诗歌的基本过程。为了达到诗歌教学中阅读鉴赏相结合的要求,可结合诗歌单元教学,适当利用课堂时间组织诗歌朗诵会和评议会等,定会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鉴赏品评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