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青岛古力盖
 

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青岛古力盖

发布时间:2019-06-28 03:55:12 影响了:

  青岛中山路栈桥东侧,至今还有一处百多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入口。  在媒体的描述中,青岛德国造下水道“宽敞到可以跑解放牌大卡车”,是一个早期工业时代传奇,长远、科学城市规划的典范——如今,每当有城市内涝发生时,人们就会想起它。
  这个入口目测可以进出一辆轿车,但内里渐窄,人只能低头弯腰行走。踩着潮水带进来的海菜,滑溜溜地转过50米后,就看到了五六米高处的第一个“古力盖”。这是青岛人对“窨井盖”的独有称呼,音译自德语“Gully”,也就是下水道。
  透过古力盖两个圆孔挂下来的光亮,令一处形态独异的蛋形下水管在微暗中隐现,那是青岛德式下水管道的典型设计。继续前行,下水道越来越窄,越走越高,每一增高处都有台阶,而拱壁上每隔几米便有一条直径30-40厘米左右的水管,这些都是暗渠。
  再前行20米,哗哗的流水声中,赫然出现了阶梯构造的上下两层下水道,它们被一个6级台阶分隔开来,落差大如一间宽敞房子的天花板与地板,而下水道左右两侧还各有一条宽约一米的下水管。
  这是青岛德国造80公里下水道的一小部分,但直到今天仍然在正常运转。“过去老城区下完雨,地面就干干净净的。”青岛图书馆老馆长鲁海说。他以及很多“老青岛”都认为, 青岛一直被公认为中国最干净的城市之一,正是德国造排水系统遗留的财富。
  然而,长期以来,青岛早期建城史的原始德文文献封存在城建档案馆中,濒临毁坏,无法取阅,直到1991年青岛中德关系研究会的颜承汉、夏树忱等老先生,将青岛市档案馆中保存的《胶澳发展备忘录》选译成中文。
  这是由当年德国殖民当局组织编写的青岛城市建设原始文献,对建设青岛地下管网的基本理念及施工进度等不间断地详尽记录了17年,直到日本取代德国统治青岛。
  《胶澳发展备忘录》正面印有书名以及德国国徽,扉页上还有防伪水印。显然,它在当年具有一定的保密级别。备忘录里面有大量的全景图片,最大的一张竟然有将近两米长。
  夏树忱先生又两次前往德国,寻找到青岛早期城建、军事、经济档案20万页。在德国弗雷堡联邦档案馆中,他又发现了国内版本中缺失的《胶澳发展备忘录》残件,还有没来得及刊印的备忘录原始材料。这本备忘录至此才基本完整。
  打开这本百年前的绿色硬纸外皮手写文献,一段近乎于传奇的青岛下水道乃至早期青岛城市的营建过程细节,点滴呈现……
  “东亚最完美之商埠”
  1897年11月14日,720名德国士兵强行登陆中国胶州湾,占领了青岛——那时是一个只有2万人的胶澳渔村。
  此时的胶澳,与老中国大多数破败简陋的小城镇一样:长年累月的磨损已使石板变得凹凸不平,一到雨季,一个个小坑就会激起水来;排水的沟渠因失修而堵塞,从它的开口处涌出黑泥,腐臭难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
  德国政府并不否认他们占领的胶州湾地区是荒漠贫瘠的土地,但他们坚持其“前途是有希望的”。完全失去昔日辉煌后又晚至1871年才统一,强烈的民族意识支配下的德意志复兴,此时正是德国思想界无可替代的情绪——民族狂热、英雄崇拜、建功立业……
  因此,在特有的“浪漫主义的普世思想”支配下,德国政府希望把这处他们属意已久的远东军港,建设成“接待南部欧洲病人的疗养地”“海外殖民地样板城市”,借此显示自己能够与英法竞争的强大实力。
  于是,一批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建筑设计师,带着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城建理念来到了胶澳,按照100年的高标准开始设计、营建青岛城。
  园丁出身的Bernick Hermann,就在此时乘坐德国政府安排的免费轮船,混在这些建筑师、规划师、技师中,远涉重洋来到青岛“碰碰运气”。在青岛,他找到了一份建筑师助理的工作,协助政府雇佣的工程师Megens投入了繁重的城市营建工作:地面的、地下的,还有海港工程、各种公共设施、公私房舍……
  德国人的青岛城营建首先从立法开始,根据城市规划在建筑设计、道路、绿化、环卫等各个方面订立细致而周全的法规。如青岛区内屋之高度以18米为限,楼则限于3层以下;建筑面积应占土地面积6/10以下;邻舍中间距离至少3米,有窗之方面至少距离4米……甚至还规定欧人区的建筑外形不得重复,应具有欧洲文化特点。
  另一方面,德国人为青岛带来了他们最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也即始终遵循基础设施先行,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建设放在首位。同时又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规划中将青岛湾沿岸的临海道路进一步贴近海岸,这样虽然增加了拦海建坝的费用,但青岛湾美丽蜿蜒的自然海岸线却由此全部敞开,成为公共游览的线路。
  到1913 年,“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已凭借城市的整洁、美丽闻名于世,被认为是“东亚最完美之商埠”“东方布莱顿”。此后百年间,青岛的城市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虽然有所改变,但基本保持了原貌,一直以整洁优美独特的城市形象而被中外旅行者们推崇。
  百年前的雨污分流
  德国人在青岛留下的众多遗产中,被人称道最多的,不是宏伟的总督府,而是极具前瞻眼光的下水道,百多年后仍在运转,令数十万人青岛人受益。
  德国汉堡是欧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意义排水系统的城市,该系统每周利用潮水清理主要下水道。这种排水设计理念很快就作为样板,被欧美其他城市效仿。而德国首都柏林晚至1874年才开始着手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但在1895年9月,法国工程师劳内发布报告,高度赞扬了柏林的下水道系统建设:总长度达到744公里,令柏林的人口死亡率也从0.32%下降到0.2%。劳内更赞扬,这项宏大工程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它进展神速。方案一经采用,就不再有长时间、琐碎的讨论。
  在排水系统上,德国人的严谨作风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成本计算、工程设计、项目施工,到相关设备,一百年前就有了严密、详细的标准,真正做到了标准化、一体化。
  仅仅3年后,在营建青岛城过程中,德国人也将其最新的排水系统设计理念带了过来,而此时柏林的城市排水系统尚在建造中,到1900年才最终全部完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