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窦娥冤》中窦娥反抗性之我见 窦娥冤中窦娥的反抗精神
 

《窦娥冤》中窦娥反抗性之我见 窦娥冤中窦娥的反抗精神

发布时间:2019-06-30 03:59:30 影响了:

  摘 要:《窦娥冤》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斗争精神和生存渴求,主人公窦娥通常被认为是极富反抗精神的勇士。然通过剧本解读考察窦娥的反抗性,会发现窦娥拒绝婚姻,是出于对封建贞洁观的固守,临死前许下的三桩誓愿,是她进行自觉反抗的唯一体现,对天地的坚定信仰,又注定了她不会对天地、官府进行反抗。
  关键词:窦娥;反抗性;封建;贞洁观;天地
  作者简介:徐秋琴(1988-),女,汉族,浙江嘉兴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2011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图分类号]: 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02
  《窦娥冤》是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名作,以其强大的悲剧精神享誉剧坛。对于剧作的悲剧精神,传统解释认为,窦娥身上的反抗性是其悲剧精神突出的重要原因。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窦娥有反抗性”是个伪命题。
  窦娥是否具有反抗性?反抗,反对并抵抗也。窦娥固然是有反抗性的。她没有一直逆来顺受,她有着明确的追求和反对对象,并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戏中,窦娥有着众多的斗争对象,包括张驴儿父子、她的婆婆、官府(天地)以及社会等。窦娥是否反抗了社会?她的反抗是否具有自觉意识?通过剧本分析,笔者认为,窦娥在无意间反抗了社会,她的反抗有一部分是带有自觉意识的。
  一、窦娥对婚姻的反抗,是出于对封建贞洁观的遵守和维护
  剧中,窦娥对张驴儿父子和婆婆的反抗,是由窦娥不愿嫁于张驴儿为妻引起的。愚以为,窦娥这方面的反抗,只是为封建而反抗。
  当窦娥知道婆婆答应了要嫁给张驴儿的父亲,还要将她嫁给张驴儿,她一面极力说服婆婆改变主意,一面坚决反对嫁给张驴儿。她用以说服婆婆的理由大致如下:公公生前辛苦置办家业,使婆媳不愁吃穿,她们不需嫁人以寻求依靠,婆婆若改嫁,更会对不起死去的公公;婆婆已是六十开外之人,再嫁他人会惹人耻笑。可惜婆婆一来要报答张氏父子的救命之恩,二来怕对方威胁自己生命,三来张氏父子已在门口等候,她开不了口回绝人家。面对婆婆“事已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的劝说,窦娥作了退让的同时,更加坚守了自我,她回应说:“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
  为什么窦娥坚决不顺从婆婆呢?这在第一折中并无直接交代,在其余几折中倒可以寻着些线索。婆婆收留了张氏父子在家中住,窦娥觉得“非亲非眷的,一家儿同住,岂不惹外人谈议?”她还担心婆婆在背地里把她许给了张驴儿,会连她也“累做不清不洁的”。在张驴儿的父亲误食了毒汤暴毙,张驴儿要窦娥随顺了他,便不计较父亲的死时,窦娥的婆婆为保全其性命,也劝她从了他,但窦娥以“一马难将两鞍鞴”,妇女不能出嫁两次的封建道德规范,把婆婆挡了回去。而窦娥对太守梼杌的证词说她“原是有丈夫的,服孝未满”,因而坚决不从。
  至此,不难看出,窦娥反对四个人两两结合的理由,无非就是要贞心自守,忠诚于死去的丈夫,保持清白之身,不至于惹人闲话。再说得简洁明白些,就是一个“贞”字。外人们眼中的是非黑白的准则,不就是封建贞洁思想的顽固沉淀,而这正是窦娥最看重的。窦娥拒婚,不为张驴儿趁机强求、为人不正,却时时念着再婚是对前段婚姻的亵渎,是对自身清白的毁灭。
  另一方面,窦娥是寂寞的。年纪尚轻却要独守空房的滋味肯定不好受,“催人泪的是锦烂熳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圞月色挂妆楼”,长夜漫漫,何以消遣?然而,寂寞不能让她妥协。她欣赏孟姜女哭倒长城,推崇浣纱女为表诚意而甘投大水,她愿意幻化成屹立在山上的望夫石!她呼唤着对所谓的爱情的忠贞。但是,退一步讲,窦娥享受过真正的爱情么?她很可能和中国历史上千千万万的女子一样,甘心于命运的安排,和一个男子早晚相对却没有丝毫的爱情可言。
  毫无疑问,窦娥是一个命运悲苦的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因抵债被送给蔡家做童养媳,结婚两年又成了寡妇,但这一系列的苦难打击也没有搅起她生活中的涟漪,她忍受着寂寞,守护着婆婆,等待着父亲。这是一个典型的贞洁孝女形象。如果不是张氏父子乱了她的生活,她会继续默默地、亦步亦趋地向着高大的贞孝牌坊前进。这里不是说她有意识地追求什么,而是指她心中根深蒂固的那一套行为准则。
  窦娥不对婆婆言听计从,反对婆婆的嫁人的决定,无疑是对家长权威的反抗。窦娥的善良和孝顺,在戏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她对婆婆的关爱,可以从很多细节中看出来,比如婆婆索钱长久未归她担心不已,比如为了不让婆婆受苦她甘于承受毒杀他人的罪名,又比如去刑场的路上怕婆婆见了悲伤而要求刽子手走远路。另一方面,窦娥对婆婆的“忤逆”也很明显。张驴儿拉窦娥拜堂时,她怒道 “婆婆也,你岂不知羞”;后来送汤之时,窦娥一时气愤,更是说“可非心,可耻!妇人家直凭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也是有感于婆婆将张氏父子留于家中,既不忍回绝,又试图说服自己。可以说,这是对婆婆间接的指斥。是什么让窦娥做出这等违背孝道的事?正是她希望婆婆不背离贞洁之道的强烈愿望。
  二、三桩誓愿,是窦娥自觉反抗性的唯一体现
  窦娥临刑前许下的三桩誓愿,被普遍认为是窦娥反抗性的生动体现,“反映出在那个时代人民的反抗性”[1]24,即民众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抗争。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三桩惊天动地的愿望。
  第一桩:“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第二桩:“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第三桩:“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悬挂在旗杆顶尖的白练,如何接得住刀落后喷溅出来的全部热血,炎热的三伏天如何能够突然降下三尺瑞雪,一个人的冤情怎么会导致一个地方大旱三年?似乎只有第三桩愿望有成真的可能性——天公不作美,三年滴雨不下。窦娥许下这三桩听来荒谬之至却一一应验的愿望,是要证明自己“死得委实冤枉”。依笔者之见,“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是窦娥受冤的强有力证据,也是她仅存的一点自主反抗性的体现。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