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从“接受理论”对比分析《黑衣人3》翻译及接受|对比分析理论
 

从“接受理论”对比分析《黑衣人3》翻译及接受|对比分析理论

发布时间:2019-06-30 04:00:53 影响了:

  摘要:《黑衣人3》作为近期上档的大片,却以其中文翻译在网上引起众多争议,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观众),在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需要注意在对白文本的意义限制下尽力去填补必要的空白,从而更好地帮助译文为观众所接受。
  关键词:黑衣人3;接受理论;文本意义;对白翻译;文本召唤结构
  作者简介:曹薇(1989.4-),新疆阿勒泰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2
  一、本土化翻译:想说爱你不容易
  近期热映的《黑衣人3》(以下简称《黑》)风头甚健,这部好莱坞科幻喜剧大片不仅以其演员阵容、3D特效吸引眼球,对白翻译也成为热门话题,诸如“伤不起”、“坑爹”等网络流行语频频出现,古诗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失足成千古恨”穿插其间,热词“瘦肉精”、“地沟油”、“穿越剧”大量被使用,通篇对白颇具“中国特色”。网友却发起一场“黑衣人对白捉虫”的活动,逐字逐句听译全文,对比院线上映的对白版本,指出《黑》为了刻意“接地气”,有多处遗漏、杜撰、改变原意及语义不通的错误。该片出品方哥伦比亚公司中国区代表也表示“我们希望翻译做到‘信达雅’,但肯定有遗憾和不足。网友的意见我们虚心接受,以后在本土化的同时,会尽量忠于原作。”
  影视作品对白翻译本土化早已有之,早在06年《加菲猫2》于国内上映时,“粉丝”、“顶”这样的字幕令观众喜出望外。北京某影城调查显示,近八成观众认为翻译是最大的亮点1。不难看出,这些打破传统死板直译的归化式翻译,使影片更贴近国人生活,增强娱乐性。由于语言障碍,电影并不能完全被观众把握,必要的本土化翻译是有益的,正如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2
  但同样是使用本土化的归化翻译,为什么《黑》却惨遭一片骂声呢?“其实对于观众来说,在一部进口大片中出现一些本土化的字句,虽然已经不新鲜,但也不至于会很讨厌。但如果这类字幕太多,就成了问题。”一位媒体编辑认为,《黑》的字幕之所以引起大量观众反感,主要是因为这种手法被“滥用”了。
  怎样才能在对白翻译中做到合理的本土化翻译呢?译者的接受及翻译行为尤为重要,所以本文试图以接受理论为基础,从译者在影片接受中的作用、对白的文本意义、文本的召唤结构三个层面上探讨《黑》对白翻译的接受效果。
  二、译者:特殊的受众
  接受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主要代表有姚斯、伊瑟尔等,以现象学和解释学文论为基础,关注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读者是文本接受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和能动的主体,其固有的前理解或期待视野以及审美经验与能力直接影响文本的接受和效果形成。
  译者作为特殊的接受群体,与普通观众一样受到前理解和期待视野的束缚与影响,但特殊的身份限定其在翻译过程中居于原文——译者——译文的桥梁位置,不仅在解读原文文本的过程中受到源语文本的限制,又在翻译过程中受到目的语语法规则的影响。所以,其主观能动性发挥限度的控制,至关重要。在译者这一特殊观众之外,译文读者也可以参与到译文文本的接受活动中来,但是由于译文文本已经不同于原作品,所以这种接受互动对于原作品影响不大,只能影响到译文的接受活动,对于原著作品却基本没有接受效果的作用。
  三、对白的文本意义:译者舞蹈的节奏
  在作者中心论的影响下,文本意义被认为是作者的思想意图在文本中的体现,是不依赖于作品、读者的客观独立存在。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语言学转向,理论家们的目光转向文本本身,文本意义也被看成是语言本身的建构,其范围扩大到了语言的组织、结构、技术等内容。但无论是作者中心论还是作品中心论,无一不是将艺术作品本身看作一个确定的不可改变的客体。而接受理论立足于以读者为中心,将文本意义看做是真理发生的方式或意义显现与持存的方式,是在一定的范围和制约下,作品的潜在势态与读者接受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对白文本有其内在的特性,比如类型、风格、语言等具体审美经验,引导并制约观众对文本进行理解和解读,另一方面,观众在观影之前具有自身的前理解或期待视野,观影的过程中通过接受影片画面、声效、对白文本意义等来阐释影片,最终实现影片对白的文本意义。
  长期以来,译制片被要求忠实于源语文本。对白翻译被看做对源语文本的摹写或复制,译者只需要使用语言技巧对其进行转换、调整。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仅仅是一个消极被动且机械的传声筒,不具有读者身份和读者能动性。
  为了更好地在文化层面上进行传播,译者突破机械转化的限制,将中国文化特色融进翻译行为,以特殊读者的身份接受影视作品是完全可以的,相应的成功之作也数不胜数。例如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主人公被批评总是不能停止纠结时说道:“If I could, I would, but I can’t, so I shan’t”,译者将这句简洁有节奏感颇强的台词译为“纠结不是我想停,想停就能停的”,言简意赅,同时又融入了当时颇为热门的神曲《爱情买卖》的歌词语体,堪称成功。
  反观《黑》,译者明显试图跟随之前各类大片“试水”网络热词及中国特色对白的成功案例,在对白翻译中加入过多的个人主观性,将that"s just not living a full life翻译成“一失足成千古恨”,更将接下来的Lonelier too, since you"re the last Bogladyte standing译成“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不准确的中国特色台词的出现也许会让观众笑成一片,但是参看原文之后,难怪众多观众发出了“被骗了”、“感情看的是改编”的感慨。
  诚然,译者本身是特殊的读者,具有读者(观众)的审美经验、前理解和期待视野,这些都毫无例外地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此外,影视作品尤其是商业性作品具有票房要求,势必会对译者进行影响,使其的翻译活动掺杂商业因素。因而《黑》中译者大量使用中国特色翻译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只是太过于天马行空以至于忽略了对白文本不可突破的规定性的一面。“源语文本对译者有一定的制约性,有被决定了的性质,它不是可以被随意解释的”3,在种种因素限制下,译者必须按照对白文本的引导和暗示去理解阐释,所以即使翻译结果多样,势必都被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超过了这一范围,就不能称之为翻译,而是改写或改编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