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仪式控”的国度_丧尸国度第四季全集
日本是一个十分注重仪式的国家。在我国汶川大地震抢险时,日本救援队面对在废墟下找到的遇难者遗体,分站成两列,为逝者默哀。这场仪式成为那场深重灾难中一个温暖的瞬间。 日本人讲究仪式。在日本,各种各样的仪式有很多。仪式活动是日本“礼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日本社会各层面都有着丰富的体现。日本对于仪式的尊重和遵从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常生活中的仪式
说到日本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不得不提到与青年紧密相关的成人仪式。
离我日本住所步行5分钟的地方,是东京都杉并区公会堂,主要是为会议、集会等公共目的提供活动场所。公会堂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安静而低调的,基本上看不到喧哗的场面。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一大早就会有成百上千的年轻人汇聚在公会堂门口,女孩大多身着色彩鲜艳的振袖和服,男孩大多身穿笔挺的礼服,他们三五成群,或是拍照,或是交谈,热闹非凡。这一天是日本的成人节,杉并区政府要在这里举办盛大的成人仪式。
成人节是日本重要的国民节日之一。受到中国“冠礼”的影响,日本古代就有称作“元服”(亦称“加冠”“初冠”,针对男子)和“着裳”(针对女子)的成人仪式。成人有“节”源于1948年,当时的日本《国民假日法》将每年的1月15日定为“成人节”,其目的是让青年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正式成员的职责和义务。1998年新修订的日本《国民假日法》将成人节改至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从2000年起施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连休,进一步方便了新成人回家参加仪式。
成人节前,区政府会向前一年满20周岁的所有户籍新成人发送邀请函。节日这天,不管是在外念书的,还是工作的,只要条件允许,新成人都会赶回来与家人、朋友团聚庆祝并参加成人仪式。一个典型的成人仪式包括以下几项流程:与会者齐唱国歌;地区行政长官、议会议长致词,祝贺并表达对新成人的期望与激励;授予新成人成人证书,新成人宣誓;新成人代表发言,表达对父母、学校、社会的感谢,宣讲未来的计划及理想等。会场整体气氛严肃而热烈。新成人们满怀兴奋与憧憬,因为从今天开始,他们将跨入成年人的行列,独立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义务。
在仪式结束之后,新成人们通常会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庆祝:有的和家人一起庆贺;有的去神社拜谒,感谢神灵、祖先的庇佑;也有的会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庆祝自己成年,如自组乐队举办音乐会、集体献血等。新成人也有喝酒狂欢的,因为日本的法律规定,只有年满20周岁才能喝酒抽烟,所以许多新成人会特意选择在这一天喝个酩酊大醉,以示庆贺。
因为新成人大多处于大学学习阶段,为了配合成人仪式的举办,有的大学会把过年的假期延长至成人节之后。另外,为了照顾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回家的新成人,不少公司以及神社等也会为新成人举办成人仪式。如日本这般举国同庆成人仪式的国家在世界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吧。
除了像成人仪式这样全国规模的活动,日本对于仪式的注重还体现在许多日常生活小细节中。譬如与日本人一起吃饭时,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动筷子前他们一般会双手合掌说“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始用餐了)”,在吃完后又会说“ごちそうさま(我吃完了)”。哪怕是在自己家里吃饭,日本人也会自觉地遵守这个仪式。出于好奇,我曾经探究过这个仪式的由来。据说这个仪式起源于佛教的净土真宗,原是为了向那些为了维持“我”的生命而舍弃“自我”生命化为“我”果腹之食物的一切生物表达感谢和敬意。如今这个仪式已经逐步演变为表达对赐予食物的大自然的感激,以及对制作、加工食物的人的感谢。
我曾多次访问过日本的小学,包括公立的、私立的,在中午吃饭时你基本看不到有学生出现剩饭剩菜的现象。与此同时,包括准备餐具、领饭、收拾碗筷、回收垃圾、擦桌子等相关工作都由学生来负责,哪怕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他们也会在高年级同学的帮助下自觉行动。我想,这可能和吃饭仪式所赋予的对食物的敬意和对人的感谢有一定关系吧。
学校教育中的仪式
日本对于仪式活动的重视也反映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明治初期,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不久,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小学校教则纲领》就将“作法”纳入学校的修身科目内容,确立了仪式活动作为学校礼法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
如今日本的学校教育,在重“教”的同时,也对“育”有着充分的开拓和挖掘,而仪式活动就是“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的中小学教育课程主要由各门学科、道德、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等几个部分构成(2008年修订的最新版《学习指导要领》在小学教育课程中新增了外语活动)。其中,道德、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统称为“教科外课程”,与侧重于科学和文化方面的教学学科课程相比,“教科外课程”是通过学校的各类团体活动、人际关系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团体精神。换句话说,相比较知识、技术的教授,“教科外课程”更为重视的是学生的内在涵养的培育。根据现行日本全国教育课程标准《学习指导要领》的规定,仪式活动作为学校活动的一部分,它隶属于特别活动范畴,可见,在日本的学校教育课程中,仪式活动是“教科外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指导要领》将“仪式活动”定义为“为学校生活赋予有意义的变化和痕迹,让学生体会严肃清新的气氛,并引导其走向新生活的活动”。学校的仪式活动具体包括入学仪式、毕业仪式、开学仪式、晨会等。《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在入学仪式、毕业仪式等重大的学校庆典仪式上,都要悬升国旗、齐唱国歌。其实在学校的仪式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的规定,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教育界乃至整个日本社会激烈争论的焦点问题,甚至经常会出现学校师生因为拒绝唱国歌和升国旗遭到教育委员会的警告,也曾出现音乐老师因为拒绝为国歌伴奏而受到处分之类的事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持反对意见者的根本理由是国旗“日章旗”、国歌《君之代》背后蕴含的历史含义,即其与军国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有特殊关系,因此认为强行规定升国旗、唱国歌与宪法所赋予的尊重个人的宗教信仰及思想自由相悖,而不是对仪式活动本身有什么特别的意见。
仪式活动的社会动能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礼仪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从日本情况来看,仪式活动对于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功能。仪式活动具有规范行为和强化理念的教育作用。仪式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规范化的行为,一般仪式活动都有“仪式流程”,对做什么、怎么做有着一套较为严格的行为模式,这会对参与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自觉注重规范,不逾矩。同时,仪式活动的背后传递着一个社会群体的价值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成人仪式,还是学校课程中的仪式活动,都不难发现其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意图。有些公共仪式中还会有意识地加入德育内容,譬如福岛县郡山市在成人仪式中号召每一个新成人把当天的空饮料瓶集中回收,用所得款项购买小儿麻痹症疫苗赠送给缅甸、不丹等发展中国家。与课堂教学单纯依靠文字或是语言刺激这种方式影响人不同,仪式通过营造一种庄重、崇高的教育情景,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使参与者得到情绪和感官的多重刺激,从而获得心灵的净化和信念的强化。
其次是文化传播功能。仪式活动虽然表面上呈现出一套程式化的行为模式,但实质上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蕴意。日本的各项仪式活动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譬如成人仪式、学校毕业典礼时穿着传统服装的习惯、去神社拜谒的习惯等,都是传统习俗的持续和延伸。不仅如此,在一些公共仪式中,主办方也会特别注意文化要素的体现。如在正规成人仪式结束之后,许多地方会邀请当地的名人或是德高望重的学者作专题演讲,或是举办主题讨论会。其中,不少地方会在其中穿插入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元素,比如组织一些传统的歌舞表演,或是乡土文化的研讨会,以及向新成人发放富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等,使得新成人在感悟责任的同时,体会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风俗。
【裘晓兰,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博士,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