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发散思维训练题及答案 [语文教学应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训练题及答案 [语文教学应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7-18 03:58:52 影响了:

  摘要: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创造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设计许多问题,但无论设计哪一种问题,目的都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其导入更深更广的领域。
  关键词:语文教学;发散思维;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88-01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我认为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爱因斯坦又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不会的知识可以教,可是教了不能应用却等于没教。也就是说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发散思维太欠缺,是不利于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更好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那么,何为发散思维呢?简单地说,发散思维指的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发散思维在各门学科里都应用得非常广泛,在语文科里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只要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很多看似有难度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学习语文必须学会运用发散思维,把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课外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知识储备库,随时准备调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语文知识学活学精学透。
  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三个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发散思维
  思维时侧面多、角度多,是使人产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首要条件。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不少篇目是经典之作。虽然许多专家的注释、评论已沿用多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有些方面还可以重新认识和评价。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引导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得出更丰富的结论。如《雷雨》一课中关于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在分析了他残忍、冷酷、自私、虚伪的性格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周朴园是一个反面形象,但是不是说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周朴园当年不看出身而喜欢侍萍肯定有真情。”有的说:“周朴园一直没有忘掉自己的罪过,并把房间还摆设成当年的老样子,可以看出他对侍萍是有感情的,起码有负疚感。”这样的讨论,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思路,使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同学们心中树立起来了,培养了他们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能力。
  限于思想和认识水平,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盲从,迷信课本和其他参考资料。鉴于此,我一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广泛质疑,进而独立分析判断,而不要陷入呆听死读的境地。如一次阅读训练课分析王维《鸟鸣涧》一诗中“人闲桂花落”一句,参考资料上认为是写人闲花落的景色。但稍经提示,学生发现,桂花是在秋天开的,本诗写的是春景,又怎么会有桂花呢?于是课堂上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诗中的“桂花”是虚写,而不是实景;有的同学认为,“桂花”就是“月华”,古人因传说月中桂树而常以“桂”代“月”,而“花”与“华”是同音同义;有的则认为,或者在某个地方也有春天桂花开的现象。虽然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定准确,但通过讨论,培养了独立和发散思考的习惯。
  2.鼓励学生“问”
  在初步运用了多种“想”法之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向纵深发展。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代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如果能将这些能量释放出来,对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很多时候当他们弄懂了书本或习题上面的知识后,便开始关注一些相关的知识。例如不只要了解一个作家的一篇作品,还想知道他的一些其它作品,以及这个作家的风格;做完了一道题,不再满足于知道答案是什么,还要知道其它的答案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这些"想"法在头脑中时时闪现,经过提炼,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问题。这时候,鼓励学生“问”便成了当务之急。一旦他们将这些问题诉诸于语言或笔端,那么第一阶段(即“想”阶段)的发散思维便见出了成效。“问”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的置疑精神。一般来说,高中的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原因,不象小学生和中学生那样爱问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心中没问题,相反,由于所学科目日渐增多以及内容的逐渐加深,他们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很有可能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因此,当一个学生的好奇心初露端倪的时候,最好的措施就是将之发扬光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赋予他们“说话”的权利,鼓励他们“发问”。英国谚语说:提不出疑问,就求不到学问。一个不善于发问的学生可能谈不上是一个会学的学生,至少他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寻求知识。
  3.要引导思维的多向延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诗形象地写出了客观事物多侧面的特征。作为把握客观事物的人,只有具备了与之相适应的多视角,才能真正识透事物的庐山真面目,获得认知的自由和创造的灵感。思维的多方向发展,是发散思维的又一大特征,运用这一特征于语文教学,我们就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单一中见丰富。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很开放,且不说语文课本是个包罗极广的系统,就是一篇文章,一个知识点,乃至一个词语,都具有多侧面。就说词语吧,同一个词,此时此处与彼时彼处所蕴含的意义有差别,甚至绝然不同。如“饭熟了”与“书读熟了”,这两个“熟”,就不能等量齐观。因此,用一种固定的注释是不能恰当领会不同情况下同一词语意义的;只有依照不同语境从不同角度理解,才能悟出其中妙处。释词如此,遑论其它!教师唯有引导学生摆脱单向思维的狭隘,从不同角度(有时甚至是相反的视角)认识看待问题,才能把握住实质,取得有创见的成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