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古歌时代声乐艺术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启示]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价值
 

[古歌时代声乐艺术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启示]钢琴伴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8-12-24 09:34:48 影响了:

  从远古时期的《侯人歌》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民歌以及中国戏剧、说唱艺术等各种民族音乐体系都离不开声乐。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中国进入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奴隶制社会由鼎盛走向衰落,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这个时期,歌唱作为古代重要的音乐形式更加盛行,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爱好。中国原始的音乐是歌、舞、乐一体的,当时的舞大多是巫术性和简单劳动性的,伴奏乐器极其简单,主要以“歌”为主。尽管当时已有《九歌》一类较为完整的声乐套曲,但由于其表现形式有着原始的一面,我们把这一个时期形成的声乐艺术,称为“古歌时代”的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音乐艺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声乐艺术中的民歌、戏曲、曲艺及近现代声乐艺术中的歌剧。特定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内涵,从西周“无物而不在礼”的一元文化,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时代,以礼为中心的文化由鼎盛发展到衰微。随着西周的衰落,奴隶社会的消亡,礼乐制度的土崩瓦解,民族声乐艺术开始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春天。古歌时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促使民族声乐艺术在声乐思想、声乐理论、声乐教育、声乐功能等各方面趋于完善和成熟。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无论是表演的内容还是演唱的技巧,都是依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产生发展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创造、积淀了丰厚的歌唱艺术,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的源泉和沃土。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可以汲取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精粹,服务于人民大众,体现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一、古歌时代声乐艺术的历史价值
  
  古歌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成果可谓硕果累累,包括民间歌唱家的大量涌现,民族音乐思想的百家争鸣,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的发展和民族声乐艺术功能的完善,下文将分别介绍。
  随着俗乐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从事音乐的奴隶,乐工队伍迅猛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在社会各阶层得到广泛流行。“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许多功力深厚的民间音乐家也相继出现。宁国射稽用雄壮有力的歌声鼓舞修筑兵场的士气;秦青歌声震林木,向遏行云,使徒弟改变学习态度,随师终身学艺;韩娥美妙而婉转的歌声,绕梁三日不绝;还有王豹、绵驹、侯同、曼声等。当时的歌唱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科学的歌唱方法,而且已形成系统的声乐教学方法。民间优秀歌唱家的大量涌现,使民族声乐艺术与民族歌曲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春秋时期由于礼乐制的崩溃,音乐思想从礼乐制度中解脱出来,出现了音乐思想空前活跃的局面,促进了声乐艺术思想的繁荣。孔子认识到音乐可以影响人的精神,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并以此达到其所提倡的人性标准即“仁”,也即“仁者,爱人”;墨子提出著名的“非乐”观点;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弦,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大音希声”。对歌唱起源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神起说,“生于度量,本于太一”(见《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自然界鸣响模拟说,“质及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见《吕氏春秋・古乐篇》)。
  
  古歌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理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周代为察民情民风专门设有“采风”制度,把收集到的“民风”分成三种类别――风、雅、颂。我国第一部歌曲集《诗经》汇集了自商至周四五百年的民间歌曲,创作歌曲和祭礼歌曲。《乐记》以客观的艺术实践总结出音乐的原理和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相敬则不争,相亲则不怨,天下天宁”。《楚辞》的《九歌》、《离骚》、《天问》、《招魂》都是很好的歌曲,其中《九歌》汇集了楚国民歌的精华,并被屈原提炼成中国第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随着歌唱艺术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实践过程后产生了自己的声乐理论。《乐记・师乙篇》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蒿木,倨中矩,句中钧,累累乎端如贯珠。《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古歌时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功能逐渐完善,主要包括如下功能:(1)娱乐功能: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简子・乐伦》)。声乐可以使情绪和精力得以休整、调剂和恢复、重振,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美的享乐。(2)教育功能:“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孟子更进一步深化了民族声乐教育功能,《孟子・尽心章句上》说:“仁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 。当时流传下来的长篇叙事民歌,是少数民族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礼节、习俗编成歌曲对本民族进行教育的依据。(3)意识功能:“声乐之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荀子・乐论》),审美情感是声乐艺术意识功能的体现,“悟理于情,情理相溶”,从而改变人的世界观,道德观,声乐最深入人心的功能是意识作用。(4)社会功能:声乐通过情感来影响社会生活、习俗、品德和时尚的变化。“乐行而民仿,可以观德矣”“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乐记》),声乐可以使社会风尚发生变化。(5)治疗功能:“故乐行而伦清,耳聪目明,血气和平”(《乐记・乐象遍》)。唱歌或听歌能对人体的律动、心脉、血气、筋络有连接作用;对人体各大生理系统有调节作用;对人的心理和大脑有刺激作用,有利于人的健康。
  
  二、古歌时代声乐艺术的现代启示
  
  古歌时代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世代相传的歌唱,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为不断提高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水平,提供了最宝贵的依据。在民族艺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我们从古歌时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成果中,可以汲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 重视民间歌手的地位
  民族音乐来源于劳动人民,古歌时代的民间歌唱家对民族艺术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民间歌手是那些拥有“民间歌曲”的、具有口头创作传统和演唱历史习惯的社会群体之中的,并能够在民歌演唱方面起示范和标准作用的个别或一部分。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两位来自民间的“歌唱家”东北种粮高手马广福、养牛大户刘仁喜,跟吕继宏、王宏伟同台演唱《今夜无人入睡》《乌苏里船歌》《超越梦想》等歌曲,他们来自生活的真实感受渗透到了作品的表演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今天,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要获得发展,仍然要扎根于优秀的中国民间文化。我们往往重视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听的、唱的、学的基本都是专业民族声乐艺术家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普通民间歌手的作用。我们要重视民间歌手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他们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宝贵资源。
  
  2、 促进民族声乐艺术思想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关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美学、哲学的大讨论中,音乐美学思想也获得了极大发展。其中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构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有着悠久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它植根于广袤的中华沃土,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歌唱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更是“百花齐放”。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一个多元的话语平台,需要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观点的声音,形成多个学派,发出多种声音,包容、欢迎、扶持多学派思想的交流和争锋,这样才能保持民族声乐多彩的生命力,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3、加强民族声乐艺术理论研究
  中国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多种歌唱艺术形式,《诗经》《楚辞》中记载了很多歌唱内容,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创造与积淀了丰厚的歌唱艺术理论。民族声乐艺术并非仅仅包括传统的民族唱法,还有科学、系统的传统理论和讲究“字,腔、声、情、味”的唱技特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促进实践的发展,我们往往更重视声乐技能技巧的研究和突破,其实民族声乐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艺术水平的标志,已经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公认。建立和形成新的中华民族声乐学派体系,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声乐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又要借鉴,吸收外国古典和近代声乐精华,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为了发展和提高民族声乐艺术,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
  
  4、 拓展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空间
  古歌时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发掘了其娱乐、教育、社会、意识、治疗等功能。民族声乐艺术在当代中国更应该彰显其独特的魅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民族声乐是世界多元文化资源中的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及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类生活、娱乐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交替和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不断加强。比如 “新民歌”,把以前各地的民歌汇总到一起,加上现在的流行元素。这种民歌和流行的结合形式能充分体现中西合璧的效果,它作为一种新流行元素,很有发展空间,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民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要以其特有的机制,鲜明的个性色彩,增强自身竞争力,走进校园、走向大众,拓展其发展的空间。
  总之,民族声乐艺术自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演变成为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其作品创作的深度和难度、演唱技巧的发挥和运用、表演风格和个性、艺术想象和表现力上都突出了强烈的时代气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播、流变、创新、积累之后,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步伐,不断汲取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才能迎来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简明音乐辞典》,志敏、国华著,黑龙江出版社,1985年,P328页。
  2.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晓贰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
  3.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孙继楠周柱铨 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 《中国民间音乐概述》肖常纬 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教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女子高校特色性艺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XJK08CJJ039
  
  汪琦:湖南女子职业大学艺术表演系
  责任编辑:赵卓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