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2006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素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2006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素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发布时间:2018-12-25 03:54:54 影响了:

  自2002年10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批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以来,经过3年多的艰苦普查与调查,2006年进入到一个逐渐收获成果的时期。中国民协在组织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过程中,通过呼吁、宣传、发动,通过专家与群众的互动、学术与社会的互动、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使抢救与保护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理念、价值、方法、实效、意义等愈来愈深入人心,愈来愈为社会各界瞩目,愈来愈与先进文化建设、繁荣文艺创作、新农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发挥出巨大的文化能量。
  去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决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国家文化遗产日。这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2006年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最具影响力的一年。年初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轰动一时,年中的中央电视台青歌大赛“原生态”唱法万众瞩目,过后又有云岭天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电视展播、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国民族民间经典音乐展演,多彩贵州等轮番在首都和电视荧屏登台亮相。年末统计,最流行的网络词语里,文化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榜首。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乘势而上,全面推广,全面提升。围绕国家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实施,全方位推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全面展开民间文化优秀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普及和弘扬。民间家书抢救得到海内外响应,征集珍贵家书数万件,除捐赠国家博物馆100件精品外,还出版发行了《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两本专集,口述历史和民间记忆引起全社会的珍视和喜爱。
  6月11日,第一个国家文化遗产日之际,中国民协、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等举办了“民间守望者”评选与颁奖活动。5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长期坚持在田野进行民间文化记录、摄影、调查的学者受到隆重表彰。冯骥才主席应邀在文化遗产日为在京、省部级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主讲了“文化遗产日的意义”。《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唐卡艺术集成》《中国剪纸集成》《中国民间美术集成》《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中国民俗志》编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国泥塑集成》等获得成果,《中国剪纸集成•蔚县卷》6月出版,10月在香港第18届印刷大奖赛中获最佳图书奖、平装冠军奖、全场大奖三项桂冠,为18届以来大陆图书取得的最好成绩。由中国民协主持的《中国结丛书》《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图书,双双进入中国国家图书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朱仙镇卷出版得到海内外学者的交口赞誉。这些成绩,再一次印证和表明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经过科学普查与整理,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精品和经典。
  民间文化是乡土的文化、活态的文化,它展示着地域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风采,承载着人民不朽的记忆。独树一帜的民间文化扎根基层和农村,是农耕文明和农业经济的伟大传统,是农村文化的根基和底蕴,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命脉。保护和发展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审视和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切入点,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文化视点”。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通知》,中国民协2006年工作的一个亮点就是大力呼吁和积极实施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4月,在浙江省西塘召开了保护古村落国际高峰论坛,交流各国古村落保护的经验,发布了《西塘宣言》。12月又在山海关召开了全国民间文艺之乡工作经验交流会,发布了《山海关宣言》。与此同时,派出了几十支专家队伍分赴全国各地调查、考察,论证民间文化资源,发动几十个有特色民间文化资源的地方,积极保护与利用文化优势,服务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命名了“孟姜女文化之乡”、“女娲神话之乡”、“吹歌之乡”、“民歌之乡”等一批民间文艺之乡。此外,还在各地农村举办了全国民间吹歌展演、抬阁展演、民间手工艺展览、农村文化欢乐节等,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