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小鞋子》:失语者的倾诉]小鞋子
 

[《小鞋子》:失语者的倾诉]小鞋子

发布时间:2018-12-25 04:04:34 影响了:

  [摘 要] 《小鞋子》是伊朗儿童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以细腻的笔触打造了一个纯真美好的儿童世界,但电影背后的意义远非如此简单,它并不是简单地对纯真而美好的儿童世界的构筑,而是失语者的倾诉。影片通过对阿里及其父亲的失语状态的表现,解构了所谓的大团圆结局与儿童世界的纯真美好,揭示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伊朗贫民阶层的生存状态,在传统的与现代的冲突之间思考民族传统的未来。
  [关键词] 失语;现代化;传统
  
  对于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来说,《小鞋子》(�The children of heaven�)既是他作为导演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又是他个人的自传。他曾在访谈中说:“我也经历过阿里那样的童年,它们就是我的创作思路之源……儿童的纯真是世界上最令人折服的力量。”①影片中小主人公阿里那双纯真的大眼睛感动了无数观众,俨然成为伊朗电影的一个经典性标志。
  随着电影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许多评论文章也不断出现,②大多从对小男孩阿里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结合贫穷、战争、亲情、教育等话题展开,为我们呈现出了贫穷家庭中的脉脉亲情,赞美了小阿里的懂事、执著、善良。在他们看来,电影之所以又被称做《天堂的孩子》,恰恰是表达了一种构筑在纯真之上的对美好的向往。③然而,电影本身所传达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
  电影从头到尾都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一种呼之欲出的压抑感。看到阿里每次为了鞋子而被误解受委屈,为了找鞋而付出努力却因失败而泪眼婆娑的眼睛,我都想大声喊出来:我只想要一双鞋!然而,直到影片结束,阿里也没有发出心底真正的声音。
  如果简单地从一个儿童的心理出发,丢鞋事件发生后,阿里第一个求助的方法应该是告诉父母。但他没有说,理由是:他认为爸爸没钱给妹妹买新鞋,把真相告诉爸爸,只会挨打。为此,他用了各种手段拉拢妹妹与自己一起保守秘密,为兄妹共穿一双球鞋轮流去上学的情节提供了合理性。但这并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设置上的一个巧思,却暗喻着孩子在亲情面前的失语。对于一个贫困的父亲来说,生计以及为生计而进行的应酬和奔波永远比一个孩子内心的声音更聒噪,家庭的重担让父亲难以停下脚步去了解阿里的内心世界。家庭对于阿里这样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更多的是隐忍、是承担,而不是发声、不是倾诉。
  一次偶然的机会妹妹发现了自己丢失的小粉鞋就穿在另一个小女孩的脚上,寻鞋心切的兄妹俩兴冲冲地追到了小女孩的家,当我正在猜测阿里准备用什么办法拿回鞋子?是悄悄偷回来,还是找鞋的主人理论一番?然而,影片却用另一种沉默的方式给了我们另一个结果。当阿里兄妹看着穿粉鞋的小女孩拉着盲人父亲上街的时候,他们沉默了,放弃了。因为他们看到,相比于自己,这个小女孩更可怜,也许她更需要这双鞋子。面对无处不在的贫穷的毒瘤,阿里意识到,有些东西,即使是属于自己的,也无法讨回。这是孩子在现实面前的失语。
  每天上学频频迟到的阿里受到老师的责罚,受尽了委屈,尽管眼泪一次又一次在这个小男孩的眼睛里打转,可他却始终把丢鞋的秘密深埋心底。最后,阿里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为妹妹争得一双鞋。他想在马拉松比赛中争夺季军,这样就能拿到他梦寐以求的奖品――一双球鞋。结果是,阿里意外夺冠,他在获得最高奖赏的同时却也意味着失去了球鞋,疲惫的阿里失望到了极点,伤心的眼泪大颗大颗地滴落下来,他伤心的表情和失望的泪珠被作为冠军的纪念照永远保存了下来,但没有谁顾得上去探究一下小冠军内心的真实情感,于是,孩子阿里再次成为一个失语者。
  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成长中的三个重要环境,然而,阿里在每一个环境中都在扮演一个失语者,其实,失语的又何止他一个?在强势的富人面前,阿里的父亲,不也是个失语者吗?这个在家里教训老婆孩子时像机关枪似的男人在别墅豪宅门口的对讲机前讷讷不能成言,甚至连儿子阿里都能说清楚的话,他却讲不清,这不是穷人在富人无形的强势面前,本能的失语吗?
  从这个角度出发,阿里的所谓懂事、善良、执著的品格似乎是失语状态所导致的一种异象,这个孩子并不单纯,与一个普通儿童相比,他过早地懂得了生活中某些沉重的东西。这些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是贫穷?是战争?似乎又并不简单。
  电影在故事背景上有个奇怪的设置:仅看前半部,你会以为故事发生在战火初停的萧条时代,因为肮脏狭窄的贫民窟、衣衫褴褛的人物以及阿里一家困窘的家境,无不让你想到战乱带给这个国家的苦难,从中,你很难找到现代化的影子,就连街边的小商店都给人以不发达经济下小规模经营模式的印象。然而,影片后半部,镜头忽然把我们带入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们随着阿里和父亲的自行车,看到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巨幅的摩登广告,往来穿梭的轿车和豪华阔气的别墅,这是一个完全现代化的世界。导演用这样一种奇特的叙事手段给我们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原来阿里的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这种突然性的转换不得不让你产生强烈的对比:穷人的巴扎④与富人区的高楼大厦的对比,贫民窟的简陋和城市中心区的现代化的对比,穷人的衣着与富人的衣着的对比。
  这种对比强烈显示着伊朗贫富两个阶层的生存状态,联系当今伊朗的发展状况,⑤我们很难简单地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对立去考察西方大国与伊朗波斯民族的关系,但或许,我们能够把他们二者的对立归结为现代化与传统的对立。从电影所反映的某些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巴扎商人面对着这场咆哮的经济全球化洪流其生存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对于他们来说,经济全球化带给波斯民族的不仅仅是机遇,而是所谓的全球经济体系建立者们实行后殖民的另一种更隐蔽的方式。至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现代化的发展给一个民族带来了什么?朗石油储备极其丰富,在石油资源日趋匮乏的今天,应当说,伊朗民族拥有一大笔珍贵的财富,然而,同样的作为这笔财富的拥有者,伊朗的被剥削阶级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增加自信和话语权,在西方控制下的世界体系之中,他们是一个失语者。
  如果说,现代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冲击体现于经济方面的不平等,那么,它对民族文化的摧残就更为惨烈。影片中有一个祭祀场面:虔诚的xxxx徒对着真主顶礼膜拜,阿里父亲身在其中极致潸然泪下,然而,祭祀散场,他却仍然要为房东的傲慢逼租而头痛,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烦恼,还要为不堪重负的生活而疲惫奔波。如果从温情而单纯的美好角度出发,你会认为这部片子是个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正剧。影片结尾处,阿里的爸爸用做园丁兼职赚来的钱买了很多生活用品,包括给儿子和女儿的两双鞋,至此,影片前面所有哀伤、滑稽、泪水、努力、委屈、执著、失落、欢笑似乎一下子被解构,“鞋”的问题被解决了,阿里和妹妹各得一双新鞋。但这个表象的大团圆背后恰恰隐藏着另一个悖论:真主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后还是由钱解决了!传统的信仰、单纯,传统的经济循环方式在现代化经济运行之中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传统的与现代的,信仰的与金钱的,处处都是冲突、都是对立。在这样的对立中,恰恰是本土的、传统的东西处于失语地位,他们无从发声,因此,除了膜拜、祈求来世,还能拥抱什么?
  如果从故事结构上看,导演在结构故事的时候,在末尾给我们留下一处断裂的痕迹。影片末尾的三组镜头是这样依次切换的:(1)阿里和妹妹的失望;(2)市场里爸爸为儿女买了两双新鞋;(3)阿里把脚伸进鱼塘,孤独而失落地坐在池塘边,小金鱼在他脚旁默默地游。按照逻辑顺序,下面一个镜头应该是孩子们穿着新鞋欢快蹦跳的场面,但导演没有让我们见证孩子们拿到新鞋子那一刻的欢愉。这是观众情感上的一处断裂,是一个假象的大团圆。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静默的小金鱼身上,水、金鱼,这是两个无法开口言说的事物,是失语的最后总结和突出强调。这只是所谓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么?我看不是,大团圆的欣喜只是观众们的,对于那些失语者,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如阿里一般失落却无可奈何的脸!
  注释:
  ①③ 苗渲明:马基德•马基迪:《从〈小鞋子〉到人文电影》,《大众电影》,2009年第2期。
  ② 丁颖:《“有限”之中见“无限”――评伊朗电影〈小鞋子〉》,《电影文学》,2009年第2期;樊雅蕙、青疏影:《这就是天堂――〈小鞋子〉的人性书写方式》,《大众文艺》,2009年第1期;曾藕元、夏彩菊:《论〈小鞋子〉中的童真》,《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李鲁祥:《关于贫穷:两种不同的讲述和思考――比较〈小鞋子〉与〈美丽的大脚〉》,《唐都学刊》,2005年第1期。
  ④ 巴扎是伊朗城市生活的集中区,曾经的它不仅是商业中心和政治策源地,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社区中心,包括一个或几个清真寺、公共浴室、传统的宗教学校以及很多茶馆。巴列维国王为了削弱巴扎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曾对巴扎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其在城市格局的改造方面包括在巴扎外面建立国立学校、新的房屋和购物中心,可以说,巴列维国王运用王权和一系列现代化的手段对传统巴扎形成一种包围之势,包围的同时也是一种隔绝,因而使得古老的巴扎在今天繁华喧嚣的大都市里成为一种异态的存在。
  ⑤ 在《世界知识》2009年第1期《伊朗的复兴》(黄莹)一文中写道:“伊朗越来越像一个超级大国,德黑兰通过三管齐下战略(通过代理战争、拥有非堆成武器、对压制中东的呼吁)来实现伊朗成为超级大国的梦想……当美国传统盟国范围缩小时,伊朗的影响却遍及巴勒斯坦和海湾地区,建立帝国……伊朗已由一个拥有三流军事力量、一流恐怖设施的国家进化成现代帝国主义大国。如果伊朗持续复兴,会成为中东石油国和实力顶峰的核心,而美国将面临的挑战不是崛起的中俄,而是伊朗。”
  [参考文献]
  [1] 苗渲明.马基德•马基迪:从《小鞋子》到人文电影[J].大众电影,2009(02).
  [2] 丁颖.“有限”之中见“无限”――评伊朗电影《小鞋子》[J].电影文学,2009(02).
  [3] 樊雅蕙,青疏影.这就是天堂――《小鞋子》的人性书写方式[J].大众文艺,2009(01).
  [4] 曾藕元,夏彩菊.论《小鞋子》中的童真[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5] 李鲁祥. 关于贫穷:两种不同的讲述和思考――比较《小鞋子》与《美丽的大脚》[J].唐都学刊,2005(01).
  [6] 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 张铁伟.列国志•伊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孙静(1985― ),女,内蒙古包头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多族群文学及文化关系。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