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总编在新闻产制中的角色扮演 十大良心回合制手游
 

总编在新闻产制中的角色扮演 十大良心回合制手游

发布时间:2018-12-25 04:12:48 影响了:

  摘要:传统纸媒不仅要与同类媒体竞争有限读者资源,还要与新媒体竞争媒介市场,电视的现场直播、互联网的即时工具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便捷,纸媒在激烈的媒介环境中如何寻求发展,在新闻选择、整合、呈现过程中如何实现信息的最优化呈现。在数字化的当下,报纸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受到报人的重视,对于一份报纸而言,总编辑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守门作用。本文采用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以台湾传统报纸《联合报》为例,通过对新闻选择、新闻整合以及新闻呈现不同阶段的观察和思考,简析总编的读者本位、平衡报道、未来媒体意识等新闻理念在整个新闻产制中的作用。
  关键词:叫“央桌子”;读者本位;平衡报道;未来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3-0046-03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如表1所示:
  报禁解除后的台湾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在17年间增长了23.3倍,但读者的订阅数、阅报率却在十年间从76%下降到57%。《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和《苹果日报》几乎垄断了台湾的报业市场,这四类报纸在办报风格和读者定位上各具特色。《联合报》和《中国时报》作为台湾传统大报,在新闻议题选择和报道风格上都较为客观。《自由时报》以“台湾优先、自由第一”为办报理念,其内容和评论有“泛绿”色彩。《苹果日报》重视图片和图表的运用、大量渲染“煽色腥”、以全彩印刷和低价等特色,获得可观的发行量,它所倡导的以消费者取向为新闻的主导判断依据的报道风格,与重视新闻社会责任的传统相冲突。
  台湾报纸习惯于提供大量资讯,无时间消耗的大量资讯对于受众而言,可能会造成浪费。尤其是在电视、网络日益普及之后,受众寻求更便捷的方式来了解最新资讯。“尼尔森”媒体调查如表2所示:
  报纸的阅报率从1992年的76.6%,一路跌至2004年的48%,2007年再度跌为45%,首度被网络的46%超过,跌至第3名,第1名仍为电视的95%。电子媒体、网络的电子报、部落格等吸引了年轻读者的眼光,信息来源多元化,稀释了报纸的阅报率。2007年出现了报纸、网络的死亡交叉线,传播媒介日益多元,报纸的读者群遭遇了网络和无线通信等新媒体形式的分流,尤其是年轻一代热衷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逐渐疏远。新媒体终端的普及、网络的便捷使其在短短的十年间超过报纸,成为台湾第二高接触率媒体,网络提供的快餐式资讯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追捧。调查显示,台湾民众每天的阅读时间不到半个小时,可是花在上网的时间却达7.41个小时,其中有八成四的网友是上网搜集信息,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快速数字化。由于传播技术的更新,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在迅速提高。印刷使新闻传播迅速,广播和电视则比印刷更快,而移动终端的即时传播则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向前大大跨出了一步,这些冲击和压力迫使传统报纸媒体在新闻产制过程中必须进行新的尝试。
  作为一份报纸的核心人物,总编的新闻理念和价值判断对报纸新闻的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在台湾具有将近六十年历史的《联合报》为例,结合具体的新闻产制过程,探究总编这一核心守门人对新闻产制的影响。通过与记者编辑的沟通和实地的采访观摩,对编辑部日常工作流程进行观察记录,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对其新闻产制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采用半结构性访谈的形式,依据研究目的,事先草拟访谈问题,以受访者的回答为主,其间依据其回答适当调整问题。此类访谈弹性较大,形式灵活,有助于获得更多讯息。
  
  二、总编新闻理念在新闻产制流程程中的贯穿
  
  《联合报》编辑部作为报社收集处理资讯的主体部门,由总编辑直接负责,下设主要有编辑中心、采访中心、地方中心,以及专栏组、副刊组、大陆中心、企划组、美术中心、编政组、影视消费中心、编译组。
  
  (一)新闻选择环节
  报纸的自身定位与新闻素材的选择和报道版面的呈现均有关联,在当下激烈的媒介环境下,报纸需要生存,其商品性的市场定位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考虑报纸的商品性则更多的将报纸购买者视为单纯的消费者,选择报道内容侧重功利性;若考虑报纸的社会责任性多将购买者视为读者,注重报纸的实用性。前者在台湾报业表现很明显的就是以零售为主,需要醒目耸动的新闻版面来吸引读者的《苹果日报》,对于《联合报》而言,在承认商品性的同时,还兼顾报纸的社会责任性,即“要有更多一点儿的文化”,需要考虑到如何才能在满足消费者阅读需求的同时提高其阅读价值。
  
  
  “这则新闻对于我的读者来说,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要读你这个新闻,我读了这则新闻之后,我可以得到什么好处,我可能对于每一个事情我本来不知道的,因为你的报道,我知道了;或者是说,对于一件关系到我利益的事情,因为你的报道,而增加了一些他的了解,那对于读者来说,我花了一份钱,买了一份报纸,它就是有价值的。”
  如何才能将这种价值贯穿于实践操作过程中,总编作为新闻版面选择的最终决定者,他的新闻理念会渗透到新闻产制的整个过程,以《联合报》为例,常规的编前会上,总编在评价选择送审的新闻稿时提及最多的是“读者”,他将媒体人比作桥梁,对其该具有的新闻技能概括为“消化”与“转化”:
  “我经常在做新闻的时候,经常是把读者的需求放在脑海里头……做新闻工作,它就是一个桥梁,就是扮演发布消息的人,消息来源跟读者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我觉得扮演两种角色,一个是‘消化’,一个是‘转化’。消化就是说,常常有一些事情,可能读者他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不懂,譬如什么GDP吧,他们很多人不知道,那所以我说,第一个,记者自己先要懂,自己先要消化这个东西,采访新闻人家说GDP怎么样,最起码你自己要有这方面的基本的知识,你自己知道了之后还不够,你要把它转化成读者也能够知道的东西,所以就要说,GDP9.98%,读者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代表的什么意义?那我就跟同事说,你把这个GDP9.98,能不能转换过来,它会增加多少的就业机会,它会在国民的所得上面,能够有怎么样的变化,具体要转化到这个上面,一般人看了新闻之后就会知道GDP它的意义、跟我的关系是什么,你的很多的新闻都要有这个消化和转化的过程,然后使得这个新闻,跟读者产生了关系。”
  新闻媒体的“桥梁作用”,包括消化、转化的过程,对记者的不同要求:“消化”要求记者具有普遍的知识去理解新闻源提供的信息;“转化”要求记者用尽量形象和通俗的语言去表达信息,使新闻变得好看好懂。可以看出,报纸的最终守门人所持有的新闻理念与报纸定位相吻合,因其享受版面的最终决定权,因而会影响到记者的新闻采写。
  以上论述可得出,读者因素在《联合报》的新闻产制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需要把握一个“度”,“度”的衡量标准也将体现出一份报纸的自身定位。   
  (二)新闻整合环节
  在与同类媒体竞争有限读者市场的同时,报纸内部也存在有限版面之间的竞争。以《联合报》为例,每天二十多个版面要承载政治、话题、生活、社会、体育、娱乐以及地方等多方面内容,正如编辑部主任所说:“《联合报》每天丢掉的新闻量足够再办一份《联合报》的量了”。面对过剩的新闻稿件,如何进行取舍,针对相同事件的多方面报道又将如何整合,这就需要中央桌子的统筹。新闻整合过程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的过程,也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内容的整合。
  “可是因为我们常常面对一件事情,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关于亚运这个事情,每一个候选人都有说法,可能每个人都写了六百字,但是我今天跟同事们讲说,全部把它整合起来,那可能一个人就只有一两百字,重点的时候把它结合在一起,当然会跟他原先的处理会不一样,可是基本的事实我们不会去扭曲它。”
  除了在针对某一具体新闻事件报道中的多角度整合之外,一个版面新闻稿件的整合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台湾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同一事件在不同颜色报纸上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不仅要求记者采访环节的客观记录,还有版面设计方面的平衡设置,即“报道平衡”和“版面平衡”,尤其是涉及有争议的事件。
  虽然报纸版面的内容在出版之前都处于动态更新之中,但编辑部召开的由总编主持的编前会算是新闻整合环节的重点,采访中心主任、地方中心主任以及各组组长都会对版面安排提出自己的观点,由总编综合考虑之后最终定夺。
  “议之于众、决之于独”,讨论是大家讨论,决定是我最后决定,我决定,我就承担最后的这个好坏。那当然有的时候,我的决定到了晚上,他们会觉得这样不太好,就会问我说,要不要再做些调整,有时候,我听着他们有道理,我还是会做修正,可是最后还是由我来做决定。
  享受权利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总编需要对报纸上出现的每一则报道承担法律责任。
  “明天登出来的报纸,所有的东西我都是概括承受。它所有的好的、坏的,对的、错的,我都要负最后的责任。譬如说,常常,有一则新闻,如果我们写错了,人家告我们,通常在台湾,要告的话,总编辑一定有份的,所以,我也常常去法庭,我要出庭,我今天这个被告、那个被告。有的时候,有些新闻被告,我有时候内容都不清楚,因为我们有分层负责,比较说,我们有很多的地方版,地方版的新闻他们地方中心就直接处理了,我根本看不到。……当然大家都会有意见,我也会听,有时候我会采纳,有时候我会决定用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对于记者而言,面对的是单独的一个新闻事件,他处理新闻的思路较为清晰和明确,但总编站在整个报纸的立场,可能需要考虑更多的综合因素。
  当然,总编需要具备明确的新闻理念,这会影响着从新闻选择、到新闻整合、再到新闻呈现的整个产制过程。
  “我今天是在负责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我在可能的范围之内我不要跟大家去瞎起哄,最起码我要保持冷静。我负责这个工作也有很重要的使命感,我今天新闻做的方向怎么样,其实也蛮影响台湾民众的观感、感受和想法。”
  
  (三)新闻呈现环节
  几乎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从经营者到一线记者,都认识到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也意识到报纸转型、尝试的必要性。将来报纸的发展会朝着怎样的趋势,无法预测,每一次科技的进步总会给传媒发展带来不小的震撼。
  “我们要非常小心现代的科技产品,当一个新的科技产品出来的时候,一不小心,他可能就会造成一个市场的完全的改变。可能就是你原来的产品,市场可能再也不需要了,就像柯达。……我们对于这种新的科技的东西出来了,我们都会非常地关注,也会小心说,这里面我们有没有机会,我们可以在里面扮演怎样的角色,有一点点可能性我们就会投入去试。像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个事情,ipad版的联合报也快要推出了,大概可能下个月就会推出。”
  人们获取资讯的需求一直存在,而信息载体的变化会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方式,网络的冲击已经给予了很好的证明。对于传统纸质印刷媒体,要想求得生存,面对科技发展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这是每一个想要继续生存的报纸媒体无法避免的问题。
  人们对资讯信息的需要永远不会改变,但资讯的载体已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对于报纸媒体的记者而言,也需要必要的措施来充实自己的竞争力。
  “《联合报》现在正在朝向未来媒体发展,那所谓的未来媒体,就是说,它是一个数位汇流。一个记者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文字的写稿,他还要会拍照、会摄影,都要会做这样的事情。……视频的东西需求可能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的同事们,全部每一个人都会经过一个视频的训练,然后初步建立这样的能力,希望他在未来的媒体里面,不同的报道新闻的能力他都有,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模式对于一个有着近六十年历史的传统大报来说,实属不易。这种政策性决定的出发点,基本都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只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经营者与一线记者由于各自考虑利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正如其经营者所说“做了,你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但是不做,这个报纸早晚会完蛋。”
  
  三、小结
  
  通过对《联合报》新闻产制过程的观察以及对总编的针对性访谈,可以看出以总编为核心的“中央桌子”在新闻产制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守门人角色,而总编个人的新闻理念则贯穿于新闻选择、整合、呈现的不同环节。记者与总编作为报社的两种不同职位,具有不同的角色扮演,分别居于新闻战场的前线与后台,二者的重要性如何权衡,各有说辞,但综合考虑,后台的作用相对而言更大,正是这种相对大的“权利”,要求其承担相对大的“义务”。在新闻产制的过程中,最后环节的“中央桌子”是报纸版面内容的最终决定者,在相对宽松的新闻讨论环境下,总编的意见通常是最后表达,这也是其行使守门职责的需要。
  将报纸定位为具有社会责任的商品,使其在考虑读者喜好的同时,兼顾报纸作为信息传递者所应考虑的读者需求。在有限的媒体市场,明确报纸定位利于记者的报道侧重和读者群的巩固。将媒体从业人员视为新闻事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通过“消化”和“转化”来完成信息的传输,即用通俗易懂的报道形式来告知读者应该了解的信息,而不是一味地符合读者想知道的东西。总编所提倡的“读者本位”会直接影响到记者的采写和版面的设置,记者会投其所好地用通俗的语言,编辑则会用更加直观的图表图画来配合。
  总编所持的“平衡报道”的新闻理念表现在“报道平衡”和“版面平衡”两方面,前者要求记者在记录新闻事件的时候注意从不同角度解读,后者则要求在版面设置方面注意客观地呈现事件中不同角色的意见。在新闻报道中不该沾染太多的政治色彩,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尤其是面对有争议性的新闻事件,这对于秉承客观报道的报纸媒体而言至关重要。
  除了在版面之间、报纸同类媒体间的竞争,当下的传统媒体还受到新媒体的挑战,如何运用好科技的转变,将新闻以不同载体呈现,联合新闻网影音新闻的开播就是很好的范本,将信息以人们更便于接受的方式呈现,这种应对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同样需要总编的理性思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