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狠着心的执着是什么歌 却顾所来径,,悠悠执着心
 

狠着心的执着是什么歌 却顾所来径,,悠悠执着心

发布时间:2018-12-26 04:40:27 影响了:

  《星期戏曲广播会》是东方广播公司属下上海电台戏剧曲艺广播的品牌节目,创立于1983年元月,至今已走过28个年头。2010年10月24日,它又迎来了800期庆典,当日的《文汇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发了文章《守护戏曲 守护文化根脉》,盛赞“《星戏会》的执着与坚持难能可贵”,并指出:“守护戏曲,是公共文化坚守的一个项目,不仅要有一批坚定者愿意付出心力、不计得失地去扶助它们,更需要有效可行的公共文化政策和制度来保障他们。全社会都要有责任意识,都应当有所作为。”
  回顾《星戏会》28年、800多期的悠悠旅程,它历经四代、四十余位编辑的薪火相传,有过辉煌,有过彷徨,更有了奋起。
  
  一、初创与开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文化复苏之时,戏曲舞台生机勃勃,老艺术家重登舞台,戏曲新人破土冒尖,各地剧团竟演上海,新戏汇演层出不穷。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星期戏曲广播会》应运而生,成为继《星期广播音乐会》之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又一档名牌节目。
  开办之初,《星期戏曲广播会》以“荟萃名角、选唱精华”为特色,轮番邀请在上海舞台亮相的各剧种、各剧团名家新秀登场,坚强的阵容、整齐的行当、众多的流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那个时代戏曲舞台难能可贵的记录者。如今,许多名家已经作古,有的已无法登台,但他们当时留下的声音却成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同时,《星期戏曲广播会》也记录了一代舞台中坚艺术巅峰期的风采,见证了一代戏曲新人的成长轨迹。1986年秋,初出茅庐的赵志刚就是因为在《星期戏曲广播会》联合中央台等七家电台主办的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赛中拔得头筹而赢得“越剧王子”的美称。
  从《星期戏曲广播会》开办之日起,编辑们便锐意创新,创造了沪上甚至全国戏曲舞台的许多第一。1986年6月,第99期“杨飞飞沪剧流派演唱会”轰动一时,开创了为艺术家举办演唱会的先河。此后,在十年的时间里,《星期戏曲广播会》联合各界为30位戏曲大家举办演唱会或作品欣赏会,为中青年演员举办了12场专场,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舞台热点。此外,《星期戏曲广播会》还致力于将多年来热诚奉献却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推到台前,为8位戏曲编剧、作曲、演奏家等舞台绿叶举办专场,为戏曲的繁荣和振兴做了大量实际而有影响的工作。
  另外,举办戏迷赛事也是《星期戏曲广播会》的一大创举。1991年夏,《星期戏曲广播会》主办了首届戏曲卡拉OK大赛,这是沪上乃至全国首次票友大赛,吸引了上千名越、沪、京剧爱好者,他们冒着酷暑,从江、浙、沪、粤赶来,经过40场初赛、6场复赛和3场决赛,一批优秀票友脱颖而出,越剧组冠军黄颖由此踏上了专业道路。次年,第二届戏曲卡拉OK大赛再度开赛,又一名获奖选手被专业人士发现,她就是现今上海越剧院的优秀女小生王清。
  为了走近听众,扩大戏曲广播的社会影响,《星期戏曲广播会》还组织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活动,比如和上海沪剧院联合举办、持续十年、足迹遍及上海各郊区的“沪剧回娘家”活动。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生前最后一次登台亮相,就是1988年在奉贤南桥举行的沪剧第六次回娘家。
  《星期戏曲广播会》还组织了许多演艺盛举,如1989年10月举行的200期庆典“全国戏曲名家汇演暨研讨会”,全国8个省市、12个剧种、60余位表演艺术家及舞台中坚汇聚申城,88岁高龄的京昆大师俞振飞和刚过70的京剧大师张君秋联袂演唱《贩马记》,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绝唱。时任上海市领导的朱�基、陈至立与时任上海广电局局长的龚学平均观看了演出。
  1990年4月,《星期戏曲广播会》举办“国际相声交流演播”,它云集了侯宝林、马季、姜昆等近三十位国内著名笑星和海外相声名流,堪称相声界难得的一次盛会。
  1993年10月,《星期戏曲广播会》300 期 “中国戏曲博览展演暨研讨活动” 在人民大舞台隆重举行,来自全国近十个省市的二十多个剧团带来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剧目,展示了精湛多彩的绝技绝活。
  
  二、执着与坚守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星期戏曲广播会》毫无疑问是广播星空中灿烂的明星,就像星光有时会黯淡,《星期戏曲广播会》也有过十余年式微的痛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戏曲市场面临越来越多的冲击而日渐萎缩,戏曲广播也由此衰弱。受经费、人力等因素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星期戏曲广播会》渐渐停止了组台演出和现场直播,代之以实况录音,影响力随之递减。
  尽管如此,戏曲编辑们仍坚守着这方寂寞的舞台,并努力寻找社会资源,深入工厂、郊区,5年里仍办了30多场组台演出。
  2002年7月,《星期戏曲广播会》“戏曲周周演”在豫园中心广场拉开序幕,之后,面向驻沪使节的中秋晚会、沪港澳台政协委员参加的京剧名票名家元宵大联欢、上海各戏曲院团展演、票友展演等活动便一一展开,并从豫园走向静安、普陀等十几个社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举办了40多场中小型演出。2003年秋,戏曲编辑又与黄浦区政府、上海国际艺术节办公室联合策划了“艺术节中华戏曲天天演”,如今已经成为艺术节的保留项目。
  此外,《星期戏曲广播会》还在南京路步行街举办了国庆专场、纪念上海解放55周年专场,才旦卓玛、老战士、老播音员、劳模等都参加了演出;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则出席了在美琪大戏院举行的“乡思•乡愁•乡情评弹演唱会”,这些活动都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2006年越剧百年之际,《星期戏曲广播会》从北京直播纪念演唱会,并联合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越剧院等单位举办“百年越剧、百段名唱――横店影视城杯我最喜欢的越剧名曲、越剧名票”评选,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在困顿中,《星期戏曲广播会》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坚守着一方弘扬戏曲艺术的净土。
  
  三奋起与拼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问题赢得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大众传媒的课题。
  2007年底,当时的上海广播文艺中心领导做出一个重大决策――重振《星期戏曲广播会》,使之成为广播电视新格局中的一个亮点。2008年元月起,《星期戏曲广播会》定点(兰心大戏院)、定时(隔周日下午两点)直播,由此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1、“听戏、赏戏”与“说戏、学戏”并重
  新版《星期戏曲广播会》提出了“听戏、看戏、说戏、学戏”的口号。如果说“听戏、看戏”是《星期戏曲广播会》的传统,那么“说戏、学戏”就是新的亮点。具体而言,就是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的作用,特别是邀请知名的专业演员担任嘉宾主持,以边说边唱的生动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戏曲知识,说戏、教戏。同时,经常邀请票友观众登台学戏、现场互动。
  2、走出去,请进来,扶持濒危弱势剧种
  《星期戏曲广播会》恢复直播三年来,有意识地邀请了江、浙、皖等地剧团到上海演出,或到当地去直播演出实况,共举办了“走出去、请进来”专场23场,涉及京、昆、越、淮、扬、徽、甬、锡、评弹、滑稽、莲花落、扬州曲艺等十多个剧种、二十多个剧团,其中有许多属于濒危弱势剧种。
  2010年3月14日,《星期戏曲广播会》邀请阔别上海十多年的徽剧重新登上申城舞台,安徽省徽京剧院带来了古老的传统折子戏,国家级非遗徽剧传承人章其祥也再度粉墨登场。演出受到专家和观众的欢迎,有的观众甚至带来了十多年前徽剧团来上海演出的说明书,与老艺术家叙旧。
  3、提携戏曲新人,培育舞台明星
  《星期戏曲广播会》历来有提携青年演员的传统,很多当今明星都是从《星期戏曲广播会》的舞台走出去的。新版《星期戏曲广播会》立足为青年演员提供舞台,共举办了近二十场青年演员专场和戏校专场,接近三年来总量的三分之一。
  4、匠心独运,老戏新唱
  《星期戏曲广播会》不满足于常规的直播和演出,还组织了一些名家专场,如赵开生评弹专场、陈卫伯单口独脚戏专场、越剧音乐家贺效忠作品专场、沈佩华锡剧流派专场;还精心策划了一些独创的主题专场,如汇聚5对宝黛的“红楼梦•缘”上海越剧院演唱专场,纪念尹桂芳的“芳馨香如故”越剧专场,让久违舞台的老演员与观众再续旧缘的老剧团老演员老戏目专场,让女子说大书、男子唱女腔、“颠倒阴阳”的女评话专场”,以及以世博会为契机的曲艺专场和上海沪剧院民俗专场……
  5、巧借力、重协作
  新版《星期戏曲广播会》在品牌重建过程中十分重视与各种媒体的合作,首先与七彩戏剧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电台直播、电视录播的联动,很好地扩展了品牌影响力。此外,《星期戏曲广播会》还充分利用平面媒体、知名网站、地铁灯箱、大楼广告等,不遗余力地传播信息,使受众有机会了解、从而成为新的广播听众,实现“扩大戏曲人口”的目标。
  2008年4月,以《星期戏曲广播会》25周年为契机,戏剧曲艺广播举办了庆典演出和图片展,编辑纪念画册,并成立了长三角戏曲联盟,将《星期戏曲广播会》的品牌影响拓展到江浙沪各地。
  2009年起,戏剧曲艺广播进一步与全国戏曲广播同仁合作,联合直播了《星期戏曲广播会》江苏京剧院专场、江苏省扬剧团专场、安徽徽京剧团徽剧专场。2010年10月,又假借 “中华戏曲天天演”舞台,联合河南戏曲广播、河北新闻台在豫园中心广场上演了为期三天的“唱响世博――全国戏迷展演”。10月24日,更携手全国十家戏曲广播举办了《星期戏曲广播会》800期庆典“世博会•戏博会”,令《星期戏曲广播会》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拓展。
  
  毋庸讳言,在戏曲市场仍需培育的大环境下,做《星期戏曲广播会》是一件砸钱的事,但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新版《星期戏曲广播会》响亮地打出了“高质量、低价位”的旗号,在舞台演出少则数百、动辄上千的背景下,票价仅卖20到30元。
  《星期戏曲广播会》主创团队才十来人,他们同时又是每天19.5小时节目、7小时直播的主力编辑与主持。为了组织好每一场演出、落实每一个细节,他们经常忙到半夜三更,从来不分平时和周末。正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重压下,几位年轻编辑迅速成长。
  800期,28年,《星期戏曲广播会》从降生走到成熟,刻下了辉煌,也记下了奋斗的不易,融入了四代戏曲编辑的智慧和心血。它搭载着无声无息的电波,却点燃了有声有色的舞台。他们付出着,也收获着,因为他们相信,他们创造的价值终究会被时间所证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