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路径探幽 体育课
 

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路径探幽 体育课

发布时间:2019-01-14 04:22:49 影响了:

   [摘要] 中学民间舞教材教学主要是通过体育必修课来实现的。本文根据民间舞的“广场性”和“情感性”特点,结合体育技能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民间舞的特殊教学方法,从“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规范用语”入手,探索中学体育课民间舞教学规范化效果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民间舞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间舞教学 广场氛围 舞蹈情感 教学用语
  
  民间舞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由人民群众为抒发“情感”而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深为群众喜欢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民间舞不仅是中国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文化符号,而且还是中学生享受快乐体育、强身健体的有效运动形式。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开展民间舞教学,既可以传承与光大这种传统的体育文化,也可以使中学生“乐体”、“娱体”和“健体”。所以,探索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的路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间舞走进中学体育课教学的可行性
  1.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之理论可能
  (1)源于课程标准理论的要求
  在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对中学体育课研究具有较高的实践与探究意义。民间舞在中学教学中有着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育要求,主要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来制定和指导,通过体育必修课的教学来实现。民间舞本属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一般在艺术类学校进行专业教学,在普通中学除个别艺术特长生的专门培养中或有所涉及外,一般不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现在把民间舞作为发展学生素质的内容之一,并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方式进行推广,既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抒发情感、培养文明行为的一个有力举措。
  (2)源于成长需要理论的要求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旺盛期,学生常常会因学习过度疲劳、坐姿不正等多种原因而造成身体畸形。民间舞教学可以通过系列化的矫正训练,及时地利用外力来纠正不良姿势。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体态,动律、节奏和呼吸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整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充分开掘了人体运动的潜能,强化了学生身体多部位的可塑性。而舞蹈内涵的丰富性,表现范围的广泛性,无疑对学生了解风俗民情,感受民族精神风貌,提供了形象的资料,为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强学生自我创造的能力,同时通过全校师生共同的参与,给校园增添了文化的气息,创设了良好的艺术氛围,激发了广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2.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之实践可能
  民间舞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艺术瑰宝,它和意大利的歌剧、俄罗斯的古典芭蕾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目前常常被提及并且能作为中学体育课程资源的民间舞应包括藏族舞、蒙族舞、维族舞、傣族舞和汉族舞等几大民族民间舞。从中学学校体育课实际情况出发,能够进入教学视野的民间舞应强调为来自各民族民间的儿童舞,如维吾尔族的《娃哈哈》、蒙古族的《草原小骑兵》、藏族的《北京的金山上》、汉族的《拥军花鼓》等。
  民间舞因产生于日常的劳动和生活,并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的不断加工创造而形成,具有广泛流传、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等特点,表现出突出的观赏性、较强的传承性、较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鲜明的通俗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让其进入中学体育课成为了一种可能。因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有着对社会生活充满的好奇和求知欲,对与一般广播体操或韵律舞的不同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舞有着新奇感。同时,民间舞的通俗性特征也正好符合青少年学习特点。
  二、民间舞走进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路径
  民间舞进入中学体育课程成为了可能,那么怎样实现有效教学,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的教学途径是否可以直接借用还是需要另辟蹊径,这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民间舞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有别与其他教学的内容(包括体育课中已有的韵律操等),所以也要从民间舞特性出发,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比如从“塑造广场氛围”、“激发舞蹈情感”、“规范教学用语”等角度入手。
  1.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之广场氛围营造
  中学生活泼好动,喜好热闹的氛围,对民族特色的事物充满着好奇。民间舞文化的传承是在一定环境气氛中进行的。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能深刻感受到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本质,才能准确掌握民间舞的风格特点。中学体育课中营造民间舞教学的广场气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并带着舞蹈的心态去表达民间舞的具体内容,这是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征的。
  (1)系统介绍民间舞的社会文化背景
  首先由教师在体育课民间舞教学中概括介绍不同民族的社会背景、风土人情和文化特性,然后播放几段有民族舞蹈文化特色的音乐,诱导学生忘记现在的自我,静静地随音乐的起伏、波动,展开形象思维而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此同时,教师可在音乐的旋律中,示范几个代表民间舞蹈特点的体态或动律,让学生在动作的直观中了解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教授,深化其舞蹈的动律风格。这样的感性化教学,一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二则可以避免以往学生只注重动作表层的模仿,而不能更深地感悟该舞蹈内在的气韵和个性的缺陷。
  (2)精心创设民间舞的广场舞蹈氛围
  在体育课堂中创设一个民间舞蹈的广场空间,为体现民间舞蹈载歌载舞的广场气氛,教师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民歌来唤起学生在舞蹈中的歌唱意识,使学生在边歌边舞中体验民间舞蹈的民间性与广场性的特征。例如,在学习维吾尔族舞的课堂中,执教老师可引吭高歌去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民间广场意识,并在教学中让学生们自己打手鼓伴奏,自己喊号子,使学生自然地渗入到民间广场的热烈气氛中去,掌握用舞蹈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在娱乐和体验中感受这种舞蹈文化教育,在课堂的表演中把握广场舞蹈生命力的流动,使学生回归到“田野”与“谷场”那种质朴、纯真的自由空气之中。
  2.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之舞蹈情感激发
  青年学生情绪容易受外界影响感染,我们的教学就是通过感染学生情绪并促成学生抒发自己真时的情感。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舞蹈比其他体育教学内容更便于抒发情感。教学中必须通过了解其文化背景来体验其特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其民族特色,挖掘其民族精华,进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寄以“情感”的烘托,把握好内心的情感元素,使其各民族的风格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否则,民间舞教学就同教徒手体操一样,只能教其“形”而无法教其“神”。
  (1)借助想象情境,领悟民族情感
  教师应把所教民间舞的历史文化,舞蹈风格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学生逐渐引入到一个“想象情境”中,并在学习开始就有一个情感的依托。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并使之成为舞蹈的动作时,他就能很快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比如蒙古族舞蹈的基本体态训练,教师在体态上要求学生以脚站八字大步,左手叉腰,右手身旁握鞭抬头挺胸眼看前方,同时提示“想象情境”即设想自己置身于广阔无垠的草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有豁达开朗的性格,豪放不羁的气态。这种提示就有助于舞蹈风格的形成。
  (2)结合生活实践,体验自身情感
  在藏族舞的“三步一撩”和汉族秧歌的“秧歌大跳”中,同样是体现欢庆的两动作,却在实际表现时有着情感差异,前者是憨厚、耿直、奔放,而后者则是机敏、喜气、灵巧。它们好比生活中的摇扇子一样,前者需要双手交替猛扇,如狂风四起;而后者则需巧手轻摇,似轻风拂面。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让其对民间舞丰富的情感表现产生共鸣。
  (3)根据音乐节奏,触发动作情感
  一切舞蹈节奏都是体现情感和动作力度的,节奏在动作语言表达某种情感中是不容忽视的基础。如维吾尔族舞中的“三步一抬”动作,有特色的是垫步、提腿转身、托帽亮相。该动作从起势进入垫步至提腿转身(紧急收蓄)到托帽到“亮相”(刹住)的一系列动作中包含了强烈的“切分”节奏在里面。这种节奏有助于该动作发挥与主题内容吻合的情感。
  (4)利用不同道具,抒发舞蹈情感
  民间舞有借助道具表情达意的特点。民间舞使用的道具颇多,且道具的舞动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可以此来寄托舞者的情感,例如,汉族的舞“连手红绸腰带”、藏族的献“哈达”、维族的打“手鼓”、蒙族的敲击“盅碗”和“筷子”,分别体现了欢庆、虔诚、激动和喜悦的情感。
  3.中学体育课开展民间舞教学的规范语言运用
  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教师需要及时组织教学,这离不开规范的教学语言。在中学体育课民间舞教学过程中,有人认为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能作即兴讲解就行了,毋需考虑教学用语。殊不知,不用言语交流的舞蹈艺术,更需要教师运用多方面的、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去传情达意。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往往能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稳定的视觉表象和肌肉动觉表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形体语言的规范运用
  体育课的民间舞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规范的民间舞蹈表现力。舞蹈同体育教学一样是一种直观教学通过身体来传授知识,这是有别于普通教学的一个根本点。学生学习时接受的第一种语言就是教师的示范动作。教师形体语言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必须规范。教师民间舞形体语言的输出要从动作发力、节奏、空间造型、身体的整体与局部运用方面考虑它的准确性,这是将民间舞准确传授给学生的最根本点。如果忽略了形体语言的准确把握,那么就会出现很多弊端。因此,形体是民间舞风格的重要体现。良好的形体语言就是来自于规范的动作示范。在形体语言运用过程中,不仅示范动作的一招一式要严格按民间舞的规格要求去做,其他如提醒、评介、指挥等体态语言也要明确的目的,要体现出教师应有的气质和修养。
  (2)口语表述的规范运用
  口语表述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民间舞教学中,它能起到帮助学生在接受第一种信号(形体语言)的同时,准确把握动作过程和要领的作用。第一,要准确表述民间舞的训练目的和价值。各种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各自的发力点、用力方法及内在韵律都不同,这就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其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动作的训练目的和训练价值。只有准确的口语表述,才能把教材里的每个民间舞动作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准确掌握其动作要领,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第二,要准确运用“启发式”口语表述。运用丰富多彩而又十分贴切的形象语言来描绘舞蹈的意境,既能促使学生准确完美地完成动作,又能帮助他们丰富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首先是“民族形象启发”。在教某一民族舞蹈时,可将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等对学生进行描述,让学生去体会和想象这种民族之感,使之带动身体感觉,捕捉民族形象。
  三、小结
  总之,体育课民间舞教学既有一般体育技术传授的特点、又有艺术教育、特点。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完全套用一般体育课的教学模式。“营造广场氛围”、“激发舞蹈情感”、“规范教学用语”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可以同时或交替作用于民间舞教学的整体思路。教师所采用的教法与手段应该兼顾体育教学和艺术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它是加速学习进程的有效措施。体育教师只有较好地掌握民间舞表演技巧、熟练地驾驭民间舞教学规律,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现民间舞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大辞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刘聪.浅谈民间舞教员的特殊技能[J].舞蹈艺术,1992,(1).
  [5]李志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民间舞教学中的“情”与“理”[J].科学大众,2008,(10).
  [6]陈康荣.舞蹈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室.幼师舞蹈教材(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