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1-16 04:04:34 影响了:

  (河北省卢龙县陈官屯乡中学,河北 卢龙)      [摘 要]:当前的基础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列为重中之重。何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大自然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地追求人文品质的健全。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
  
  一、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
  
  一个教师,当他踏上讲台的时候,面对着的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要求,背靠着的则是时代的、社会的重托。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除了自身有对祖国文字的深切热爱,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同时,着重突出的是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的中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德育为首,强化人文教育更显示其特定的历史要求,语文学科是达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语文课堂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教文与育人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课作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不可或缺的主角呢?
  1.肩负神圣的历史使命,既传递知识、开发学生心智又塑造学生人格
  当今世界,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有研究报告表明,最近30年人类新增知识的数量已超过过去2000年人类所积累知识的总和。可以说,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和科技。我们广大教师肩负的历史责任是何等重大而庄严。笔者认为,老师最大的价值就在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一代新人。新世纪教师肩负神圣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又担负着培养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主要任务,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来扣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沟通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教师要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既传输自我良好的情感,又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这种发展包括精神方面的、道德方面的、创造能力方面的、情感方面的以及体魄方面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的教师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有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人格力量。在学生在发挥出伟大而高尚的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新世纪已经向我们走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竟,我们的教育者怎样培养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新世纪建设者?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愚以为:做人是基础,是第一位的,人通过做事来体现价值,因此,当前的基础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列为重中之重。何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大自然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地追求人文品质的健全。
  1.未来社会需要人文素质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实验设想”中提出的未来人才素质目标是:具有振兴中华时代使命感;奋斗与实干精神;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意志;工作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解决问题、捕捉信息的初步能力;珍惜时间与注重效率的观念;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优劣决定于教育,作为基础的、核心的语文教育,应着眼于社会长远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的需要,适应世界上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
  2.中学阶段需要人文素质的滋养
  中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极强,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具有“载首明理、表情达意、文道统一”的优势,在塑造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贯穿始终,对学生影响程度可想而知。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文化载体这一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3.人文素质的价值因素
  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蕴含现代文化的精华。人文素质就来自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哲学家黑格尔说:“实际上艺术是各民族的最早的教师”;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形象地指出文学是“人的生活教科书”;由此可知,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性是很鲜明的。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只侧重于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吉林省教育学院王鹏伟在研究“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课题中指出:“从学科教育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母语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民族性。’”他还下结论:人文精神一日之不复,则素质教育一日不得实施。语文教育渗透着人格气质、胸襟境界、学识修养等各种因素。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言,之所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是因为它深深地烙上民族的、地域的、心理的、审美的诸多历史印记,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人文精神的语言,体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学生通过感悟与运用,教师“润物细无声”自然水到渠成。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