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9-01-20 03:51:45 影响了: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研究属于理论范畴,在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作为现实问题加以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需求和社会价值,它是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前提条件。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学制制订的基本依据,但不是惟一的依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由社会要素、教育要素、职业教育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综合表述,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形态、社会发展诸方面对所培养人的综合要求。当前研究中职培养目标,要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
  作者简介:孙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再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理论范畴,在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作为现实问题加以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需求和社会价值,它是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前提条件。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回答的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这类人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与工作岗位,以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及价值观和态度的形成。因此,培养目标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有较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培养目标的表述应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形态、社会形态诸方面对所培养人的综合要求。
  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指导着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它又是动态的、发展的,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对其要求是不同的。当前研究中职培养目标与学制,要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提出的新要求。中职培养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在总目标之下,专业培养目标更为重要,它具体规定了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就业方向等。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是其自身属性的反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与经济社会的要求联系更加紧密。21世纪初,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些都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
  
  二、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表述现状分析
  
  培养目标是一个研究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侧重点进行归纳,提出研究者的培养目标内涵;培养目标也是一个政策概念,各个时期的职业教育教学政策,都对培养目标提出不同的表述内涵;培养目标也是一个实践概念,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也相应提出了符合实际状况、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方向。我们将当前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现状,从研究角度、政策角度和实践应用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表述的共识内容。
  (一)从政策制定的角度
  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表述为:中等专业学校主要培养中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职业中学比较灵活,培养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也培养技术工人和从业者。如1979年6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中专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立志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本专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健康体魄的中级技术、管理人员。1961年《技工学校通则》规定:“技工学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必要的技术理论知识、全面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身体健康的中级技术水平和中等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指出,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能直接从事某一职业(工种)的技术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文化课,要具有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有健康的体格的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和从业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职业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表述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可以视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21世纪初,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经营集约化和生产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劳动分工向复杂、复合工种转变,岗位职责向综合职能发展,人们的职业流动更加频繁,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趋向综合化和复杂化,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也更加抽象和概括。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确定我国职业教育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些政策论述成为确立我国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
  上述关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根据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提出的,是对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在由具体向抽象变化,职业教育总体目标提供的是一种总的发展要求,具有方向性的特质。这样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从研究者的角度
  培养目标是教育范畴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教育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从目前来看,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表述。
  李鹏同志提出,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以各行各业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
  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教育部周济部长提出,职业教育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保认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良好的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又熟练掌握实用性技能的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李守福教授认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各级技术人才。
  天津大学刘春生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大批有一定科学文化基础和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湖南师范大学肖化移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重新定位,要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具有较高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能适应岗位变化要求,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上海教育科学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研究员认为,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时代培养的是以“机械化”为标识的技术工人,那么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所培养的应该是以“创新为灵魂”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强调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
  (三)从实践应用的角度
  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指导着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它又是动态的、发展的,不同的社会条件、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背景、不同的地区要求、不同的学校发展状况,培养目标的规定是不同的。培养目标的这种现实性,也应成为我们研究培养目标现状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研究了全国500余所各类职业学校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划的具体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
  ――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人才。
  ――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又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一线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
  ――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扎实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培养适应能力强,竞争意识强,择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培养有知识、工艺水平高、操作技能强的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
  ――为用人单位培养适用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归纳研究者和实践应用方面对培养目标诸种表述,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包涵四个层次的内容,首先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提高,在当前要提倡素质教育,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其次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对专业技能或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当前要提倡综合职业能力,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根本所在;再次,培养目标要确定培养成为哪一级、何种类型的人才,这与职业教育的层次与类型紧密相连,中初级层次、技能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普遍共识;最后,培养目标要明确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或就业方向,这为社会选择提供指导,基本确立出职业教育就业方向是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
  还需值得关注的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职业结构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表述变化,如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综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素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社会要素、教育要素、职业教育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综合表述,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形态、社会发展诸方面对所培养人的综合要求。它回答了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这类人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类型与工作岗位,以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及价值观和态度的形成。三要素的内涵及质的规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发展条件及不同的教育需求下反映出的内涵是不同的。在新世纪,我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素内涵及所包涵的社会要求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要素:培养什么样的人
  培养目标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国家政治意志在教育上的体现,有较强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具体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要符合国家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我国就是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任何一类教育确定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及时对国家提出的路线、方针做出反应,培养出相关要求的合格人才。同时,教育政策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明确目标,也是各政党、国家依据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制定的,并且党的教育政策又是教育法规制定的依据。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法规文件,这些教育政策都是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并面向事物的发展,提供了教育在各阶段和各方面的行为准则及发展目标,应以这些教育政策和法规作为准绳,来指导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规范职业教育活动的实施。
  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职业变换周期缩短,要求现代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快速变化的宽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劳动组织形式从单一岗位分工向以精简生产和协作转变,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懂技术、有技能,而且还要善于与人协作和沟通,有责任感和创造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生产、关心生产。
  (二)教育要素: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从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发展来看,素质教育的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我国政府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广泛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针对我国几十年来脱离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应试教育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次全教会,1999)。素质教育存在于每种教育形式中,它同样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赵志群,2003)。职业教育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当使其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部,2000)。
  我们国家虽然倡导素质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应试教育仍然唱主角,在德、体、美、劳这些方面做的还是不太令人满意。职业学校教育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也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的问题,虽然涉及到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以及自然观察者智力的培养和锻炼,但做的还远远不够,在实践中,表现为对实习和实训的不重视。此外,对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强调“做人”和“做事”教育的结合,现代职业教育除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进行职业和劳动道德的培养,将做人教育与青少年未来的社会和职业角色相结合,成为普通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做人教育的纽带。
  (三)职业教育要素: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而独有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决定了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教育(邓泽民,2002)。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与国民素质教育是统一的。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方法上就是实施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赵志群,2003)。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而是具有系统职业能力和职业特长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职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景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赵志群,2003)。因此,除了专业能力这种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与特定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之外,职业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些基本发展能力,它们是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属于跨职业的能力。它们与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事实上跨职业的能力对整个职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而专业能力是建立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培养目标下的各项具体要求是很难区分其属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或社会能力,即这些能力划分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各子能力的重叠和交叉,说明了职业能力的灵魂在于“综合”,而不是各子能力的简单算术加和。这一点也体现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虽然就职业能力的获得方式和途径而言,专业能力主要是人们通过学习某个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并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获得(Franz-Josef Kaiser,1999),这似乎界限明确,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能清楚地归入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或社会能力的范畴中去。因此,各子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交叉进行的。
  
  四、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表述的建议
  
  根据上述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研究,结合当前的实际需要,我们认为,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做如下界定: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反映了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反映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领域。“实用型技能人才”反映的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典型特征。定位于技能人才而不是技术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区别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赋予的重任,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素质”的内涵比较丰富,概括来讲主要包括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能力”反映的是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教育,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可以说职业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
  在上述基础上,将“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融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就业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还不包括大批需要转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单靠目前我国有限的经济岗位难以解决所有人的就业问题,因此,创业成为缓解严峻就业形势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类就业弱势群体来说,培养其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创业能力是广义的,既指在社会生活中独立生产和经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事业,也指就业于某一企事业单位,凭借良好的德艺素质,稳定地从事好一个职业。还有,社会职业的发展使得职业种类变化迅速,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各种分工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复杂,由于职业种类的迅速变迁,同一职业对从业者的知识技能要求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且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看,可能经历若干个岗位、职业甚至是不同行业。因此,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变化和个人职业需求的变化。
  
  本文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学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