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语文课堂活的真谛 生命的真谛,课堂实录
 

语文课堂活的真谛 生命的真谛,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9-01-25 05:07:34 影响了:

  语文教学改革以后,不少教师都追求课堂的活。然而不少课只是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则无所得。如课堂的表演,为很多老师所喜爱,但学生的表演本来就谈不上什么艺术,一些滑稽的动作除了引起一阵哄堂大笑外,学生在写作和阅读方面一无所获。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括了”。那么怎样才算“活”呢?
  首先,学习方式的“活”――合作共享。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遇到问题,组织全体同学来讨论,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强调的是个人钻研,独立完成。忽视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其次,教学过程的“活”――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教学时,要先让学生总览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概要,初步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解决的问题。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掌握、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甚至多次品读课文,使学生跟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使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处理不好,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如学习《我的信念》学生提出:居里夫人因为发现“镭”而获得诺贝尔奖,文中为什么一笔带过?居里夫人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环境’作者为什么用“逆来顺受”概括居里夫人对痛失丈夫的感受?学生提出的问题杂乱,跳跃较大。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把居里夫人的工作、生活态度、工作作风、科学精神紧紧联系起来。这样一来,问题就显得有联系,有梯度,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作铺垫,最后水到渠成,整条线索非常清楚。
  此外,学习内容的“活”――丰富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许多老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讲解上,没有扩充、拓展,内容单一,以致使语文课堂沉闷。我以为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为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静写春天;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化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了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以色写春天。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当然,在拓展时,可以让学生去联想,去讨论。去挖掘,教师只起点拨的作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习惯。活跃了课堂。
  总之,把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