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浅析可雇佣性的内涵\发展历史及其培养】 雇佣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浅析可雇佣性的内涵\发展历史及其培养】 雇佣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发布时间:2019-01-17 04:02:43 影响了:

   [摘要] “可雇佣性”理论由于充分考虑到了个体和社会两方面未来的发展,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很好地剖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因而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回顾可雇佣性概念的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就业能力的内涵并指出可雇佣性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 可雇佣性 发展历史 就业能力培养
  
  一、可雇佣性概念:研究历史与内涵
  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可雇佣能力首次出现于20世纪初期的英国,Beveridge于1909年最先引入可雇佣性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最初的定义是指具有工作的能力,主要指体力方面。在20世纪50-60年代,可雇佣性被堪称是个人受到雇佣的潜能。从20世纪70年代起,专家和学者关注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里的技能不仅包括基本的职业技能还包括自身已掌握的知识、职位知识以及就业知识。20世纪80年代后,可雇佣性涉及了个人的劳动力市场潜力,它包含知识、技能和潜力,逐渐对各阶层的劳动者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Hillage&Pollard认为,可雇佣性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就业的能力。“可雇佣性是一个应用很广泛的范畴意义广泛,缺乏作为可操作方面的明确性和准确性”。由于可雇佣性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表现出来可以操作的指标就是可雇佣性技能。可雇佣性概念不仅涉及离校学生个人,还涉及到高等教育机构、雇主组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还没有得到一个关于可雇佣性统一的看法。产生这种现象其实是不难理解的。首先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对就业本身的定义就存在着分歧。有的学者将就业定义为发现和获得就业机会,有的学者则将就业定义为发现、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其次不同的研究者在能力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因此出现了能力与知识、技能混同的局面。以上两点是造成可雇佣能力概念无法统一的主要原因。但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实践来说,一个无法达成共识的概念显然是无法指导实践的。因此,从指导实践的角度考虑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关于可雇佣能力的界定而这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作为能力的一种,大学生可雇佣能力本身就具备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迁移性。从理论的角度来看,由于以往的研究中没有把可雇佣能力与知识和技能因素进行有效区分,因而导致在可雇佣能力的构成和结构上众说纷纭,因而无法形成相对严谨的研究体系。国内研究者宋国学认为,可雇佣性是指个人具备的获得岗位、维持就业和重新就业,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各种素质,涵盖了最初就业能力和未来胜任能力两大范畴。
  二、对大学生可雇佣性培养的启示
  中国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是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52万,至2009年9月1日尚有196万待业;预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1万人,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政府、高校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可雇佣性理论”由于充分考虑到了个体和社会两方面未来的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时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日益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
  1.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逐渐减弱。目前,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进程、学生所学理论与实际脱钩、专业素质不高,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学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与麦肯锡中国分公司共同的报告指出:“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有数据显示,50%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企业要求与大学生择业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鉴于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采用“非限性化”的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潜力、志向、兴趣设置多层次、开放化、具有选择性的课程和教学方案,广泛使用与优化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与途径,形成可不断拓展的培养机制,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订和落实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通过基于工作的学习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
  “工作相关的学习”是一个宽泛的词汇,是指能有助于学生就业的活动,它包括课堂活动。在这方面英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召集大学讨论建立半读、全日制远程学习的基金会学位。这些学位与工作相关,并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发,包括基于工作的学习。
  3.转变教师教学策略
  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强调只是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承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方针指引下,教师日益意识到过分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合高等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由学科本身转向就业导向,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和开发是个艰巨而长远的工程,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可雇佣性。
  参考文献:
  [1]Beverige.William Henry,1909.Unemployment:A problem of industry[J].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
  [2]Charner.1988,Employability credentials:A key to successful youth transition to work[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Vol,15,No,1,pp,30-40.
  [3]Hillage,J.&Pollard,E,1998,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d for policy analysis[J].DFEE Research Briefing,1998,(85).
  [4]Mantz Yore,2004.Employability in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some student perspectives[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Vol.39,No.4.
  [5]王端庆,于永华.可雇用性与大学生学习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2007,(7).
  [6]吴国权,张伟.基于胜任特征的可雇佣性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4).
  本文为山东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文章,项目名称: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与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EC20101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