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论陈鹤琴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_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论陈鹤琴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_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19-02-02 03:41:07 影响了:

  摘要:本文从陈鹤琴的成长背景出发,梳理影响其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分析两者之间的继承与批判关系,从而整理出其教育思想的典型特点。   关键词:“活教育”、设计教学法、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62-03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包括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师范教育等的完整教育理论体系。
  本文试图从陈鹤琴的成长背景出发梳理影响其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分析两者之间的继承与批判关系,从而整理出其教育思想的典型特点。
  
  一、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故乡浙江上虞,是一个传统教育基础十分深厚的地区。宋代以后,府州县学普遍设立,讲学风气很盛,诵读之声不绝,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民习,具有深厚的儒学人文环境和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结合的特点。陈鹤琴早年在家庭中接受的严父慈母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使其形成了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初步认识,“相信‘爱’比‘严’来得好些。但‘爱’不要变成‘溺爱’、‘宠爱’,‘溺爱’比‘严’还要坏呢![1]”这些早年的经验为其日后提出家庭教育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陈鹤琴8岁到14岁进入私塾读书,使他对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他指出:“每天上午8时左右,走到书馆,就先向孔子神位一拜。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我们大家坐好之后,先生出来了,我们就一个一个的把书拿了去,放在先生的方桌上背诵给先生听。……旧书背完了,先生给我上新书。先生念一句,我们跟他念一句。”[2]陈鹤琴对私塾教育只是背书和念书的教法深恶痛绝。他认为在私塾里度过的六年最宝贵的时间,除了认识三四千字以外,其他知识学得很少。陈鹤琴后来热衷于“活教育”,应该说和这段亲身感受的“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在《什么叫做“活教育”》一文中,陈鹤琴指出:“简单地说一句,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书本主义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3]他从课程、教学、教师、儿童、行政、设备六个方面列举了活教育和死教育的十大区别,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问题。
  虽然陈鹤琴所追随和倡导的新教育本身就是“对于传统教育不满的产物”(杜威语),但是,从陈鹤琴长期的教育实践及创立教育的理论中都可以看出,他从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教育。相反,他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也十分注意从中摄取有益的营养。陈鹤琴善于运用传统私塾教育中的一些经验来解决现代教育问题。如,私塾教育注重因材施教,“聪明的学生,给他多学一点;愚笨的学生,给他少学一点。不举行划一的共同考试,引起无谓的竞争”;[4]采用“个别的指导,个别的考查,以资鼓励而促上进”[5]的个别教学;强调行重于学的特点和当时新教育改革所倡导的观点相吻合,符合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除此以外,陈鹤琴的为人、为学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求学期间,陈鹤琴常抄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言警句以激励自己;他注重教育,后天感化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肯定“孟母三迁”、“染丝说”的合理性。总之,我国古代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经过陈鹤琴的实践、过滤和升华,形成了他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
  
  二、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陈鹤琴教育思想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兴起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正如陈鹤琴所指出的:“我提倡的活教育是和杜威的学说配合的,因为活教育和杜威学说,其出发点如所走的路子、所用的方法有相似之处。”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适应儿童个性发展需要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能被人们广泛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思想的反传统精神,“在当前多种多样的进步学校中可以发现某些共同的原则: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从经验中学习,反对从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以获得为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种技能和技巧,反对以训练的方法获得那种孤立的技能和技巧;以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反对为或多或少遥远的未来做准备……”[6]
  陈鹤琴1917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那里是美国新教育的中心,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基地。陈鹤琴亲身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触摸到进步教育的脉博。在学习期间,陈鹤琴师从克伯屈、孟禄等人。克伯屈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杜威的学生。他根据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创立了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这一方法重视儿童的主动性,由儿童或儿童与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拟出预订的目的、活动的计划。在活动中,以问题为组织材料的中心,设计各种类型的活动单元。陈鹤琴将从杜威及其他美国老师那里学来的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阶段,形成了“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三大部分: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在目的论中,他提出了“做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精神。从其内容分析,既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符合儿童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出鲜明的反传统色彩以及对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而纵观他的“活教育”的课程论和方法论思想,更是直接反映出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活教育的课程是指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7]“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8]。即强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儿童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为中心。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与西方测验理论
  
  重视心理学研究是陈鹤琴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他关注儿童期的意义、运用实证研究总结出儿童的心理特征、有关儿童人格发展等问题,并以此作为解释与解决有关家庭教育、幼稚教育、小学教育等问题的依据,为中国教育的科学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早在美国留学期间,陈鹤琴就接触到桑代克的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桑代克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教育测验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基本观点是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对于这一理论,陈鹤琴在其著作中多次作了通俗易懂的分析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如: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陈鹤琴提出:“刺激来得优良,联念与反应大概也是优良的;刺激来得卑劣,联念与反应大概也是卑劣的。”[9]因此,“做父母的一方面必须事事以身作则,一方面必须选择优良的环境使小孩子得到优良的刺激和印象。”[10]在幼稚教育关于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陈鹤琴同样运用了这一原理进行解释。
  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面,陈鹤琴除了借鉴已有的理论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外,在回国后还把西方的测验理论和方法引入我国,掀起了一场教育测验运动。对于原因,他曾这样写道:“在心理学家伍德沃斯的指导下,我曾选定自己的博士论文的题目为《各民族智力的比较研究》,准备去作一次广泛的智力测验,结果虽然没有成功,可是我对测验的兴趣实始于斯。”[11]除此以外,在留学美国期间,陈鹤琴亲身感受到西方科学和研究方法带给人们的好处,也让他对测验理论产生兴趣。他说:“算命看相的,规定一个人是适于学商,一个人是适于读书,这个岂能可靠?……唯今日所欲的心理测验才是科学的方法,在教育上算是最新的利器。”[12]从1920年陈鹤琴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开始,他就开设了心理测验课程,并先后出版了多本关于测验理论的著作。从内容上看,这些著作大多来自于陈鹤琴亲身的实践,用我国的实例来说明问题,重视把国外的理论、经验、方法应用于本国实际,通俗易懂。
  综上所述,陈鹤琴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联系中国现实主动发展了自己的心理测验,改变了以往经验式的传统方法,推动了我国测验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四、德可乐利教学法
  
  德可乐利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比利时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家。他于1907年在布鲁塞尔创立命名为“生活学校”的新式学校,主要由幼儿园及小学组成,招收4-15岁的正常儿童。他以这所学校为基地,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成功,成为当时许多学校所向往的范例,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陈鹤琴二十世纪30年代曾访问过比利时,亲自前往德可乐利学校参观,对德可乐利教学法倍加赞赏,回国后积极予以宣传和推广。不仅如此,在他的活教育思想以及关于幼稚园课程思想中也借鉴了德可乐利教学法的一些基本观点。
  作为医生的德可乐利强调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了有机体与环境“融合”的问题,提出了“整体化”的概念。他认为儿童是以他的整体(记忆、思维、推理、表达等)对外界作出反应的,并且在兴趣的支配下优先选择某一事物。依据这一基本观点,德可乐利提出了他的教学理论。他要求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的知识分为个人的知识及环境的知识两大类,再组成教学的单元,并按照单元进行学习。由此可见,陈鹤琴所创立的幼儿园课程的“整个教学法”的基本观点与德可乐利教学法有相似之处。他明确指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系统地去教儿童学。”[13]以他的“认识龟兔”为中心的主题为例,基本要求是各门学科围绕“龟兔”而展开活动:先是以真实的龟兔引起兴趣,继以研究龟兔的生理特点、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剪贴龟兔的挂图等。
  如果说,整体性观念是陈鹤琴对德可乐利思想的间接继承的话,那么,陈鹤琴在《参观德可乐利学校报告》一文中详细介绍的关于德可乐利学校实施教学的三步骤,直接导致了他的“活教育”的四个学习步骤的产生。
  德可乐利认为儿童认识一种事物须经过三种步骤:直接观察、间接联想、自己发表。陈鹤琴继承了德可乐利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单元教学”的四个步骤:即观察实验、参考阅读、发表创造、批评研讨。首先,实验观察是指教学从直接感知入手,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耳、动脑,认真观察学习对象,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其次,参考阅读是教师指导儿童带着观察中所发现的问题,认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鼓励儿童动脑筋想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发表创作是教师指导儿童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学得的知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最后的批评研讨是让儿童自己总结,自己评估,自己检查前三个阶段的学习。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真正像陈鹤琴这样能建立起系统教育理论的中国教育家并不多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前人包括当代人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家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时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4][5][10][11][12][13]陈鹤琴全集(第六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16.538.534.534.699.699.638.557.
  [3][6][14]陈秀云、陈一飞编.陈鹤琴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98.380.192.
  [7]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C].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6.
  [8][9]陈鹤琴教育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7.
  
  Theoretical Basis of Chen Heqi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LI Yu
  (School of Education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Nanjing 210001, China)
  
  Abstract: Chen Heqin is a famous psychologist and educationist in modern China, whose educational idea covers different stages of human development, including family, children, primary school, and teacher's education. This essay, starting with his growth background, strives to untangle the main theorectical basis of affecting 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with a view to summarizing hi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Key words: live education; designing teaching method; integration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