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_对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探讨
 

如何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_对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9-02-03 04:20:22 影响了: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要求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意识是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意识较差,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因此,本文通过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其中的经验与不足,结合有关理论对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与实施提出一些基本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自我锻炼意识 体育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57-02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目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水平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方向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是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发展应当思考的问题。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积极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更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建立体育自我锻炼的意识。
  一 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现状分析
  大部分高校学制一般为四年,新生入学年龄大约在18~19岁,身体处于突飞猛进的增长阶段,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皆具一定的可塑性。同一高校的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差异较大,他们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也必然存在着差异。目前大多数高校仅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四年级则终止体育课教学,而此时大学生的体质处于初步定型时期,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正是产生积极影响的时候,此阶段如果大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意识薄弱,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
  大学体育改革后,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对体育的动机由为了考试成绩而变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兴趣爱好,这说明体育淡化了学生的达标考试,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选择。体育自我锻炼意识是今后大学生体育发展的主线条。但多数大学生对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认识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养成坚持体育自我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二 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体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增强人的身体健康素质,人的健康素质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整个国民身体素质质量。在学习、工作、生活都高效率、快节奏的当今社会,对人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也就是说,健康的体质是人参与社会活动、实现个人社会价值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和提升人的体能,保持人体机能,使人的体能相对处于最佳状态,成为增强人们体质的有效手段和必然手段。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必然会选择不同的身体锻炼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延缓生命衰老。因而进行体育自我锻炼必将是一种终身的意识和行为,是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水平的有效方式。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最后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重要时期。所以,对于高校体育来说,不仅仅是交给学生掌握一些体育项目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建立体育自我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自我锻炼的习惯,以满足未来职业对学生体质的需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目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水平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方向下,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积极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更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的意识。
  三 影响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障碍因素
  1.大学生自身特点对培养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影响
  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健康概念理解认识不够,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实际上大学生在校期间,身体正处于生命的黄金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免疫力强,一般疾患较少,因而错误地产生不进行体育锻炼仍能获得健康的体质思想。忽视了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导致他们对自己身心健康关注不够,往往形成畸形的健康观。
  2.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学生独立个性发展的培养,只有学生独立个性得到发展,才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第二,大学生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得不到满足,挫伤了部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第三,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处理不当,只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的需要,教育的盲目性很大,仍未摆脱以传授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影响了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
  四 对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建议
  1.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体育课程与专业课无关,所以不重视体育,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甚至出现厌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改变学生对体育的错误认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和未来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建立体育自我锻炼意识。
  2.强化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
  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自我完善的最后阶段,也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要学生懂得拥有良好的体育自我锻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资料显示,我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的3倍。某高校对4009名中青年教师,在一次健康普查中发现75%以上的人患有顽疾。1991年对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高级知识分子的抽样调查材料揭示,60%以上的人患有疾病,平均寿命为58.52岁,比同期全国人均寿命少10岁。北京中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在1994年竟下降到53.31岁。著名学者英年早逝现象屡见不鲜。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得到深刻教育,明确锻炼目的,了解体育教育不间断性、实效性和自我锻炼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体育自我锻炼的意识。
  3.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应是全方位立体化的。首先,室内课上教师可讲一些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如NBA、世界杯、各种联赛、锦标赛、申奥、奥运知识、我国运动员获世界冠军等体育信息,利用多媒体观看学生喜欢的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体育比赛,让学生在欣赏体育比赛中找到快乐和满足感,体会到运动美。其次,教学中教师用漂亮的示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在教学生初级长拳三路时,教师认真备课,示范时换上武术服装给学生打一套漂亮的拳法,无疑会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最后,在体育活动中,现场观看校内同学或教师中水平较高的比赛,更能鼓舞斗志、增加信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4.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学期间,思想较活跃的大学生,他们不仅仅只想到单一的某一种体育技术,而更多地想掌握一些有关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手段、方法既要符合体育教学原则,又要结合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安排灵活多样的内容。引导他们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在体育选修课的学习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在编排上,可打破原有的系、班的组合,教学中配有专项教师进行教学和辅导,使学生欲求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从某一运动中,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而建立体育自我锻炼意识。另外,在教材上应增加能提高娱乐兴趣的内容。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条件的应尽量开设一些健美操、武术、舞蹈和康乐性球类项目的教学内容,强化“大众体育”项目,淡化竞技项目,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同步发展。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内容,形成课内外“一条龙”的教学,不仅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更多地掌握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以便进行科学的、自我监督下的锻炼,养成长期进行体育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另外,课外体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如:经常组织一些班级或系级的比赛,使学生在欣赏比赛或参与比赛时获得乐趣和荣誉感,通过潜力潜移默化,使学生由不爱活动到爱活动,由不感兴趣到主动参与,真正体会到体育的魅力,从而调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能够活跃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其体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自我锻炼的习惯。
  五 结束语
  总之,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大学体育教育是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培养的关键,要潜移默化地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道海.谈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与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2]刘采豫、刘光荣.关于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16~18
  [3]李晓武.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重要性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2):30~31
  〔责任编辑:王以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