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视界的教学行为探讨 深圳视界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视界的教学行为探讨 深圳视界信息技术

发布时间:2019-02-06 04:15:00 影响了:

  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事实:家里有电脑的学生达85%,有40%的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与使用电脑有关,比如文本输入、上网搜索、在线学习、娱乐等,有的班级学生已经开始在休息日利用即时通讯软件进行学习的交流。而一部分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编写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能单靠教师、教材来建构,这里有一个视界问题。教师要时时把握住学生的视界,以对学生视界的理解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又要超越学生视界。只有站在学生的视界上观照自身的教学,追求一种使师生在双向交流中得以实现素质增值的过程,才能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共同生长。
  本文试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方面,谈一谈教师如何基于学生视界展开教学。
  
  1 学生探得明时,教师会赏
  
  教师在教学时总会碰到一些学生不安心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小矛盾事件的制造者。而当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提醒他时,却发现该生“虽不听讲,却都知晓”。这样的学生常常是高水平的,教师要学会赏识他们、发展他们,而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压制他们。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鼓励高水平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帮助老师进行辅导,效果很好。因为学生之间接触容易,语言又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这种“小老师”机制的实施,需要教师首先在安排座位时就把低水平和高水平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但水平不应相差太大);其次,教师须引导优秀学生增强为师者的服务意识,不在于炫耀自己的已知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着重于两人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通过“小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使低水平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知识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掌握。
  在一系列内容学完之后,教师也可让学生两两结对,互相讲述自己学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的能起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加深理解的同时可以训练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学的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理解,进而能跟上,尝到学习的甜头,教师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上位的引导。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多了,学习兴趣更浓,各层面学生的发展空间就更大。
  
  2 学生知一半时,教师巧点
  
  面对学生这种“半吊子水咣当响”的视界,教师既要保护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又要设置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主拓展。如在对“画图”软件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稍夸张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画20个红边蓝底、不同面积的长方形。学生通过尝试,感受到他们的方法有局限性,任务很难完成,迫使他们思考、探索、交流新的操作技能,激发学习动机。而此时教师也不应急着将正确技能和盘托出,而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尝试,从而找到一种最科学的方法。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装懂――不懂――真懂”的过程,提高的就不仅是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历炼和提升,良好的信息素养渐渐形成。
  
  3 学生入歧途时, 教师善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学生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从错误中领略成功,从而实现对知识、技能的自主建构。
  课堂上很多时候,一个错误给学生的撞击远远超过教师细致的说教。还是在对“画图”软件进行教学时,在操作“填色”功能过程中学生用“油漆桶”工具在添充一些细小的空隙时往往会点在线条上,从而破坏原有图形。面对这一令学生束手无策的情况,笔者首先让学生按顺序思考:为什么会出错――怎样避免出错――出错了怎么办?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放大镜工具和“撤消”功能),之后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最后师生一起进行总结完善,实现对知识、技能的自主建构。只要教师敢于让学生暴露错误,善于利用错误资源,课堂就会因错误而美丽。
  以上探讨的“基于学生视界的教学行为”,代表了笔者对新课改理念、“学程导航”教学范式的理解和实践,当然,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还应关注教师不要高估学生的学力,当他们达不到时,不要进行无限制的拓展和迁移,这只能让学生疲于应付;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分层,体现指导性、激励性和导向性;等等。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想方设法从学生的视界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