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目标滩头】滩头
 

【目标滩头】滩头

发布时间:2019-02-09 03:55:21 影响了:

  1944年6月6日,“霸王行动”正式开始。这一天,英吉利海峡战舰云集,那些来自各个国家的盟军战士们,正坐着军舰、登陆艇和运输机,向法国的诺曼底海岸开进,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一一开辟第二战场,将德国法西斯彻底粉碎。这场战役伴随着正如《拯救大兵瑞恩》中那奥马哈滩头的弹雨硝烟,彻彻底底成为了无数人二战记忆中最长的一日,而美军主导的这次两栖作战也成为了一个不可超越的经典。3个月后,也就是在D日战争的硝烟刚刚尘埃落定的时候,中国战场上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开始了对日军的反攻。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而言,当时欧陆战场上的那场大规模两栖登陆战似乎遥远得宛如梦幻,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海峡对岸台湾的孤悬海外也开始将两栖作战推到了解放军的面前,中国从此也开始重视两栖作战装备的发展。时至今日,中美两国的两栖作战装备与当时相比是“前所未有的先进”。这里,就让我们对比一下美国的EFV远征战车和建国60周年阅兵式上公开露面的ZBD05式两栖步兵战车,看看60年来,解放军从黄土到滩头的道路究竟走了多远。
  
  从“鳄鱼”到EFV
  
  如果谁在1935年时告诉美国工程9币唐纳德・罗布林,他设计的那个大玩意会在几年后的战争中大出风头,罗布林多半会以为这是疯话。从一开始,这个名为“鳄鱼”的两栖车辆就跟那些军队里的大兵们相去甚远,它最初的设计只是为了在普通船只和车辆无法通行的沼泽地区进行搜救,以免有人掉进泥塘后一筹莫展。不过两年后罗布林拿出他改进后的设计方案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艾尔・汉考克・埃利斯中校从《生活》杂志上注意到了这个机械怪物的价值,当时的海军陆战队正在试图完善其两栖作战理论,而罗布林的“机械鳄鱼”无疑是能够满足海军需求的最佳选择。在进行了小小的改进之后,海军对此感到满意,并给予了它一个十分没有想象力的名字――“履带式登陆车辆(LandingVehicle Tracked)”(缩写为LVT)。自然,LVT才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名字。
  和大部分的战斗车辆一样,第一批LVT的生产工作也是由大名鼎鼎的美国食品机械公司(FMC)完成。首批200辆LVT是在佛罗里达州的但尼丁工厂开工建造的,1941年正式入役,随后被命名为LVTl。初期型号的LVTl仅仅能够满足运输的需求,即无装甲防护也没有安装武器(后期安装了2挺7.62毫米机枪),但其陆上最大速度达到19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40千米;水上最大航速1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96千米。以那个年代的眼光来看,已经是相当不错了。1942年8月,LVTl参与了太平洋战场的瓜达卡纳尔战役,担任后勤补给任务,表现优异。
  LVTl入役后不久,美军就尽快开始了改进工作,改型被命名为LVT2,军方给它起了个外号叫“水牛(Buffalo)”。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头“水牛”可谓是再熟悉不过了,当年美国给予蒋介石的援助清单里,有为数不少的LVT2。后来这批美国“水牛”大部分都到了解放军的手里。1949年11月,中国第一个水陆战车团就是以这批缴获的LVT2为基础组建的。
  随后的LVT2发展出了几款装甲增强型,这些改进型和LVT2一起,在欧洲战场强渡莱茵河的战役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说,从LVT2开始,LVT家族才开始真正地发展壮大。1943年,LVT4进入美军服役,在塔瓦拉之战中,LVT4和它的兄弟们第一次担负起了作战任务,不过战斗当日投入的125辆LVT,最后只剩下35辆勉强可以使用,在敌军炮火和机枪的扫射下,LVT搭载的士兵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战斗结束后,军方开始迅速针对其不足对LVT4进行改进。新改进的装甲升级版LVT(A)-4参加了莱特岛登陆战以及日后的冲绳战役。
  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开始,新一代两栖战车的研制提上了日程。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谋求新型两栖战车。于是,由博格华纳公司为主导研制的LVTP5出炉了。该车的第一次服役是在1956年的黎巴嫩登陆行动中,而其改进型在越南战争中印度支那茂密的水田大显身手。不过在越战期间,LVTP5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于是1964年3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再次提出了研制新型LVTP战车的要求,于是又发展了LVT7,这就是一直使用至今的AAV7两栖战车。
  1982年,食品机械公司还对LVT7进行升级,命名为LVT7A1。从这个时期起,LVT7A1的名字也不再以履带式登陆车辆命名,而是被称为“两栖突击车(Amphibious As-salt Vehicle)”,其正式的名字变成了AAV7A 1,主要装备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营。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美国海军陆战队亮相的AAV7A1,多数都经过了几次大改。-- 但是,这并不是“鹰爪铁锚”们心目中两栖战车的终极形态,他们忠诚想要的,是那个“超越地平线”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EFV远征战车(Expeditionary FightingVehicle)。当然,大家更熟悉它2003年之前的名字――AAAV。多了一个A,意味着这台战车是前所未有的“先进”。
  
  从水陆坦克到两栖战车
  
  中国对于两栖重装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缴获的LVT2使得人民解放军有了进行两栖作战的可能,而随时会面临的台湾问题使两栖作战成为了必须直面的议题。由于两栖作战需要足够的火力支援,而LVT2在没有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很难单独完成任务,新中国的海军没有能力为登陆作战提供火力掩护,空军的底子比起海军来也好不了多少,这就意味着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一旦发起两栖作战,登陆部队必须强调对自身火力的依赖。显然,最好的办法是将坦克直接送上滩头。但投送工具又成了大问题,用什么把坦克送上滩头呢?最好的答案是,让它自己开上去!这也是两栖作战薄弱的苏联为什么开发PT-76水陆坦克,而中国的两栖作战利器一直不是两栖步兵战车或两栖突击车,而是几年前曝光率甚高的水陆坦克的原因。
  毋庸置疑,PT-76开启了水陆坦克的黄金时代,其轻便的外形和火力背后那强大的浮渡能力,是各国青睐的重要原因。中国由于自身的特殊问题,更是将水陆坦克发展到了极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联人开启了水陆坦克的黄金时代,而中国人则完成了水陆坦克的谢幕!中国在得到PT-76实车后,也开始了自己的水陆坦克设计工作。1963年,63式水陆坦克定型投产并装备部队。
  曾经有人认为,63式水陆坦克就是PT-76的中国山寨版,但从实际情况看,63式尽可能地考虑了中 国的地形条件和实际需求,针对PT-76的部分缺点作了相关优化,并发展了其终极改型63A。由于安装了能发射炮射导弹的105毫米线膛炮,加之具备了稳像式火控系统及集成式双向稳定炮瞄系统、热像仪和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该型坦克一度被军事媒体誉为“海峡撒手锏”。长期以来,我们经常能在媒体报道的两栖作战演习中看到它的身影。
  从一些电视画面或演习的镜头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除了63A,还能看到由86式步兵战车改装的两栖步兵战车以及装甲人员输送车。这充分说明,解放军的滩头突击力量和滩头投送力量是泾渭分明的,换言之。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火力和人员投送是分开的两个整体。基于此类装备,中国的两栖作战只能做到“攻击后投送”,而不能像美军那样做到“投送即攻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海、空军的装备近年来开始快速发展,国产船坞登陆舰和新式LCAC的入役,使海军陆战队的兵力投送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歼-10等三代战机的入役,也确保了周边可能发起两栖战役地区的空中优势。此时的中国海军陆战队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海空力量来进行火力投送,在确保自己火力有效性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兵力投送上来。也就是说,我国的水陆两栖坦克虽然仍在现役,但其已经不再是两栖作战的主力装备。中国海军陆战队的重装备应该和美军类似,开始发展以兵力投送为主、兼顾火力为辅的两栖突击车。于是,在去年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中,我们都看到了63A的后来者――ZTD05两栖突击车和ZBD05两栖步兵战车的身影。
  
  性能比较
  
  火力性能ZBD05的主武器系统是1门30毫米机关炮。据悉,此炮是俄制2A72型30毫米机关炮的国产改进型,射速约为380发/分。在炮塔的两侧各安装有1具“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其火控系统由弹道计算机、车/炮长瞄准镜、激光测距仪和多种传感器组成。EFV的主要武器是l门安装在MK46双人炮塔上的“大毒蛇”2型30毫米机关炮(可更换40毫米炮管),射速250发/分。此外,其还配备1挺M240型7.62毫米并列机枪,可以搭载“陶”式反坦克导弹。EFV的模块化瞄准具集成了第二代前视红外瞄准镜与激光测距仪等。火控系统则是由M1A2主战坦克上的火控系统衍生而来。30毫米机炮与火控装置均装有二维稳定系统,不仅能够在运动状态下射击,而且对运动目标进行攻击时具有相当高的首发命中率。
  因此,在火力性能方面,二者各有千秋。
  机动性能 ZBD05的动力系统是国产新型的大功率风冷柴油发动机。据悉,该型发动机采用两种冷却方法,可以有效保证陆地和两栖两种环境下的正常使用。由于是两栖步兵战车,采用了发动机前置的方式,在水面行驶时,车首部的滑水板放下,改用尾部的喷水装置推进。由于采用了新的推进系统和推进方式,最大水面速度超过了30千米/小时。  EFV使用的动力系统是MTU公司的MT883 Ka-523型柴油发动机,其动力系统有三种模式可以选择:陆地模式、海上过渡模式、海上高速机动模式。在水面高速航行时,除车首滑水板放下外,其液压控制的履带会部分收回,然后由车体下方的挡板覆盖。由于动力/传动系统优异,其最大水面速度达到了46千米/小时。
  防护性能ZBD05的具体防护数据一直是众说纷纭,但按一般的步战车设计指标看,能够抵御12.7毫米重机枪弹和榴弹破片基本防护措施。另外,共炮塔两侧安装有烟雾弹发射装置,炮塔后部安装了光电干扰装置。目前没有关于其附加装甲的报道。
  据资料分析,EFV的设计要求可承受300米处14.5毫米重机枪穿甲弹的射击,或15米处爆炸的155毫米榴弹破片的冲击。必要时它还可加挂模块化陶瓷装甲。同样,EFV也具备烟雾弹发射装置(16具在炮塔,16具在车身),具有三防能力。
  载员 ZBD05乘员3人,载员为5-7人。但是从媒体的报道看,这似乎并不是极限载员,毕竟,该车的车体较大,内部空间还有充分利用的可能。EFV的乘员组同样为3人,但其动力舱中置,而载员数达到了17名。想想美国人的身板吧,这似乎让人怀疑其内部空间。作为突击战车,这个载员数是相当可观的了。
  信息化程度 ZBD05配备了车载式GPS卫星定位系统和信息数据链系统,具有一定的数字化作战能力。一旦改装通用数据链后,其信息化作战能力必将再上一个台阶。而且车载自动化指挥系统和三维电子地图的入役,可以在车辆之间的信息共享中创造无穷的战术可能性,必然会成为解放军海军陆战队的战力倍增器。
  对于EFV而言,通用数据链绝对不是什么稀罕“玩意”,EFV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超视距突击”,正如FCS的信息化是为了超视距打击和非接触作战一样,EFV信息化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自身的信息能力,直观而迅速地感知两栖登陆区域的战场势态,然后选择良好的切入点进行突击。
  从以上综合来看,EFV明显更胜一筹。不过,五角大楼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疑EFV项目存在的必要性。在“超越地平线”的三驾马车中,“鱼鹰”已经开始展翅飞翔,LCAC先进气垫登陆艇早就欢实地在海洋中巡游,而这个一身高科技武装起来的“远征战士”,还在美国2010年国防草案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在经济危机的寒潮下和军内无休无止的争吵声中默默等待自己的命运。
  
  迈向滩头
    从纸面的规划看,“超越地平线”无疑是个杰出的方案,但正如世界上所有许多杰出的纸面方案一样,现实往往会被当头泼下一盆冷水。从“超越地平线”到超越滩头,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野心确实比天还高,最终结果却是命比纸薄。当扬基们铆足了劲打造起种种作战利器的时候,才发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造这个东西的用武之地在哪里?冷战结束后,小国不再是两大阵营争相拉拢的宠儿,而这些地区性的国家,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远远落后于冷战时代,与美军的技术兵器明显地形成了代差。美国一旦需要对这些国家进行两栖作战,在兵力投送的问题上,AAV7A1能够起到与EFV同样的作用。EFV的最大优势是超视距突击,但是,在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空中力量的打击之下,有必要非得让战士们坐着EFV上战场吗?让我们来看看来自美国反对派的声音吧:EFV的速度确实很快,但耗油量几乎是AAV7A1的2倍;造价太贵,一辆EFV的造价是700万美元,而M1A1的造价也只不过300~400万美元……用美元打造的一身高科技产品不受欢迎可想而知。目前,美军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热战”,而是打好现有的低强度非常规战争,武器装备再优秀,也不能脱离军事政治的目的而存在,“科曼奇”、“十字军战士”等一系列被大刀阔斧砍掉的项目就是美国陆军的前车之鉴。可见,EFV迈向滩头之路绝不会一马平川。
  而对中国而言,现代化意义上的两栖作战才刚刚起步。美国的两栖登陆/战斗车辆已经从LVTl发展到了EFV,而中国的两栖战车家族才刚刚迎来两个新生的后辈。而且,我国海、空军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完善,现代化两栖作战也未经实战的检验。值得一提的是,除ZBD05外,共和国60周年的阅兵式上,还出现了ZTD05两栖突击车的身影。与ZBD05不同的是,ZTD05的火力更为猛烈――主武器系统是1门105毫米低后坐力线膛坦克炮,比起ZBD05,它才是63A的真正接班人。ZTD05和ZBD05的双管齐下,说明当今解放军依然延续了当年的作战思路――滩头突击力量和滩头投送力量分开进行,同时,拥有海空军压制火力的海军陆战队,仍然不放弃独立完成作战任务的思想,一旦海空掩护不到位的情况出现,海军陆战对仍然可以继续向滩头冲击,这也许是中国军人特有的一份谨慎? 不过,新世纪之初,中国的两栖作战装备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小步快跑的时期,这种跨越式发展也同时见证了人民军队正在一点一点迎头赶上。5年或者10年以后,也许更新型的我军两栖作战装备将会出现,也许EFV会熬过这个寒意凛然的春天。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