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张狂铁樱 君铁樱
 

张狂铁樱 君铁樱

发布时间:2019-02-12 04:15:12 影响了:

  “今生巨舰,始出西方;船号战列,舟称巡洋。”巡洋舰,这一舰种从古老的风帆时代开始,就在海军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所具有的高速而又不失强大火力的特点,使得其在海战中多担负鹰犬般的角色。蒸汽海军时代来临之后,巡洋舰得到了迅速发展。平甲巡洋舰、穹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巡洋舰分类,正好说明了在近代工业文明的刺激下,巡洋舰,乃至整个海军的高速发展。众多喷薄着滚滚煤烟的钢铁巨兽在大海上搏杀,左右着世界的格局,再也没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景象了。而曾经一度被欧美国家所不屑的“蛮夷之国”――日本,在一系列挣扎之后也开始了近代化。日本实力迅速膨胀,与之相对应的是一颗永不满足的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在1874年的台湾事件中,以“日进”号二等巡洋舰为主力的日本舰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其扩张的野心。从此,日本海军也就和巡洋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日本迈向世界海军强国的道路上,巡洋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甲午战争的大东沟海战中,汇集了联合舰队精华的第一游击群,便是由当时首屈一指的4艘穹甲巡洋舰组成的。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巡洋舰的表现也异常活跃,为其侵略战争出力不小。日、俄战争之后的日本海军,已经成为一支任何海军强国都无法忽视的力量。20世纪初,日本开始尝试自行建造主力舰。虽然有自身能力和旧思想的阻碍,但日本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一战前建造的“筑波”级装甲巡洋舰甚至被视为战列巡洋舰的鼻祖。
  19至20世纪之间的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局部冲突和大国间的摩擦几乎天天见于各大报纸的头条,犹如一锅煮沸的水。然而,更糟的还在后面――四年之久的世界大战不但摧毁了无数的美好,一起被摧毁的,还有旧的世界格局。老旧的已经衰弱,新生的正在崛起。经历了一战的日本,已经是一支准一流的世界海军强国。但日本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其目标是打造世界第一流的海军。在打败了俄罗斯海军之后,日本海军的下一个假想敌变成了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尽管当时两国还没有实际性的利益冲突。日本为了和美国海军对抗,确立了“渐减邀击作战”的思想,在海军建设上则确立了对美七成比例的政策,制定了名为“八八舰队”的长期海军建设规划。由于在主力舰上处于劣势(而且以两国的实力对比,这个劣势也几乎不可扭转),日本便试图在轻型军舰上取得优势。自然,巡洋舰在这个扩张计划里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艨艟巨舰纷纷下水,日本海军开始走向它的顶峰……
  
  
  八八幻梦的遗物
  
  早期的防护巡洋舰到了20世纪初期已经变得不再适合海战的需要了,1914年诞生的轻巡洋舰装备了轻型水线装甲带,相对于之前防护巡洋舰则具备更加强大的火力。这些改进使得轻巡洋舰比防护巡洋舰更适应当时的海战。既然这么有用,日本海军也不会视而不见,在“八八舰队”计划前身“八四舰队”里,日本规划了自己海军第一级近代意义上的轻巡洋舰――“天龙”级轻巡洋舰。
  大正五年(1915年),“天龙”级轻巡洋舰开始了设计酝酿。与西方不同的是,日本主要将这一吨位级别的轻巡洋舰作为水雷战队的旗舰来使用,类似西方的驱逐领舰。其另一个用途则是潜水战队的旗舰,以其不错的通讯和侦察能力支援潜艇作战。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热衷于在这一级别巡洋舰上搭载飞机,而且年代相当早。西方则主要将这一舰型用做前卫侦察,在舰队决战里配合主力舰。在使用巡洋舰上,日本和西方国家有很多不同,造成了很多特殊的现象,这些以后还会提到。
  “天龙”级的整体设计基本上是在“矶风”级驱逐舰上发展而来:带短艏楼的船型、单线纵列的炮塔。4门三年式140毫米主炮使用一种略显特别的布置方式――前部的第二门主炮布置在烟囱和舰桥之间,后两门则纵列布置在甲板室上方,而不是船体的最上甲板,以利于在海况不良的情况下使用。在舰桥与三号烟囱的后方分别布置了1座六年式三联装鱼雷发射器,单从一次齐射鱼雷数量来看,雷击能力和“峰风”级驱逐舰相当。在其舰尾部还布置有一门三年式76毫米单管高炮。
  “天龙”级诞生之初,以其33节的航速居于诸同类巡洋舰之首,这得益于总功率达51000马力(约37485千瓦)的动力系统与长宽比达到11的修长舰体。强劲的动力系统由8个重油专烧锅炉与2个煤油混烧锅炉提供蒸汽,首次使用了布劳恩・卡迪斯式齿轮减速蒸汽轮机,共装备3台。作为一级新式的轻巡洋舰,与之前没有侧舷装甲带的防护巡洋舰相比,它有50毫米厚的HT钢作为装甲带,其余部位装甲厚度为:甲板25毫米、司令塔51毫米。
  从整个布局来看,“天龙”级其实就是驱逐舰的放大,只是配置更加强大,舰体也有了装甲保护,在面对敌人的轻型舰艇时也有优势。“天龙”级更像是一种超大的驱逐舰,实际上这也是日本此类巡洋舰的特点。后来类似的“球磨”、“长良”级轻巡洋舰虽然吨位大得多,但是基本沿袭了“天龙”级的布局格式。有时日本人也把此类巡洋舰作为驱逐舰使用,而传统应该由轻巡洋舰担任的任务,则由一种更大的巡洋舰来担任。
  本来“天龙”级的建造计划为8艘,可是作为假想敌的美国建造了“奥马哈”级巡洋舰。经过对比,“天龙”级在面对“奥马哈”级时处于劣势,更伺况后者还有航空设施,“天龙”级则没有。所以,日本只建造了2艘“天龙”级,便转为建造更强大级别的战舰。不管怎么说,“天龙”级轻巡洋舰是日本近代轻巡洋舰的鼻祖,此类巡洋舰的基础由此奠定下来。
  之后,日本海军在“天龙”级的基础上改进和放大,设计建造了“球磨”级轻巡洋舰。“球磨”级的140毫米主炮由4门增加到7门,鱼雷发射器也改为4座双联形式,吨位比“天龙”级大了2000吨左右。不过,改动这么大,基本的样式还是没有改变,外观上与“天龙”级并无大区别,仍旧是那种“超大的驱逐舰”味道。之后的“长良”级则开始尝试搭载飞机,其使用一种非常有趣的起飞方式:从舰桥前部滑行起飞,这也是弹射器成熟之前的办法。此类巡洋舰的最后一级是“川内”级。为了节约石油燃料,“川内”级增加了煤油混烧锅炉的数量,烟囱也从以前诸级的3个变为4个,这也是该级外观最显著的区别。以上巡洋舰的建造从1917年开始贯穿了一个十年,包括“天龙”级2艘、“球磨”级5艘、“长良”级6艘和“川内”级3艘,共计16艘样式类似的轻巡洋舰。它们的设计与建造全部在“华盛顿条约”签定之前开始,而最后一艘完工已经是条约签定3年后的1925年。正因为如此,这些战舰设计时的主导思想仍然是前条约式的。而在条约签定之后,日本将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了重型巡洋舰上,几乎十余年没有更新过轻巡洋舰,直到30年代中期才建造了全新的“阿贺野”级。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此类巡洋舰显得落后的原因。
  轻巡洋舰指挥水雷战队与潜水战队,更大一些的轻巡洋舰则执行侦察任务,装甲巡洋舰与巡洋战舰执行前卫任务,甚至还要参加主力对决,一切如日本所预想。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算不如天算”。接下来的一系列变故,使得这一设想不得不发生改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日本海军开始了思索与改变……
  就在“球磨”级仍然在建造中的时候,海军根据一线主力舰要由舰龄不满8年的军舰组成的要求,提出了新的主力舰计划。1919年12月,防务会议将“八八舰队”案提交给第42届国会,但该届国会于次年2月解散,因此该预算案未成立。1920年6月,日本众议院召开第43届国会,防务会议再度提出此案,终于得到批准。从明治40年起,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之梦做了整整13年,如今终于实现。以日本的国力,完成如此庞大的建造计划,无疑在财政上要背负上巨大的包袱。不过与假想中的威胁相比,这算不了什么。为了配合庞大的主力舰队,日本开始设计建造一种与水雷作战不同的侦察巡洋舰,这便是著名的“古鹰”级。
  “古鹰”级作为一种大型侦察巡洋舰,拥有压倒同类巡洋舰的火力,有着与“天龙”级一样的33节高航速。与后来的条约重巡洋舰不同,实际上它设计时条约还没有签定,一切都是按照无条约来设计的,其针对的只是更小的一类侦察巡洋舰。8000吨的排水量与200毫米的火炮口径,使得它后来被划入重巡洋舰。但是和其他正规的重巡洋舰相比,“古鹰”级都处于劣势,毕竟其最初的设计目的并不是作为重巡洋舰使用。
  按照压倒敌方类似巡洋舰的思想,“古鹰”级装备6门单装200毫米三年式一号火炮,以品字型的方式布置在前部后面和后部,每座单装炮塔重56.6吨。这种三年式一号火炮装备的军舰非常广泛,“古鹰”级、“青叶”级、早期的“妙高”级,甚至“赤城”和“加贺”号航母都装备了此炮。日本特色的强鱼雷装备也在“古鹰”级上得到体现:装备了12具双联鱼雷发射器,每舷各有6具。此外,“古鹰”级还装备有4门单装三年式76毫米高炮,每舷各2门。主装甲带为76毫米的NVNC钢,面对敌人侦察巡洋舰,这样的防护水平还是足够应对的。
  正当一切似乎按部就班发展时,变故发生了:由于战后各国开展的海军军备竞赛,空气愈发紧张,沉重的财政负担压得各国喘不过气来。不管是乘大战捞了一把的美国,还是勉强胜利的英、法,都感到压力沉重。1920年12月,美国呼吁各主要海军国家削减海军预算、停止恶性循环的海军军备竞赛,立即为各国接受。以此为契机,于1921年11月11日――即纪念一战胜利的“和平胜利日”,在华盛顿召开了旨在结束这种糟糕局面的裁军会议。
  如同许多类似的国际会议一样,此次会议过程也是争吵不休,各国都有着自己的算盘。美国的密码破译机关破译了日本外交密电,摸清了日本的底牌。美国对日本施以强大的压力。而日本国内的强硬派反对加入条约。参加会议的加藤友三郎面对多方压力,最后经过郑重考虑,还是接受了美国的建议。通过这一条约,美国拥有和英国平起平坐的海军规模。对于日本来说,虽然条约允许它保留世界第三大规模的海军,但是与理想的实力对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了确保在未来与美国海军的对抗中获胜,日本惟有在其他方面进行弥补,其对策就是大量建造在条约中未限制总数量的巡洋舰、驱逐舰和大型潜艇等舰种,同时开发新式的远程氧气鱼雷,以求在开战时发挥这些辅助战舰以及鱼雷战的优势,在双方舰队决战前尽量消耗美国舰队,以便在最后的舰队决战中能够以目前舰队的规模击败美国舰队。这些改变自然地表现到日本巡洋舰的使用思想与建造上。
  “古鹰”级正是处于这种改变的时期。虽然其有着强武装与大吨位,但仍然不如后来的条约巡洋舰,毕竟其最初是作为大型侦察巡洋舰来设计的。“古鹰”级与其改良型“青叶”级均在条约签定后数年完工。之后,日本开始了纯条约巡洋舰的建造。
  “天龙”级、“球磨”级、“长良”级、“川内”级、“古鹰”级、“青叶”级与“长门”级战列舰一起,成为“八八舰队”幻梦的遗物。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
  
  革新与发展
  
  1923年,一艘样式非常新颖的实验性小型巡洋舰建造完工了。著名的军舰设计师平贺让主持设计了这艘虽然吨位小但是有许多创新、在日本巡洋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巡洋舰。长艏楼的船型,背负式布置的主炮,让它看上去非常的前卫,这就是“夕张”号。“夕张”号一改以往轻巡洋舰的老旧布局,外观显得简洁漂亮,背负式布置的炮塔节约了不少空间,纵列布置的2座双联610毫米鱼雷发射器使得这艘3500吨级的巡洋舰有了堪比5500吨级巡洋舰的火力。而长艏楼船型和带舷弧的船体,使得该舰有着更好的适航性,也抵消了前主炮群背负式布置带来的艏部过重问题。飞剪艏的使用更是使得恶劣天气下的耐波性提高不少,适航性得到良好的改善。
  在“夕张”号的外观上,对后来日本巡洋舰影响最大的便是它的烟囱:两个烟囱弯曲组合在了一起。此后,这种弯曲组合的烟囱便成了日本巡洋舰的外观特征。后来的诸级巡洋舰或多或少都带有“夕张”号的影子,其设计甚至影响到了后来藤本喜久雄设计的特型驱逐舰。30年代早期中国向日本订购的“宁海”级巡洋舰设计也参考了“夕张”号,其在日本军舰发展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从此,日本巡洋舰的设计开始走向成熟和稳定。
  革新和发展的不只是巡洋舰本身,装备也在发展。一直以来着迷于鱼雷战的日本海军,在其军舰设计上都特别重视鱼雷装备的发展,在巡洋舰方面自然也不会放松。早期“天龙”级所使用的为六年式533毫米鱼雷,使用2座三联装发射器。六年式鱼雷于1918年服役,总重1432公斤,战斗部重量203公斤,射程7650米/36节、10900米/32节、15000米/26节。两年之后,性能更加强大的八年式533毫米鱼雷也服役了。即使这样,日本海军也仍不满足。“古鹰”级随后开始装备八年式2号610毫米鱼雷。八年式2号鱼雷总重量比六年式重了将近一吨,为2362公斤,长8.415米,战斗部重量达345公斤,射程也有了很大改善:10000米/38节、15000米/32节、20000米/28节。“天龙”级的后续舰则装备了4座双联装发射器,但能同时发射的只有2座。
  在航空技术实用化以后,对巡洋舰的侦察能力要求更高的日本海军,便迫不及待地想在军舰上搭载航空设施。1921年,“球磨”级开始装备分解状态的横厂式吕(ro)号甲型水上侦察机。不过这种方法局限太大,组装费时费力,而且飞机从海面上起飞对海况有着较高的要求,遇到恶劣海况便不能起飞。后来“长良”级开始装备改进的陆基滑行起飞的侦察机,解决了这一问题。
  有趣的是,该舰搭载的飞机是从舰桥前方的滑行台上起飞的,机库就在舰桥内部,使得该级巡洋舰的方型舰桥异常大高。不过,起飞的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来了:滑行起飞的飞机无法在海面上降落,而巡洋舰又不具备收回此类飞机的能力。“古鹰”级的情况也类似,在4号炮塔上设置了滑行台,使用2式侦察机,不过也面临着回收的难题。那个年代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使用弹射器让水上飞机起飞,然后在海面上降落,用吊车回收。1928年,日本第一种实用的弹射器研制成功,随后横厂十四式与九零式水上侦察机也研制成功,日本巡洋舰的航空设施终于走向成熟。
  一战后的第一个十年就这么过去了,经历了“八八舰队”的中途夭折和条约带来的转变,日本巡洋舰试图找到自己的路。当然,世界局势也并没有因为一纸条约而安定下来,暗流继续涌动着。1924年10月的一天,横须贺海军工厂的一个空船台旁,神官在临时搭建的小祭坛上念着祷辞,并做着神秘的祈祷动作。随后,海军和船厂的代表献上了玉串,并在龙骨底板上打上了第一个铆钉。相对于隆重的下水仪式,这个开工仪式显得朴素而虔诚。与朴素的仪式相反,这艘开工的军舰却一点也不简单――日本第一级纯条约巡洋舰“妙高”级开工了,日本海军新的发展阶段也随之来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