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走在前列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走在前列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发布时间:2019-02-13 04:36:21 影响了:

  不久前,第三届全国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在厦门召开。会议由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协办。此次会议也是国家图书馆中、外文采编部分家,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重组后两家合办的一次重要会议。
  因为有了前两届会议的经验,第三届会议的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从国家图书馆采编部分离出去的外文采编部相关人员前两届参与较少,因此第三届会议的主导权都在中图公司手里,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乐得当一回甩手掌柜。临开会的头一天,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高红发现会议室不干净,虽然是当甩手掌柜,但这毕竟是她第一次主持全国性的会议,愤怒在所难免,她随即同中图公司商议临时更换会议地点,并一一以会议通知的形式向与会代表说明,总算是有惊无险,确保了会议如期召开。
  不过这个小插曲也许会给举办双方今后的合作留下一点小小的阴影。
  会议成为了固定模式,有利亦有弊。利就不用说了,无非是复制过去的形式,让人省心,甚至参会的嘉宾都没有什么变化。弊也是显而易见的:突破的空间不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倒退。比如说,第一届会议有若干出版社参加,图书馆和出版社搭台唱戏,互通有无,对文献采访有百利而无一害,但第二届与第三届都没有出版界人士参加,倒是有几家外国出版赞助商出现在会场,显然,这几家赞助商是冲着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和中图公司去的,对全国图书馆文献采访兴趣不大。
  好在会议并没有因为主办方换成了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而把关注的内容转向外文文献采访,从这一点亦可以看出,全国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的品牌意识已经初步显现。
  
  还是那些专家
  
  这次采访工作研讨会邀请的图书馆界专家几乎都是前两届会议的专家: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刘兹恒、中国社科院图书馆馆长杨沛超、北京大学图书馆采访部主任陈体仁、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社长代根兴和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孙坦。杨沛超、孙坦分别是中图学会资源建设与共享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代根兴主要还是作为图书馆界的代表而非出版界的代表参会。
  他们都是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在文献采访领域非常知名的专家、教授。刘兹恒偏理论研究,陈体仁偏实践工作,孙坦偏数字资源采访,代根兴则跨图书馆和出版社两个领域。这些专家组成了会议论文集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同时作为大会发言嘉宾和分会场的主持人。应该说,是他们的辛勤工作给会议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刘兹恒比较感性,充满激情。他所在的分会场,其实是福建省图书馆党委书记谢水顺主持,但刘兹恒当仁不让,甚至有点喧宾夺主,把主持的重任给揽下来了,而谢水顺则是求之不得,乐得清闲。在刘老师的带领下,该分会场热闹非凡、座无虚席,会议结束好久,刘老师还被代表们团团围住。记者与刘老师非常熟,深知刘老师的演讲功底,能连续发言五六个小时以上,所以应付半天的会议简直是易如反掌。听刘老师讲话很过瘾,但千万别单独跟刘老师谈话,因为他很少给你结束的机会,甚至是发言的机会,你老老实实地听着,没办法偷懒,一般人的精力还真扛不住。
  陈体仁比较理性,话比较少,他主持的分会场很安静,基本上是中图公司图书文献事业部经理卢茉莉和国图外文采编部的几位年轻员工在进行业务交流,陈老师根本插不进去什么话。
  代根兴主持的分会场,代表们更感兴趣的是他现在出版社社长的身份。从主持的角度来说,他很好地调动了代表们的积极性,毕竟他也是大学老师出身。
  孙坦是不折不扣的大忙人,在研讨会的第一天上午发完言就匆匆往回赶了。作为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最年轻的副馆长,他承受的压力与重担可想而知。
  这么多专家莅临厦门,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萧德洪和厦门市图书馆馆长林丽萍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分别邀请刘兹恒和杨沛超去他们图书馆作报告。专家们还真是不容易啊,行程排得满满的,不过他们非常充实,套用一句俗话说:累并快乐着。
  
  关注的焦点
  
  因为会议在“世界读书日”当天举行,温家宝总理视察国家图书馆,陈力副馆长未能来参会,国图业务处处长汪东波代表国图致辞并作主题发言。包括汪东波、孙坦和杨沛超在内的所有专家的大会主旨报告,其内容都是数字资源建设,这也是第三届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最主要的特点。
  汪东波在报告中介绍了《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2006―2010年规划》的大致情况。该规划制定了数字资源建设目标,并确定了数字资源建设总体策略。如善本古籍、民国文献及其他特藏、专藏的数字化以自建和合作建设为主;1949年以后出版的文献的数据库以外购为主。馆藏文献数字化以全文影像为主,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源可进行全文转换,或者外购全文文本。
  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国家图书馆已经建成以“碑帖菁华资源库”为代表的“十一大资源库”。同时采用现代技术促进数字资源的利用,如多媒体触摸屏、手持电子书、数字电视服务、掌上国图服务、盲人数字图书馆等,并开发国家数字图书馆分馆资源服务平台。目前,国家图书馆正在与哈佛燕京图书馆合作进行中文善本数字化工作,还参加了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
  孙坦在报告中强调了资源建设要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他说,图书馆开展服务与其锁定的用户群有关。如果割裂了这种关系去谈采访,把采访变成采购,进而变成馆藏,就会变成“我有,所以我提供”的局面;如果追溯到用户群,就会变成“你要,所以我提供”。这两者的区别很大。如果从采购出发,它就是构建图书馆的馆藏;如果是从用户出发,它就是构建图书馆的文献保障体系。
  图书馆的馆藏是文献体系保障中的核心,它满足的是最核心、最敏感、最普遍的用户需求,但不是全部的需求,其他需求,就需要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体系来完成。
  在图书馆界,大家都知道,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每年只采购几千册纸本图书,其他都是数字资源。这与他们的服务对象是有关系的:3.5万名科研人员、2.5万名研究生分散在各地,因此他们的馆藏是虚拟馆藏、分布式馆藏。
  据孙坦介绍,随着学术环境的变化,到2020年,中国科学院esci信息化建设的远景设想为:基本建成esci环境,实现科研环境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先进的宽带网络和基于宽带网络的多媒体通信设施覆盖科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与每一个场所,支持无所不在的科研活动。
  杨沛超则强调了图书馆联盟在数字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随后,会议围绕文献资源发展策略、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协调发展、采访工作管理及规范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模式创新与发展、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文献资源建设评估七个专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关注的焦点包括:数字资源的评价标准、使用率、长期保存,以及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的结构配置。此外,业务外包、招标采购和数字资源采购也成为会议的热点话题。
  在大会闭幕式上,刘兹恒代表论文评审委员会对会议论文进行述评,并贡献出了他所认为的值得去研究的九大方向。刘老师的论文述评博得了阵阵掌声,可谓实至名归。
  虽说图书馆界论文几近泛滥之势,质量不高,但写总比不写要好。写,多多少少都是在学习和研究。书业中,像图书馆员这样爱学习的还真不多见。论文质量不高与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论文写作不与评职称挂钩,真正是有感而发,那样的论文就差不到哪里去。
  
  变与不变
  
  或许是因为主办单位调整了的原因,这次会议给人的感觉是比较仓促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中国图书商报作为另一家协办单位,一直在为会议出版会刊。但这次的会刊明显不如第二届,竟把好几位专家的照片、名字和职务弄错了,让大家哭笑不得。
  商报的社长兼总编孙月沐全程参会,非常认真,这是不多见的。出版发行界的会议一向比较懒散,领导们神龙见首不见尾,图书馆界的会议精神显然也影响到了孙社长。
  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商报在其中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凭借其在出版界的影响,邀请出版社参会,搭建馆社交流的平台。全国文献采访工作研讨会不应该只是一个图书馆界内部的会议,如果画地为牢,会议会越来越形同鸡肋。
  近年来,馆配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访工作研讨会应该紧密关注这种变化,与馆配商和出版社共同探讨,一起商量解决之道。
  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远远走在出版社前面,图书馆完全能够与出版社分享这些经验与教训,继而引导国内出版界在数字出版方面少走弯路。
  对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和高红本人来说,这次会议真的是一次非常有益的经历。会议的举办方变成国图外文采编部和中图公司,很容易让人误会这是一次外文文献采访会议。中图公司其实是不在乎的,钱给谁都是给。而高红首先得让自己相信,这次会议是面向全国的、包括中外文文献采访在内,甚至是以中文文献采访为主的一次研讨会。在某种程度上,说服了自己也就是说服了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刘兹恒做了很多协调与组织的工作,给了高红很大的支持,很多参会人员也是冲着他去的。
  因为经验不足,高红一开始并没有给予这次会议以足够的重视,等到会期临近,明显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好在她迅速调整好了心态,积极地去开展工作,使这次会议终于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1195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