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泗县棉花枯、黄萎病重发原因与防治措施】辣椒黄萎病
 

【泗县棉花枯、黄萎病重发原因与防治措施】辣椒黄萎病

发布时间:2019-02-14 04:33:27 影响了:

  摘要近年来,泗县部分棉花枯、黄萎病严重发生,发病的主要原因有:病菌积累量增加,缺乏兼抗性品种,品种纯度、抗性下降,棉株营养不足,病菌生理型变化,温湿度适宜等。近期防治措施:选用兼抗品种,轮作倒茬,增施钾肥,加强田管等。
  关键词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安徽泗县
  
  棉花是泗县黄圩大杨、屏山、大庄等乡镇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面积稳定在2 000hm2。近年来,棉花枯、黄萎病逐年加重,发生面积逐年加大。其传染快、危害大、防治难,故有棉花“癌症”之称。该病严重制约了我地棉花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1发病现状
  
  我地自20世纪70年代始见病株,80年代零星发生,90年代在沙地普遍蔓延,90年代中期遍及所有棉地。一般年份,连作棉田、丰产感病品种,发病株率在30%~60%,重者达100%,落叶枯死达20%~30%;兼抗(耐)品种的发病株率也在10%~30%,重者达50%以上。1997~2007年10a间,按每年发生666.7hm2、平均产皮棉1 350kg/hm2、平均减产20%~30%估算,减产皮棉2 000t;按皮棉价格8元/kg计算,经济损失达1 600万元。
  
  2发病原因分析
  
  2.1轮作倒茬少,土壤菌量大是发病的重要前提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与民房占地的迅速扩大,人均可耕地少,粮、棉争地问题日益突出。绝大部分棉田很少倒茬,轮作制度难以实现。大杨乡平作与麦套棉各连作,加之残枝落叶和少量秸秆还田,致使土壤菌量不断积累,导致棉花枯、黄萎病不断加重。
  2.2抗病品种缺乏,品种纯度抗性下降,为发病提供了机会
  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我地棉农不断选用抗病品种。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进了徐抗86、苏棉12、泗棉3号、徐州203、石远321、皖棉11、泗棉167、33B、99B、SGK-321、中棉41、中棉668、中棉284、南抗3号等20多个品种,皆为单抗枯萎病或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没有1个过硬的抗病品种,不少农户对引进新的抗病品种比较积极,而忽视了来源和纯度。近年来,不少假冒、杂劣、重病区的棉种从山东、河南等地通过私人串换进入农户手中,使无病地区得到传染,造成病害不断蔓延和普遍加重。而多数品种的抗枯萎病较强,抗黄萎病弱,致使黄萎病强毒优势菌系积累,黄萎病发病逐年加重。
  2.3肥力下降、管理不当,削弱了植株的抗病力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行情的影响,棉花的比较效益降低,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棉田面积有所下滑。有机肥、钾肥、微肥的投入量少,加之常年的轮作套种,致使肥力匮乏,氮、磷、钾比例失调,棉株营养不足,抗病性减弱。同时传统的多次深中耕,连作田的线虫增多伤及棉根,为病菌侵染造成了机会。我地棉花生长期易出现旱情,往往需灌溉几次,给病害的传播和侵染造成了可乘之机。尤其是近年来,防治棉铃虫的打药次数和药量增加,如辛硫磷、灭多威容易发生药害,使处于开花结铃期的棉花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光合作用降低,自身营养不足,抗病力大大减弱。
  2.4气候因素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发展与温度、湿度有重要关系。枯萎病一般在20℃左右开始发病,土温上升25~28℃形成发病高峰;当土温上升到33℃以上停止发展。秋季气温下降时可出现第2次高峰。我地棉花苗期即可出现症状,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棉花定苗或移栽后至现蕾期为发病高峰,7~8月夏季高温病势停止发展;而9月份温度下降多雨时,再度出现高峰。雨水有降温的作用,往往暴雨过后,田间病株大量出现。
  黄萎病多在现蕾期表现症状,23~26℃、多雨的夏季发病严重,超过30℃发展缓慢。我地的气候条件基本满足了枯、黄萎病发展所需的温湿度。
  2.5缺少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
  目前,我地杀菌剂种类繁多,尚没有一种杀菌剂或抗菌素能有效地控制棉病的危害。反映较好的有一针病绝、枯萎必克、枯萎天宝等,对预防有一定的效果,后期也不甚理想。
  2.6病菌致病力的分化加剧了侵染
  长期种植耐病品种,有可能引起致病力强的优势菌系积累,从而降低了品种抗性;同时病菌具有很强的变异性,在病菌与感病寄主长期共生的条件下,容易产生更适合病菌危害的变异(如20世纪90年代的黄叶型到脱落型),从而加剧了侵染。
  
  3防治对策
  
  目前,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有效方法仍是以抗病品种为中心的综合防治。
  3.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兼抗品种是目前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有效方法,通过几年的引进、试种,抗(耐)黄萎病表现比较好的品种有SGK321、中棉41、中221、南抗3号、徐州203、豫面21等,尤其是杂交棉中棉29F1、W-1F1表现出很强的抗病增产优势。兼抗(耐)的短季棉品种是从河南引进的春矮早,在我地表现很强的抗性;32B、皖杂40等品种宜在换茬地或轻病地种植。同时要加强良种的提纯复壮工作,使优良高纯度的抗(耐)性品种进入大田。
  3.2耕作措施防治
  3.2.1轮作倒茬,改善生态条件。据我地少数农户经验:棉花与小麦、玉米、大豆、山芋等轮作,其病株率显著下降,与洋葱或大蒜套作发病减轻。据我地棉田发病现状,建议实行棉花―小麦―大豆(花生)或棉花―小麦―玉米轮作或与大蒜、洋葱套作。同时抗病品种也要轮换种植。
  3.2.2清洁田园,杜绝秸秆还田,减少病源基数。秋收后,地里的残枝落叶要集中烧毁、沤制,不可直接还田,以免病菌积累。
  3.2.3平衡施肥。我地棉田普遍缺乏有机质,特别是钾肥、磷肥不足,微量元素少,棉花缺钾和枯、黄萎病并发。因此,要提倡平衡施肥,重施有机肥,增磷、补钾,添微肥,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
  3.2.4喷施叶面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根外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1%~1.5%的尿素液、氨基酸叶面肥,重病田可提前到盛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结合农药喷施,可减轻病害,防止红叶茎枯病和早衰现象的发生。
  3.2.5减少中耕次数,避免伤根。由于中耕次数多,致使根部受伤,给病菌侵染提供了方便,可适当减少中耕次数和深度。
  3.3物理防治
  对已发病的棉株,采取重打顶,并在根部近地面处,用小刀划一个5cm长的口子,可一定程度控制病情的发展。
  3.4生物防治
  我地曾一度推广使用北京阳光高科技集团生产的生物肥料――肥力高、哈尔滨中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抑菌抗病精制肥,可有效地转化土壤中的有效钾、磷及铁、镁、硅等元素,同时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增强植物的抗旱、抗寒、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3.5化学防治
  3.5.1根际施药。用涕灭威根际施药防治蚜虫,同时能杀灭棉花线虫,减少病菌通过伤口侵入的途径。
  3.5.2种子处理。一定要使用包衣种子。少数自留种或没有包衣的种子,可用0.3%的多菌灵胶悬剂溶液浸种14h。
  3.5.3药液灌根。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枯萎必克1 500倍液或强氯精300倍液加少量尿素在发病初期灌根效果较好。
  3.5.4叶面喷药。可用40%的枯萎必克1 500倍液,或50%萎必克1 500倍液,或0.025%的高锰酸钾液等加少量叶面肥喷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