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严格落实粮食购销政策,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 增产不增收
 

【严格落实粮食购销政策,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 增产不增收

发布时间:2019-02-17 04:23:54 影响了: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和农业人口大省。我们粮食部门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粮食工作在引导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国家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我省各级粮食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发挥自身优势,严格落实粮食购销政策,切实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5年来累计收购小麦2031亿斤,占我省夏粮产量的67%,占全国6个小麦主产省收购总量的57%,每年收购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一位。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有效落实,我省种粮农民直接获得现金收入1700多亿元,实现增收126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10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87.4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为粮食市场调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在治理通胀预期、稳定全国粮食局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人人宣传贯彻政策,好政策引导农民增产增收
  
  2006年,国家启动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连续4年逐步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我省稻谷随后也纳入了最低价收购范围。为贯彻落实好这一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到河南视察调研粮食生产、收购、仓储、补贴和农民收入等情况,并强调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负有重要责任。国家粮食局聂振邦局长和其他局领导每年都到河南现场指导夏粮收购工作。河南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始终狠抓粮食不放松,原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副书记陈全国对粮食收购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现任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任伊始,就准确把握河南省情粮情,提出要抓紧破解“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难题,把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我省“十大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来抓。每年夏收前,省长郭庚茂亲自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分管副省长刘满仓主持召开全省夏粮收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析研究收购形势,制定具体落实措施。收购期间,省直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及各市县的党政领导都经常深入到收购一线检查指导工作。我省各级粮食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勇于承担责任,把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作为事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严格实行夏粮收购逐级负责制,上下形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了组织领导、收购价格、质量把关、服务措施、安全储存“五个到位”。各地收储企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做到价格上榜、标准上墙、样品上台,使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达到了理解政策无偏差,落实政策不走样。2010年,我省夏粮总产达到618.1亿斤,增产5.1亿斤。全省收购小麦391.9亿斤,促进农民增收14亿元。事实证明,在近几年国内外粮食市场复杂动荡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市场特别是小麦市场没有出现大起大落,最低收购价政策真正起到了稳定市场、稳定价格、保证市场供应的作用,我省7000万农民也在这一惠农政策中获得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二、依靠科技落实政策,好手段直接促进农民种粮增收
  
  我省是全国最大的小麦主产省。近几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7890万亩以上,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保持在5500万亩左右,占全省麦播面积的70%,收获后小麦品质绝大部分达到白麦标准。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没有科学的检验检测技术手段,在小麦收购中,只能依靠感官来判定小麦质量并进行定等定级,难以体现公平公正和优质优价,我省所产的白麦大多以混合麦或红麦收购入库,直接影响了我省广大农民的种粮收益。传统的“眼看、手抓、牙咬”等验质办法,不可避免的存在许多误差,导致了“人情粮”现象,造成售粮农民难以交上“明白粮”,片面地认为粮食部门人为压级压价、克斤扣两,严重影响了粮食部门形象。2007年,聂振邦局长在我省鹤壁市的淇县和濮阳市的清丰县检查工作时,及时发现这一问题,随即要求有关部门抓紧修定小麦、稻谷等粮食新标准,并研制推广科学仪器进行定等定级,杜绝收购中的人为因素。2008年新《小麦》国家标准颁布后,我省大力推进新标准实施工作,在全省全面推广应用“小麦硬度指数测定仪”和小麦检验检测新技术,分级、分层次培训质检人员6884名,累计配备小麦硬度检测仪器3962台。各粮食收储企业在收购中,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一律使用仪器测量定等,坚持依质论价,优质优价,既不压级压价,也不提级提价,做到了质量标准公开、验粮公正、计量准确,公平合理,阳光作业。依靠新的小麦检验检测新技术等科技手段,有效引导了我省农民改善小麦品种结构,直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7年我省夏粮收购小麦258亿斤,其中:白麦收购数量仅占收购总量的20%,其余均为混合小麦。2008年实行“硬度指数”判定标准和使用“小麦硬度仪”确定小麦收购质量后,我省连续3年共收购小麦1260亿斤,其中:白麦收购数量就占了收购数量的90%,仅品质差价,与之前相比,我省种粮农民就增加收入20亿元左右。
  
  三、科学灵活运用政策,好措施保护种粮农民减损增收
  
  2009年,在夏粮收打的关键时期,我省南阳、商丘等9市遭受了暴雨、连阴雨天气和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强飑线袭击,9市受灾面积达2000多万亩,绝大部分小麦出现了萌动、发芽,不完善粒超过国家规定的收购质量标准。灾情发生后,我局高度重视,一方面迅速组织力量深入灾区调查灾情,另一方面,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粮食局报告灾情和小麦不完善粒超标等问题,请求国家粮食局调整收购政策,适当放宽我省最低价小麦收购质量标准,帮助解决受灾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家粮食局对我省灾情给予了极大关心和支持,聂振邦局长亲自带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的同志到河南调研,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和粮油质检中心领导带队深入灾区了解小麦品质情况。在核实灾情的基础上,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下发文件,将我省9市小麦不完善粒收购质量标准放宽到20%,并对芽麦收购工作进行了专项部署;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我省粮食部门坚持以人为本,从保障民生出发,科学辩证、灵活机动的正确运用收购政策,对农民出售的达到国家质量标准的小麦,敞开收购,不停收、不限收、不拒收;对不完善粒超标和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合理确定了一批酒精、饲料、养殖等转化用粮企业,定向收购农民交售的芽麦,并协调农发行积极予以信贷支持;在我省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省政府对企业定向收购的芽麦每斤补贴1分钱。同时,加大指导、服务和管理力度,创造宽松收购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履行收购义务,积 极入市收购,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因灾损失。2009年,我省9市共收购不完善粒20%以内的小麦和芽麦33亿斤,不仅有效化解了灾后农民“卖粮难”的担忧,而且帮助农民减损变现25亿元。2009年6月18日,李克强副总理在河南调研时,专题听取了我省受灾小麦收购情况汇报,并对我省芽麦收购组织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依靠《条例》执行政策,稳市场保障种粮农民持续增收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是落实粮食购销政策的根本保障。近几年,面对粮食购销体制、仓储管理性质和粮食市场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紧紧依靠《条例》,积极转变粮食行政职能,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粮食宏观调控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粮食市场监管上,大力推进粮食依法行政,加快依法管粮进程。切实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全省127个县级粮食局中121个设立了监督检查机构,8个省辖市和105个县(市、区)成立了粮食行政执法大队,1594人取得了《粮食监督检查证》。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和审核工作,累计批准了6064家符合资格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暂缓、取消、撤销了516家粮食经营者的收购资格。扎实开展了粮食购销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活动,按照在地检查原则,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结合,组成巡回检查组,分片包干,明查暗访,深入基层企业,检查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建立了政策性粮食销售的协商、出库、调解、处罚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买卖双方的责任、义务,有效减少了争议和纠纷。加大涉粮案件查处力度,严肃查处购销企业“转圈粮”等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维护了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2010年我省共开展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活动8900多次,检查企业21700家次,共查处各种涉粮案件1281起。省局对12家违规企业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通报批评,对11个承储库点负责人分别给予了撤职或警告处分。通过一系列监管活动的开展,创造了稳定有序的粮食市场环境,确保了粮食购销政策在我省不折不扣的得到落实。同时,按照国家保供稳价要求,严把竞买企业资格审查关,对我省纳入稳价范围的61家骨干企业,加强监控和管理,督促其主动服从服务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2006年至今,我省共组织了200多次政策性粮食竞价拍卖,累计成交1240亿斤,出库1100多亿斤,其中:2010年成交粮食348亿斤,有效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合理稳定,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为实现保供稳价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省在落实粮食购销政策、稳定粮食市场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责、权、利协调方面,在建立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方面,在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等方面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河南新的贡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