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应尽早习惯“习惯性批判”
 

应尽早习惯“习惯性批判”

发布时间:2019-04-23 04:41:34 影响了:

  如今,在网络世界,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唱衰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或者为了批判而批判,或者故意发表贬低中国的论调。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为:习惯性批判。   习惯性批判有时是缺乏理性思考、人云亦云地传播,有时是社会情绪的发泄。但是,习惯性批评、习惯性质疑、习惯性反对,在网上越来越多,使得政府在说服民众接受或认同自己的政策时,变得举步维艰。
  这些质疑、批评、反对乃至批判,有的时候确实切中时弊,直指要害;有的时候却只不过是在制造众声喧哗,或逞口舌之快,或属意气之争,而且不乏暴力语言、恶意中伤甚至不明所以的忿恨,毫无建设性,只是将批评扩大化。
  习惯性批判并非中国特有。随着新闻媒体“第四权”获得的社会民意越来越大,政治批评享有最大的自由和最高的法律保护,所以他们便习惯性地修理政客、指责政党、批评政府。翻看西方国家的报纸,批评声烟硝弥漫,似乎社会一片漆黑。不过,西方国家的政客、政府也早就习惯了这种“习惯性批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相比国外,我们的领导干部、我们的政府,还有点不习惯,还放不下身段。
  当然,现阶段中国出现“习惯性批判”,确实有着特殊的背景。
  一是随着大众媒体的市场化,特别是网络发展带来的媒体个体化,没有大胆的否定,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批判,已经很难捕获受众的眼球了。媒体引导了习惯性批判的产生,习惯性批判的媒体又强化了习惯性批判的习惯。
  二是我国传统的政策说服路径,不是自下而上,而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高层提出了什么概念或政策,学者进行论证和诠释,媒体进行报道与宣传。结果呢?有些方面就与老百姓的问题世界与生活世界脱节了,这个时候,老百姓除了批判,还能做什么呢?
  三是长期以来我们面对批判的习惯性态度,加重了群众的质疑。无论是官员的丑闻,还是突发的公共事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否认,就是隐瞒或者沉默。面对工作的过失,我们的官员不是习惯性认错,而是习惯性找借口,这些状况渐渐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强化了公众的习惯性批判。
  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听赞扬而不管其真假。面对习惯性批判,我们适应起来可能还需要些时日,但习惯性批判的出现实则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问题了,开始想发声了。我们的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尽快从“习惯性鼓掌”中走出来,对实事求是的批判给点掌声,对吹毛求疵的批判多点理解;对无实质内容的批判不予理睬;对颠倒黑白的批判给予回击,这样才能引导习惯性批判向理性思维发展。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