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浅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浅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9-04-29 04:04:17 影响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孕育出的一种“俗文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的存在于经济落后的地区。文化的发展依附于经济进步,经济的落后,致使这些地区现代文明难以发展。这就是为何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在近代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时候,要向西方的发达国家学习的原因。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是保留过去还是选择现在的两难境地——是保留传统的、原汁原味的“中国风”,还是追求丰衣足食的物质文明。其实,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应该是同步发展的,这样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一种文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必将走向被淘汰的命运,但是我们不应该循规蹈矩,简单的去否定文明的存在,一种文明可能无法永久的存在下去,但是其精神却是永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失去了继续鲜活存在的理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因此,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认同感,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的重点。
  以山歌为例,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时为了自娱自乐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山歌的流传范围很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等地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显著提高,山歌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山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山歌是劳动人民对生活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山歌,而牺牲掉山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日日唱山歌,去维持山歌的原生态性。这种单纯的保留,忽略了山歌的本质其实是劳动人民对其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的一种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所以是很难持续传承的。因此,对于山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们就不能只拘泥于单纯对其原始形式的维持,而要抓住山歌的内涵本质,将资源加以重组利用,使山歌这种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刘三姐的山歌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她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表达了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反抗压迫的精神和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歌里所隐含的反抗压迫和崇尚言论自由的精神,则其传承与发展只能是浅显与盲目的,对其精神的理解只能限定于特定的人群,很难将其发展成雅俗共赏的文化现象。文化之所以会有雅俗之分,是国人对产生于普通劳动人民的“俗”文化的鄙视之情作祟,其实这两种文化是既有碰撞,又相互借鉴的。俗文化中的“粗野”恰好可以弥补雅文化中的“文弱流弊”之短。从古至今,知识分子通常都抱有优越感,而劳动人民也认为知识分子是文弱书生,说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者之间的隔阂存在了上千年,这种误解导致出现了许多的社会弊端。比如农民工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大学生就业都倾向于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公司,而不愿意从事粗重的体力劳动等,如何打破这种隔阂,消除这种误解,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其实,雅与俗是相对而言。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比如,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书中按音乐类别将诗经分为 “风、雅、颂”三部。其中“风”是《诗经》的核心内容,收录的就是当时各地的民间乐歌和歌谣,可以说是“俗”文化之集大成者。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却被之后的雅文化的倡导者们所推崇,成功转型为文学范本。那么山歌可不可以呢?现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从中得到多少启示呢?笔者认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根本理由在于其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影响力以及在人们思想认识领域所获得的精神认同感,基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仅仅追求表面上的“原汁原味”,而应该针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存在状况采取适宜的保护、传承手段,最大限度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创造机遇与环境。在此看法的基础上,对于山歌的保护,一方面我们可以对山歌现有的曲目加以完整的保护,包括活态的传承以及影音一体化记录保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山歌本身带有的娱乐性质,使其在娱乐业中找到自己生存的土壤,借助娱乐界强大的影响力将其精神加以推广。当然,我们应该注意避免为迎合少部分人群的低级趣味而过度商业化,确保山歌的精神得以继承。
  我国的文化是劳动人民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孕育发展出来的,所以它的发展和延续最终还是要依靠它的创造者,不论是深邃的还是浅薄的,尊贵的还是草根的,只要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一部分,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就必须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责任。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不过,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予以继承和保留,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适应时代的需要加以创新,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才是其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根本。
  正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相信在矛盾重重的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找到一条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活化保护之路。勿论是文人还是百姓都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得中华民族发展和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彭 洁)
  来稿日期:2012-06-15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