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关于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调研报告|景区调研报告模板
 

关于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调研报告|景区调研报告模板

发布时间:2019-06-04 14:39:28 影响了: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关于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调研报告第二篇:杭州西湖旅游景区调研及开发报告第三篇:关于陈家沟景区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第四篇:加快马铃薯产业深度开发的调研报告第五篇:加快文明建设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关于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石湖景区开发建设的调研报告

石湖景区管理处党支部

为进一步加快石湖景区的开发建设,推动景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处领导班子对景区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经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石湖景区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是集吴越遗迹、江南田园山水风光一体的山水型自然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距苏州古城区仅4.6公里。

景区管理处管辖范围内的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渔庄等处保护建设工作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在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石湖景区北入口建设工程、东大门景观工程、原吴越春秋主题公园改造设计、南石湖滨湖景观带、上金湾植物园规划设计等均全面展开。位于石湖景区北部、正在施工中的石湖景区开发建设窗口项目——石湖景区北入口项目,规划总用地约11.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彻底改善核心景区周边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高景区接待服务功能,创造石湖北部窗口形象。上金湾植物园,正处于规划设计前期准备阶段,拟规划面积约为216公顷,是集游览、科普、植物生产与研究为一体的观赏性植物园。建设后将进一步提升苏州的风景旅游城市和生态城市地位,创建适宜人居的国际花园城市。

但是景区外围环境的现状仍然极其恶劣,交通管理混乱,环境脏乱不堪,地痞流氓及违法事件不断,与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优美的自然和历史景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景区行政区划隶属于高新区、沧浪区、吴中区和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造成管理体制混乱,规划范围内的景区与实际的行政属地管理严重脱节,游客和当地市民怨声载道。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景区的发展和建设面临非常有利的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朱市长及政府相关部门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建设和保护工作。但石湖景区仍然面临着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一)理清景区土地权属的问题

石湖景区行政范围涉及沧浪区、高新区、吴中区多个辖区,区域内土地权属情况复杂,虽然08年调整的总规修编确定我景区总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但现实情况是规划范围内大部分土地隶属于友新街道、越溪街道、长桥街道、横塘街道及景区管理处,景区管理处持有用地较少,导致整个景区违章搭建众多,环境脏乱无序,景区形象大打折扣,给统一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在目前推进的石湖景区北入口建设和即将进行的吴越路道路改造项目中,我处发现所有工程的推进均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与土地权属方协调解决租地、地面附属物拆迁补偿等问题,这将是未来的其他项目开发同样存在的制约。

(二)景区内外部道路交通体系问题

目前穿行于景区间的吴越路和环山路在规划中为7米至9米的景区游览道路,只适用于景区内部交通。而该条道路现行交通主次等级混乱,存在着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势必要求外围市政道路与景区内部道路各成体系、有效对接,才能更为高效、便捷地服务于广大市民和游客。只有改善交通体系,将石湖核心景区吴越路段功能转变为景区景观道路,减少过境交通穿行,才更利于完成游览路线的组织。

(三)管理体制不顺,矛盾交结产生混乱局面,形成制约景区保护建设发展的瓶颈

由于土地权属与管理权属的不统一,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不到位,使得景区内违章建设、外来人口无序流动,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占用土地等现象都在潜伏蔓延,这些现象愈演愈烈,对未来的景区保护建设工作将造成不可预测的资源、资金成本浪费。

三、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由市政府牵头,尽快协调景区相关行政区责任单位与土地相关部门等,实质性地解决土地单位补偿预期与国家标准的差距问题,早日完成石湖景区征地工作。为石湖景区的全面开发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二)在南北教育园之间打通山体隧道,与环山路连接,实现教育园区间师生的互穿,形成贯穿景区南北交通的过境的主要道路。同时改善整个吴越路和环山路状况,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提高景区的可达性,更利于市民游览。

(三)借鉴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地设立景区管委会的经验做法,理顺管理体制,对景区实行独立的行政管理,统一思想,整合景区及周边资源。在石湖总体规划指导下,统筹开发建设,全面打造“人间天堂,新西湖”。

我们相信,只要石湖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景区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深厚的人文积淀、便利的交通优势,必将焕发巨大潜力,成为苏州市民的旅游休闲胜地。

2014年4月14日

第二篇:杭州西湖旅游景区调研及开发报告

杭州西湖旅游景区调研及开发报告( 颜惠卿、毛宁、雷菲、方慧芳、陆梦悠、王莉)(a--607)

一、西湖概况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也称西子湖。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5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 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二堤、三岛、五湖”的基本格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2014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

二、主要景点

孤山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寡人孤”,与“断桥不断”“情谊断”、“长桥不长”“情意长”并称西湖三怪。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苏小小墓)等。

苏堤、白堤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跨虹。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现在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小瀛洲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特色,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岛上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等建筑。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

三、西湖开展旅游的优势

1.西湖所在的西湖区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城乡皆有,平原山水相依,是西湖龙井茶叶原产地,又是杭州规划中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区内大专院校众多。中共浙江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机关均集中设在西湖区。西湖区山青水绿,风景秀丽,园林景观众多,有“西湖第一名园”之称的刘庄,是毛泽东主席生前数十次来杭的居住地。西湖区内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建有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的陵墓、牌坊、陈列馆16处。多姿多彩的西湖就在辖区内,是杭州的游览中心。

2.随着华东五市游的火热进行,西湖也倍受青睐,游客源源不断。

3.杭州边界地区经济发达,为旅游提供了很大机会。

4.西湖周围饭店林立,为一些忙碌的商务客人提供了方便。

5.营造了自然的生态园林绿地,有效保护盒充分利用了原有古树名木与高大乔木,形成完整的绿带。

6.柔和的光环境烘托了音乐喷泉,富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变幻的灯光,舞动的水花,使之成为西湖最大的亮点,积聚了大量人气。

四、西湖开展旅游的劣势

1、西湖给人的印象是非常古老的 ,就是那些旅游资源,没一点创新。

2、西湖附近的旅游设施有待逐步完善,特别是游客公共休息区的设施的维护。

3、西湖环保不是很好,根据有些报道显示,湖底淤泥过多导致西湖生态不平衡,对于景区的维护很有伤害。

4、风景区内建设性的破坏,西湖园林的建设并不是全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设计者学识上的错误,施工者不能很好的理解设计者的意图及设计中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都会照成风景园林的建设性的破坏。

5、湖滨建筑自身的协调性,如果从苏堤上看湖滨一线,建筑多事灰白色的基调,并且略显杂乱,看不到层次的变化。

6、对景区内涵的了解不足和文化意识的欠缺,没有把握住景观中最有内涵和价值的部分,往往会忽略了深层次的文化景观。

五、对西湖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对杭城景色的赞美,杭州申遗成功是全体市民的又一大幸事。在进入后申遗时代的今天,保护生态和生活环境已是杭州政府部门和每个市民的当务之急。然而,

在不久前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指标的测试中,山清水秀的杭州却排名在繁华喧闹的上海之后,使每一位杭州市民感到汗颜。西湖作为杭州风景的代表之一,景区建设更加要把环境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目前在景区日益发展的“农家乐”,对杭州的旅游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也增加了当地村民(现为居民)收入,但应建立在生态、环保、文明的前提下。杭州原先有规模的露天烧烤现已陆续取缔,只有“九溪”的露天烧烤因缺乏管理力度,至使愈演愈烈,现已形成了大规模的露天烧烤集散地,百度、谷歌等网站随处可见,十几家烧烤户不断扩张,呈发展趋势;而且烧烤户的数量还在急剧增加,村干部带头经营也使执法管理部门增加执法难度。每逢节假日,景区内烟熏缭绕,交通堵塞,垃圾满地。大杭州的概念、交通、信息的发达已使九溪成为市区较中心区域,不同于历史偏远村落、人烟稀少的景况,露天烧烤的不规范化发展已对景区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对景区文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如:

1、九溪烧烤源于80年代学生野炊,现有烧烤户几十家,主要存在经营不规范;脏、乱、差(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物品食品的卫生不达标、垃圾乱丢弃)等问题,导致空气污染,景观破坏,并易引发森林火灾等。

2、旅游旺季引起“九溪”景区交通堵塞、废气污染、节假日停车难等问题,并且停车收费不完全合理合法。

3、大肆破坏砍伐了茶基地,引起土地硬化,并有违章建筑搭建、污水违章排放破坏水源、烧烤浓烟污染茶叶等。

4、村民(居民)在溪水中洗涤污物、油污水的违章排放、地下水的违章采集,都污染了水资源。

对此,我们建议:

1、加强统一规划,提供经营场所。着眼发展,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根据辖区人居分布、经营规模、合理确定、修建与之相适应、相配套、能满足经营者需要的各类型、规范性经营场所。

2、坚决取缔露天烧烤,引入统一、规范的室内烧烤市场,既满足部分市民“口福”享受需求,又保证经营者的合理收入,同时也解决了露天烧烤影响交通、破坏市容环境、污染空气等问题。

3、征收空气污染治理费,加大烧烤的运营成本,以其控制数量和规模。工商部门也应通过各种方式,对未取得环保审批手续的烧烤点加强监督管理。

4、汽车集中停于景区外,景区内的居民及单位车辆凭通行证出入;增设景区外停车场;设电动游览车出入景区内。

5、引导九溪疗养院向住宿养生、运动健身(步行、跑步、爬山、自行车、太极拳)、健康文化等为主导方向发展,倡导建立利于老年人疗养、中年人养生、年轻人健身的健康村等形式的现代人减压休闲场所。

六、总结

环境是体现大都市的独特优势和资源。杭州有关部门近年来对于西湖的整治和修缮,实现了“以人为本,还湖于民”的民主的回归,完成了“生态—经济—生态”的轮回,让西湖园林更具有包容性和公众性。虽然还不是完全完美,还有很多地方待改进,但无论是结合当地面貌景观构建和落实,还是设计施工者的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都值得城市园林实践者们学习。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杭州市环保局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能携手做好西湖的环保工作,让美丽的西湖和所有的好山好水变得更加美丽、洁净,永远地保存给下一代人。

第三篇:关于陈家沟景区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

关于太极故里陈家沟旅游开发的

调 研 报 告

陈家沟,是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发祥地。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距焦作市区35公里,陈家沟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该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更名陈家沟,陈家沟也称为陈沟。全村800余户, 3200余人。

第一章太极拳的由来和推广

陈家沟之所以称之为太极故里,不仅是因为黄河与洛河交汇孕育出太极阴阳文化,更因为在这里诞生了风靡世界的武术精粹——太极拳。太极拳是明朝末年陈家沟村民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的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惮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精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推崇,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特种旅游项目,与少林寺一起成为发展河南旅游业的两个“拳头”产品之一。1978年,一代伟人邓小平挥毫写下了“太极拳好”极具号召力的题词。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1500名中日太极拳选手的精彩表演

震撼了世界。1992年,温县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温县已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太极拳年会,吸引了全世界大批的太极拳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参观旅游,陈家沟也被中外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太极圣地”。2014年陈氏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陈家沟被中国武协、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

第二章太极故里主要景区景点

近几年来,温县依托太极拳国际品牌,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2014年,正式启动实施总投资1.2亿元的《陈家沟旅游发展规划》,经辛勤努力,目前陈家沟已建成的景点有:历代宗师纪念馆、陈家沟武术馆、杨露禅学拳处。其中,历代宗师纪念馆是为纪念太极拳历代宗师所建,纪念馆的前面塑建有太极拳鼻祖陈王廷的铜像以及历代太极拳宗师的碑碣,碑碣上刻有历代宗师的简介。在陈家沟武术馆,可以一览当代太极拳师的风采,在武术馆大厅的四面墙壁上,可以看到当代太极拳名家以及后起之秀的展板。杨露禅学拳处座落在青峰岭下,杨露禅常常攀上青峰岭头,藏在树丛中向下面的武学园内猎看传拳情景,并在门前空地上练习,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所讲述的故 事就发生在这里。杨露禅正是在这里拜陈长兴为师,并获得陈氏秘传拳谱的。之后,太极拳又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目前投资20亿元占地2014余亩的中华太极拳养生旅游基地和太极

拳文化交流中心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第三章陈家沟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发展氛围日渐浓厚。近年来,太极拳开发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提出“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的新型发展思路,社会各界也对温县太极拳旅游开发寄予厚望,县政府明确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但是,多年来存在的旅游业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有的管理职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复,阻碍了管理和服务效能的发挥。而作为陈家沟旅游开发核心的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体制问题,也是困扰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近些年的努力,陈家沟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配套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高,但是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没有达到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的要求,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作为旅游产业链上重要环节的娱乐和购物,发展还很不理想,价廉物美、让客人喜闻乐见的旅游商品的开发严重滞后。在陈家沟景区内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品牌商品市场,有的只是零零散散的太极拳书籍、服装和一些样式单调的刀剑。

三、旅游市场逐步规范。近年来,陈家沟旅游景区通过争创中国优秀旅游景区等活动,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秩序,不断加大

了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了对旅行社、饭店、重点景区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旅游环境明显改善,游客投诉明显减少。随着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地都认识到了区域联合、互动发展的必然性,特别是以交通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焦作旅游共同体的打造中,由于陈家沟距离云台山较远,旅游集聚和扩散效应不能明显发挥。

第四章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的几点建议

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经济之路。太极拳是我县独有的特色资源,是一笔珍贵的无形资产,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它类型的资源是无法比拟的,我们要大力开发和利用,提升我县旅游、交通、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必须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针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诸多弊端,我建议应借鉴外地比较成熟的景区管理经验,即实行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县景区管理局的统一管理下,所有权实行股份制,由政府和投资方合理分配,经营权对社会开放。

二、必须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将景区资源合理分解,逐步推向市场,大力开发物质和精神两大旅游产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产品单一、行不成特色等弊端,实现旅游产品数量和质量上的彻底转型。

三、必须与周围景区实行区域对接。由于陈家沟旅游景区属

于典型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缺乏,决定陈家沟的旅游开发必须与周边地缘相连,文化相通的地区实行互动。我建议可以由市政府牵头,与修武、新郑、登封建立共同体,开发“山水云台+太极拳乡+少林功夫”的组合旅游品牌。以温县为中心,整合以少林武术、陈家沟太极拳为主的“功夫之旅”;以嵩山、云台山为主的“山水之旅” ;以新郑黄帝故里、姓氏发源地为主的“寻根之旅”。彼此互相推介、统一旅游线路,制定统一的旅游合作实施规则,实施共同的旅游品牌战略,推广一体化旅游,实现资源互享、地区共赢。

目前,我们正处在蓄势待发的机遇期,一是县委提出的“四区联动”发展战略,实施城市东扩与陈家沟相连,必将促进产城融合,产城互动;二是陈家沟与郑州之间将建设一座浮桥或黄河大桥,必将拉动太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我们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务实工作,真正把我县打造成全国的休闲、养生、习拳、观光基地。

第四篇:加快马铃薯产业深度开发的调研报告

发展经济富民强县,必须有雄劲的支柱产业。我们周边各市县,肇东、青冈有玉米深加工,北林有啤酒、卷烟,安达有奶牛养殖,望奎正在上万头生猪规模屠宰,都在特色产业开发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阵容。而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项足可立县的产业,经济发展缺乏支柱企业支撑。如何冲出重围,我县的特色产业潜力究竟在哪里?笔者通过市场调查和分析认为:加快马铃薯产业深度开发,大上强劲的龙头企业,从而带动这一产业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这是造福兰西的可行之路!

一、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可观前景

马铃薯是个百姓熟悉而喜爱的土特产品,它含多种维生素,吸收水份,吸收脂肪、糖类,吸收毒素,防病治病抗癌。素淡可口,有益健康,是理想的日常副食品。国际上都把它作为养生保健食品特别提倡,美国人常把它作成各种糕点细心品尝。现在,人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马铃薯的食用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市场的需求量猛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食用方式,做深度开发利用,推出马铃薯系列产品。人们(来源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虽然喜欢未经开发的蔬菜,但更需要精深加工的食品。马铃薯在北方尤其在我县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老百姓居家生活的主打蔬菜之一,而在南方乃至国外却是稀有珍品,销费者对它情有独钟。新世纪呼唤由马铃薯深加工的新鲜产品问世!可见,在我县区域内,马铃薯就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可着力开发的食用产品,它的市场销量绝不可低估,潜在效应令人振奋。

随着饮食节结构的更新,居住环境的改善,现在人们越冬,已很少大量储藏马铃薯,越来越喜欢简略生活步骤,渴望更多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上市。一些发达国家也习惯于食用精制成品,打开即吃,有的稍事烹调就可上桌,方便省事,又颇有档次。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传统的食用方式,现在已有一些加工的马铃薯食品已流入市场,更深加工的项目至今没有开发,我县完全有能力填补这项空白!如果能够在短期内把我们的马铃薯制品推向市场,那么我们的龙头企业就会有开发不尽的经济含量。

笔者认为,马铃薯深度开发可分四步进行:

1、可将马铃薯制成块、条、丝、片、酱等形式,甚至可以装成罐头。还可封成塑料袋,保鲜保质,色鲜味美。

2、可制成精粉丝、精粉皮、精粉面等品牌,打成小

包装透明塑料袋。或炒菜,或炖菜,或拌菜,或水泡食用,方便省事,替代传统的粗糙做法。粉面子又能制成多种食用品,也能充当主食,为现代生活呈出一道道绿色美味,丰富人们的饮食文化。

3、可加工多种薯条、薯片、薯汁类等儿童食品。现在超

市上的马铃薯袋装小食品,香脆味美,携带方便,完全可以满足居家旅行和休闲的需要。不但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爱吃。它已成为深加工领域中的走俏食品,全国各地销售量是很大的。

4、又可与其它产品加工合成新型食品。现在市场上流行的马铃薯食品成分都比较单一,营养价值较低。我们要从食品的制作内容上下功夫,以马铃薯为主,把肉类、胡罗卜类、糖类、维生素类、蛋类等都吸收进来,组成多种复合食品,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笔者认为,马铃薯产业深度开发的潜力很大,前景十分可观,做大做强做火,在我县远比其它产业的势头好!

二、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可观效益

马铃薯深度开发是一个富有希望的新兴产业,它必将给我县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大的实惠,它是造福兰西荫及子孙的一项利民工程。

一是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已经提了十几年,可究竟如何调?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答案。我县是理想的马铃薯种植开发基地,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坐标位于东经125°,北纬46°,年平均气温3.2°c,年平均降水466毫米,年平均日照2714小进,春夏秋偏西风。我县境内地势平坦无岭,土壤主要是黑土、黑钙土,有机物含量3.0左右,ph值7—8左右。地理环境条件符合ny/t 399、ny/t391的无公害环境质量要求,完全适于马铃薯的生长;我县总面积2489.5平方公里,适合马铃薯大面积种植耕地221万亩;我县距哈尔滨不足70公里,距大庆160公里,距绥化也只有85公里,毗邻肇东、安达等城市,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完全可以成为这些城市的供应基地。我县无大型工矿企业,没有污染源,自然条件好。完全附合市里所确定的a级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所要求的产地环境条件,以至种子及其处理、选茬与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要求。这便是马铃薯深加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天然条件,也必将为我县农村产业更新提供良好的机遇。

多年来,我县农民种植马铃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良种选用也有较高的认识。多选择早熟、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异地优良品种,如:早大白、克山白、东农303、小黄麻子等。我县农民对种薯处理、晒种、切削、播种田间管理、采收储藏,都具有比较成熟生产枝术。特别是榆林镇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本镇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现已开发“榆林”牌无公害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万亩,总产量达6万吨。产地辐射八个村,形成了规模式种植与经营,建成了兰西县绿园农副产品经销有限公司,并已申请立项。

第五篇:加快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结合我县实际,笔者认为,建设澄迈新农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即要把这“四个文明”建设贯穿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物质文明是其他文明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需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而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如何加快我县农村物质文明,促进我县农村“生产发展”,从而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笔者认为当前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促进我县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宽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条件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当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落后,是制约我县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瓶颈。因此,要坚持对农村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政策的倾斜,在项目建设和预算安排上优先考虑农村,为农村进步提供政策扶持;不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强田洋改造,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快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畅通工程建设,为农民致富提供快速干道;加强水利建设,优化沟渠灌溉状态,解决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困难等实际问题;抓好农村通车、通电、通信和通有线电视等民心工程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2、抓好农业生产布局和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进一步完善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县形成沿海、北部、中部和南部各具特色的四大经济区域,加快北部沿海渔业、北部沿路特色水果、中部沿江粮菜、西部丘陵生态农业等四大功能区建设;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大力扶持发展我县“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努力打造一批“叫响又叫座”的农副产品特色品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生产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3、增强发展“大农业”意识,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运销业。鼓励、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努力实现农副产品产销形式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初级农产品向优质加工业转变,延长产业链,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利用海南(永发)冬季优质农资产品展销会的平台,加快福山、美亭等果菜批发市场建设步伐(据笔者在美亭黄竹村调研了解到,该村在果菜生产高锋期,批发至内地的果菜日均可达到300万元);充分发挥县果菜运销协会的桥梁作用,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积极改进农副产品包装,努力打造澄迈特色品牌(如白莲醉鹅,瑞溪牛肉干、福山乳猪、加乐猪苗等),不断增强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养殖业,让农民“多条腿走路”,加快致富步伐。

4、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把对农民进行科技辅导和就业技能的培训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形成制度化,切实使这一制度从形式上到实质上都能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增加农产品的科学含量,提高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另外,为了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在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品种养业和加工业的同时,要引导农民转变发展与就业观念,努力在广大农村响唱“打工经济”,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劳务输出,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另外,还要切实解决好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等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为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坚实保障。

二、加快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我县农村“乡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基础,“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切实把乡风文明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把乡风文明作为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任务。

(1)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落实责任,保证乡风文明有人来抓。县、镇两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出村委会、党支部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建议分别成立县镇两级乡风文明工作办公室,制定农村文明新风工作目标,明确具体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人头,保证乡风文明有人来抓。

(2)是统筹调动各方面力量,以城促乡,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继续开展好文化、科技、卫生 下乡”活动,使“三下乡”真正变成常下乡,让农民群众在经常性的“三下乡”活动中学习文化、接受教育、获取信息、娱悦身心、陶冶情操。积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回到农村自主

更多其他相关范文:

关于青原山景区宗教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调研报告

关于颜洞景区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加快马铃薯产业深度开发(我献一策,调研报告)

加快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第四篇:贫困地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第五篇: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2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

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 基地 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2014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近年来,马山县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校舍、沼气池、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光缆等项目建设,解决了9.6万人行路难、饮水难和用

电难问题;发放贴息扶贫贷款2350万元,扶持4500多户群众发展生产;投入500万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建设,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实用技术培训,智力帮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解决12736人的温饱问题,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4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17万人,扶贫攻坚取得了较好成效。

4.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促进城乡协

调发展。一是要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抓好贫困地区的高中和职业教育,着重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子弟上高校难的问题。大力实施以“八荣八耻”、热爱家园、遵纪守法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乡、村两级卫生院改造和标准化建设,争取尽快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救治体制,为农民看病、治病提供保障;三是要加强文化建设。重视抓好重大节日、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积极组织好“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发展农村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四是要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机制,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等,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农村殡葬改革。要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推行以火葬为主的农村殡葬改革,提高贫困地区的文明治丧水平。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一是要实施“三个培养”工程。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了的党员培养成村党支部领导,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带动力和战斗力;二是继续抓好大学毕业生选任村官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2014年以来,马山县以乡、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村领导班子,选派12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委任职;先后培训党员7100多人次;抓好农村党员帮扶工作,已有1237名党员乡土人才与4950个农户建立帮扶关系,创建党员中心户405户,帮带农户3150户;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试点工作,共有2450名农村党员找到了适合的岗位。全县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6.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一是全面启动“农家课堂”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二是实施“示范教育”工程。要以致富带头人为典型,通过言传身教,带动邻里乡亲共同致富;三是大力实施农民转移培训工程。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组织服务工作;四是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和技术返乡创业。

近年来,马山县加强了对务工人员输出前的培训和返乡后的扶持,劳务输出的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外出务工人员10万多人,年外出劳务总收入4亿多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劳务输出正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马山县已有乔昌玩具厂等30多家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的企业,投资总额2200多万元,安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00多人,全县共有上万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投入到反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只要我们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切实从群众最急切、最现实的实事抓起,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取得成效,使新农村建(本站推荐:WWw.HAowORD.com)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 基地 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2014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近年来,马山县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校舍、沼气池、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光缆等项目建设,解决了9.6万人行路难、饮水难和

用电难问题;发放贴息扶贫贷款2350万元,扶持4500多户群众发展生产;投入500万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建设,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实用技术培训,智力帮扶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解决12736人的温饱问题,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4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6.17万人,扶贫攻坚取得了较好成效。

4.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要抓好农村教育。抓好贫困地区的高中和职业教育,着重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子弟上高校难的问题。大力实施以“八荣八耻”、热爱家园、遵纪守法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乡、村两级卫生院改造和标准化建设,争取尽快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救治体制,为农民看病、治病提供保障;三是要加强文化建设。重视抓好重大节日、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积极组织好“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发展农村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四是要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机制,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等,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农村殡葬改革。要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推行以火葬为主的农村殡葬改革,提高贫困地区的文明治丧水平。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一是要实施“三个培养”工程。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了的党员培养成村党支部领导,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带动力和战斗力;二是继续抓好大学毕业生选任村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2014年以来,马山县以乡、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村领导班子,选派12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委任职;先后培训党员7100多人次;抓好农村党员帮扶,已有1237名党员乡土人才与4950个农户建立帮扶关系,创建党员中心户405户,帮带农户3150户;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试点,共有2450名农村党员找到了适合的岗位。全县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6.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一是全面启动“农家课堂”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二是实施“示范教育”工程。要以致富带头人为典型,通过言传身教,带动邻里乡亲共同致富;三是大力实施农民转移培训工程。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组织服务;四是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和技术返乡创业。

近年来,马山县加强了对务工人员输出前的培训和返乡后的扶持,劳务输出的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外出务工人员10万多人,年外出劳务总收入4亿多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劳务输出正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马山县已有乔昌玩具厂等30多家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的企业,投资总额2200多万元,安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00多人,全县共有上万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投入到反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只要我们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切实从群众最急切、最现实的实事抓起,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取得成效,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 基地 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2014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近年来,马山县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校舍、沼气池、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光缆等项目建设,解决了9.6万人行路难、饮水难和

第四篇:贫困地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贫困地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任务最艰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子该怎么走、从哪里突破,结合罗城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不一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因此,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以我们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我们全县共有11个乡镇,东部龙岸、长小安、黄金几个乡镇土地广袤肥沃,加上地沿接近柳州,受柳州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优势的辐射以及农民接受的知识和信息丰富,生产生活发展较快,经济基础较好,农民生生活质量较高。而西部由于地处喀斯特地区,大部分是大石山区,近年来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抗病抗灾力低,生活质量不高,而东门、四把等中部地区原部分群众靠山吃山,开小煤窑被迫关停整顿,再加上许多依靠煤矿生产销售维持生活的农民群众又未能及时转复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致使部分群众收入锐减。形成了罗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新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因此,在目标要求上,要分层次、分阶段。分层次,就是针对新农村建设起点有先后、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的实际,在标准制定上不搞“一刀切”,使各地的标准既积极又科学,并从发展实力、收 1

入水平、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村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量化,以便落到实处。分阶段,就是贯彻村镇规划是龙头、基础设施是保障、发展经济是根本、富裕农民是关键的要求,分步实施发展规划,防止出现人们担心的“一阵风”、“搞突击”甚至大拆大建等问题,决不让新农村建设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方式上方法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如针对罗城西部地区的现状,鼓励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特优产业、壮大经济,扩充经济容量,宜林则林、宜烟则烟、宜果则果,做到多种经营同步发展,而后利用试点的成功经验在面上铺开。

二、充分认识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建设富裕新农村,必须狠抓经济发展不放松,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发展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罗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县,全县有36.22万人口,31.48万人在农村,占总人口的87%,全县农村人口比重大。罗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的工作:

1、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开发利用罗城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糖蔗、野生毛葡萄、林果、牧鱼、桑蚕、烤烟、木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产业企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是农业第一

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真正把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第一生产力加以重视、发展。大力推广良种、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等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3、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罗城农业基础设施较差,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旱涝保收能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4、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从近年看,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外出务工管理,做好劳务输出的各项服务工作,引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三、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民主管理,村务公开制度;抓好乡风文明建设,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健康和生态意识、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我们罗城结合本县实际,将利用了3至5年的时间,开展20141省道公路沿线精神文明示范带创建活动,以此推动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示范带创建活动的目标:一是把省道公路沿线的四把、

东门、小长安等3个乡镇建成市级文明乡镇,完成“八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广播电视站、一个宣传文化站、一个图书馆、一个电影院、一个科技培训中心、一个圩日宣传点、一个宣传长廊、一个运动场所)。二是沿线11个村民委全部建成县级文明村,力争2个村创建成自治区文明村,5个村创建成市级文明村。全部完成“四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广播电视接收站、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宣传栏、一个运动场)。三是沿线59个自然屯,要有70%的屯建成县级文明屯,90%的屯做好巷道硬化建设,40%的屯建有文化室,“三户”(遵纪守法、科技致富户、小康文明户)评比面达100%,沼气入户率达90%以上,村民饮用安全卫生水达100%,使用卫生厕所达90%以上,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充分认识基层组织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强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选好配强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保险制度,从便民、利民角度出发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减负增收为目的,完善农村税负政策;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保证农民物权收益;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

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保护农民利益。

六、充分认识政府引导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文明建设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何找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如何创造性地把“二十字”的总体目标落到实处,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既是强有力的领导者、设计师,又是引领全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的引导者。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既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设计规划,又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切忌主观和长官意志,大包大办,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为民作主”的“想象工程”;不顾能力的“面子工程”;违背农民意愿的“形象工程”;弄虚作假的“应付工程”,特别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从各地方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群众心理去组织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实现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群众称道、满意的良好工程。

第五篇: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2

关于莫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人对 县莫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先后通过各个自然村党小组、村长及一些村民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展开讨论,深入了解 某某村的现状以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对策。

一、 某某基本情况

(一)村庄地理位置及人员状况。 某某村地处 县城东南面,距镇上10余公里。现辖xx个自然村,有100户,约360人。

(二)村庄经济状况。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蔬菜,养鸡、养鸭等为主。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村养殖业逐步发展,生猪、蛋鸡养殖基户逐步增多。

(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整体来说,村庄建设距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 1

标还有距离。为此,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一项为重要的工作。

(四)精神文明建设。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这样大好形式的感召下, 某某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二、 某某村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环境恶劣,生活水平不高。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 某某村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 某某村属于沙石土质,保水保肥能力差,农作物产量不高。

(二)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发展能力不强。该村共有4450人,而党员人数只有80人,其中大多数党员年龄偏大,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近年来新发展的党员很少。

(三)宣传力度不够深入,尽管广播、电视、会议等大力宣传新农村的优越性,但由于受财力、物力、人力等原因影响,宣传工作还没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还没有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还没有让全体群众动员起来。

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近年来, 某某村多方筹集资金,实现了村村通,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二是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做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宣传工作,把中央财政的补贴资金用好用活,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提高党员、干部思想

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并以身作则,做群众的楷模。二是积极发展一批思想素质好、觉悟高、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党员。要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培养和选拔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三是切实改善村级活动场所。

(四)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是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宣传,提高学生乐意接受更高教育的意愿。二是建立农业示范基地。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开展科技示范,推广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应加强领导、搞好服务、做好宣传。发挥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整个农业、农村工作跃上新的台阶。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契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以新农村建设来检验各级班子和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始终,以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来展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败。我们要精

心部署,广泛动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借助村务公开栏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对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予以曝光,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2014年7月16日

好范文网向各位推荐其他精彩文章:

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民族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第二篇:关于加快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第三篇: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调研报告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型中小企业专题调研提纲第五篇: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14-2-15

根据安排,我们就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中小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优化发展环境、转变发展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过去,我市中小企业户数不多、总量不大、规模较小。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到去年底,按照国家企业分类标准,全市中小企业(含非公有制经济)总数达到12.28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户数的98.8%,是“十五”末的2.25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是“十五”末的8.9倍;资产总额达到400多亿元,从业人员达到58万人;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2.2万户,注册资本204.8亿元。经过资源整合、企业重组、收购兼并和技术改造,形成了一批有国有与民营独资、合资、股份制和混合经济成份同时并存的大企业、大集团,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实现工业总产值10-50亿元的企业有12户,50-100亿元的企业有5户,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户,这21户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58.6%。

(二)工业企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产品产量稳步增长。我市中小企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去年,全市663户(含8户大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82.3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33.7%;实现增加值1151.0亿元,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19.6%。全市工业增加值首次在全省各地市中突破“千亿元大关”。煤炭产量达到

2.57亿吨,原油产量983万吨,原油加工量261万吨,兰炭产量960万吨,电石产量92.9万吨,发电量356.3亿度,金属镁产量18.9万吨,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高位增长速度。

(三)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中省、国有大中型和上市企业纷纷进入我市,为全市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部分中小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等形式融合一体,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家庭式、家族式、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提升了三个层次:管理制度化,大部分中小企业加强了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了“依法治企”;管理科学化,现代的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管理手段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了我市中小企业的科学管理;管理战略化,大部分中小企业增强了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了短期行为,制定了企业发展中长期战略

目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市10%的中小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4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四)中小企业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地方财政贡献大。2014年,全市县域工业增加值完成1051亿元,县域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府谷县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206.8亿元,实现税金47.3亿元,财政贡献率达到67.4%;神木县中小企业上缴税费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0%以上;吴堡县中小企业上缴税金对全县财政贡献达到58%。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渠道,是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依托力量。

(五)注重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格局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市直接投入企业的科研经费达6800多万元,中小企业创新技术成果19项、授权专利75件、成果和专利应用转化率达70%以上,大力培育和创立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全市拥有科技企业95户,资产总额达35亿元,年实现利税2.91亿元。17个产品荣获“陕西名牌产品”称号,7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36户企业获得了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13家企业获得了“榆林市知名商标”称号,企业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坚持走循环、节能、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多数企业的自觉行动,煤炭企业加大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转化力度,煤炭产品结构由单纯生产原煤型向能源化工型转移,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煤-兰炭-尾气-白灰-电石;煤-电-电石-聚氯乙烯-烧碱;煤-甲醇-醇醚燃料;煤-焦油-燃料油等循环产业链条。同时,大部分企业的电石渣、电厂炉渣、煤泥、煤矸石等废弃资源实现了再循环和再利用,基本做到了“闭路循环,吃干榨尽”,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格局。

(六)中小企业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对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市传统产业全部是中小企业,传统产业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南6县红枣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榆林羊老大、神木通海羊绒等羊绒制品和各县区服装企业,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解决安置员工相对较多,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据调查,全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8万人,比“十五”末净增30.5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6.1万人;支付劳动报酬112亿元,直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46亿元。其中,府谷县中小企业吸纳就业11.9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在吸纳当地劳动力中贡献率达到98%以上;神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均来自中小企业。

二、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领(请勿抄袭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导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序还不够。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级领导对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象抓能化大工业那样抓中小企业发展,使中小企业在整体经济运行中缺乏招数,后劲明显不足。

(二)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据调查,我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中级以上职称的分别占员工总数的5%、3%。规模以下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左右,与企业发展需要很不协调,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普遍紧缺,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近年来,我们在

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人才培养和引进数量和质量,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和观念的落后,我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差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一些企业“重模仿、轻创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全市中小企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至今空白,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只有8户。多数生产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各县区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对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不够。

(三)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普遍问题,当前不少中型企业和大多数小型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得不到银行的贷款,只能利用民间的高利贷来维持周转,致使原本微利的企业融资成本加大,生存艰难。今年由于宏观政策的调整,企业项目建设、流动资金贷款等受规模的限制,银行贷款供需矛盾更加凸显,据对全市126户中小企业调查统计,资金需求量达82.3亿元,其中,流动资金需求占70%。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健全。“十一五”

以来,国家为了推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省、市、县政府也相应制订了不少配套政策措施,包括中小企业促进法、发展非公经济36条、西部开发战略以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等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地方政府和企业通过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争取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服务体系不健全及其他原因致使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还比较艰难。

三、加快中小企业对策与建议

“十二五”期间,榆林经济将步入持续跨越发展阶段。中小企业是我市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的主要力量,任重道远。针对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企业生产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针对我市中小企业人才短缺,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问题,要从育才、借才、惜才、用才、留才五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加大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工作力度。按照“十二五”人才规划战略目标,要层层落实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落实培训对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并充分利用企业联合会等培训基地,重点培育企业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企业内部也要建立培训中心,加强继续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专业部门和人才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专家型高端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紧缺人才,“借梯上楼,借船渡海”;要珍惜和爱护人才,要制定保护人才、提高人才政治经济地位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人才转化生产力的积极性;使用人才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不拘一格充分使用各类人才。组织人事部门和国资监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库,特别是对通过认证培训的职业经理人,应作为提拔、任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基本条件,逐步推行企业负责人市场招聘制度,形成用人的激励竞争机制;留人就是要解除人才在企业工作的后顾之忧,提高对人才的福利待遇,为人才创造发展空间,真正做到用政策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同时,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为职工足额缴纳

“三险五金”,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稳定职工队伍。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的措施鼓励引导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解决民营企业人才稀缺问题。

(二)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市、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指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加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技术改造和重点工艺的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两化融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技术转移新机制的形成,大力实施科技园区带动辐射和科技成果规模转化,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工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增强我市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目标责任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展市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企业技术中心评审、认定工作,并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制定我市鼓励措施。要激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金融、社会资金等多渠道投资,着力扶持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项目,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三)多渠道为中小企业创建融资平台。中小企业融资难,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更难是当前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宏观经济调控和我国金融体制的问题,对此我们一个地方无能为力解决。但从全国看南方好于北方,从我市看北六县好于南六县,神府又好于其他地方。所以只要积极努力,改革创新还是会有一些办法缓解困难的。一是政府应成立投融资领导小组,研究如何有效合理的发展和激活民间资本,整合重组以国有资本控股、民营企业参股的市级信用担保和再担保公司;建立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企业融资问题。沟通促进银行落实放大倍数政策,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增强为中小企业服务意识。各级政府部门要下大力引导帮助龙头企业积极上市,构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召开项目与融资促进会,充分发挥现有的投资公司、股权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会等机构的融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急需资金。鼓励资源开发型企业到南六县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单位,解决专业银行机构空白区域的贷款难问题。二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组织中小企业积极申报中、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逐年增加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预算额度,重点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畜牧业种养大户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争取设立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和产学研补助经费。各县区也要随着财力的增加,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三是发挥市财政融资担保基金的引导作用,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积极开展担保业务;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广纳民间资本,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贷款支持,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要制定鼓励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和重点项目考核奖励政策,每年通过综合评估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

(四)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工作。“十一五”期间,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国家、省、市制定了很多政策,但是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还比较艰难。政府应注重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协调作用,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要积极引导企业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努力创造条件,落实国家、省、市对工业企业的贴息贷款、减免税、促销奖励、技术改造等优惠政策;利用优惠政策,设置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重视关注系列政策,研究好相关政策。新上项目要符合产业政策,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发展等相关政策。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通过杂志、简报、各类培训宣传好相关政策,协调好上下部门的政策申报,搞好项目辅导服务。相关部门也应结合榆林实际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传统产业、新型产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认真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充分发挥服务机构作用,切实研究,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五)认真搞好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结合榆林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薄弱的实际情况,按照服务主体多元化、运营市场化、资源社会化、分布网络化、服务标准化和便捷化的要求,形成资源整合、体系健全、功能完善、服务规范、运转高效,构建能满足我市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服务需求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平台。坚持“一个导向”,就是要以全面、深入、系统地优化榆林市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为导向,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级。打造“两类平台”,就是要建设好综合性服务平台和专业性服务平台,两者协调配合,能够有效承载各类服务工作。配置“三类服务”,就是要使政府公共服务、非盈利机构公益服务和商业性机构有偿服务合理分工、三位一体,实现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全面提升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建立“四大机制”,就是要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领导机制、协调机制、业务运营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通过四大机制的合理设计,带动相关制度的发展、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科学、规范、有序发展。完善“八大子系统”,就是要建立健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市场开拓、信息服务、科技支撑、教育培训、管理咨询、信用服务等八类服务,满足中小企业服务要求。

第二篇:关于加快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县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县,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我县的总体经济实力,而且关系到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近期,我们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的感受是:中小企业发展态势强劲,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发展前景比较广阔。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www.Haoword.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一、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我县中小企业从80年代“五小”工业开始起步,经过多年发展,截止目前,无论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在全市全省都是举足轻重的。从调查情况来看,2014年,我县共有中小企业7969家,从业人数10.49万人,完成总产值116.44亿元,上缴税金3.05亿元。2014年上半年,型煤产量完成了9.2亿吨,占全市51.26%;生铁产量完成了107.6万吨,占全市71.73%;铸件产量完成了25.96万吨,占全市71.22%。共完成总产值72.78亿元,占全市41.64%;完成利润总额5.59亿元,占全市44.17%;上缴税金1.9亿元,占全市26.6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和总体实力是非常雄厚的,发展态势也是非常强劲的。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宏观调控的整体推进和新的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从煤炭业来看,目前,我县共有175座矿井,按照我省煤炭产业“关小、改中、建大”的要求,到2014年底,生产能力9万吨/年以下矿井将全部关闭;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到2014年,将有三分之二的矿井资源枯竭。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可开采的资源已经非常有限,而且煤炭开采的门槛越来越高,限制越来越严。从冶炼业来看,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多方挤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2014年300立方以下的高炉将全部关闭,1000立方以下高炉不再批建。按照这一政策要求,全县冶炼企业除了两个318立方高炉外,其余的高炉都在政策关闭范围。从铸造业来看,我县铸造业的发展起步虽然比较早,但到目前为止,除晨晖管业和金工铸业之外,其余的铸造企业都仍停留在原始的手工作业水平。而周边的高平、侯马、运城、临汾等地的铸造企业已经普遍采用了国内外比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我们在看到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我县的有利条件。从全县来讲,我县中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主已经积蓄了雄厚的资金,具备了新建和技改扩建的条件;从全国来讲,中央提出了要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我县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我县中小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赢得了先机。为此,要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步伐,必须正视我县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当前发展机遇,下大气力,动大手术,做大文章,迈大步子。二、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奋斗目标从我县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有利条件出发,我们初步确立了今后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整合煤炭、提升冶铸、延伸机加、发展新兴”的要求,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注重数量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由资源型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切实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全力推进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发展目标为:以2014年指标为基数,到2014年底,全县中小企业总产值达到240亿元,增长106.89%,平均逐年递增12.88%;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增长104.08%,平均逐年递增12.62%;增加值达到80亿元,增长122.22%,平均逐年递增14.23%;工业产值达到180亿元,增长104.55%,平均逐年递增12.67%;利税总额完成40亿元,增长347%,平均逐年递增23%;上交税金完成15亿元,增长392.51%,平均逐年递增30.44%。到2014年主要产品产量预计为:煤炭产量达到1500万吨,产值达到45亿元;生铁产量达到200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钢材产量达到150万吨,产值达到50亿元;铸件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水泥产量达到150万吨,产值达到3.5亿元;发电量达到125亿度,产值达到25亿元。三、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要实现上述目标,加快我县中小企业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按照全县争先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走“整合、提升、延伸、发展”并举的道路。“整合”即整合煤炭。就是要按照省政府提出的“资源整合、关小上大、能力置换、联合改造、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24字改革方针,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整合企业组织结构。在努力做到国家资源不浪费,资源性资产不流失,投资者权益不受损害,农村集体经济不受影响,农民既得利益不受损失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地方国有骨干煤炭企业等采取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整合。二是整合煤炭资源。通过企业自愿、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方法,对现有小煤矿资源,已关闭矿井的剩余资源,零星边角资源和待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保护,尽快使生产能力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经过技术改造和采煤方法的改革,实际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年以上。三是整合煤炭产业链。在煤变电、煤变焦、煤化工等方面,加快转化的速度,走一条以煤为原料,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增值增效的路子,力争到2014年建成两个150万吨、两个60万吨、二十个30万吨矿井,煤炭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完成利税15亿元。“提升”即提升冶铸。就是充分发挥民营铸造企业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努力实现四个提升:一是提升装备水平。力争在2--3年内晨晖管业、金工铸业、清慧铸业等龙头企业完全使用国内外一流的铸造设备,其它铸造企业完成手工或半机械化向自动流水生产线

作业的跨越。二是提升科技含量。要大力发展球墨铸件、精密铸件以及有色金属铸件,积极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实现产品上档升级和工业废渣、废气的综合利用。三是提升规模效应。积极鼓励300立方高炉向500立方高炉或更大规模扩展,支持筹建1000立方以上的高炉,努力新建3个10万吨球墨铸管企业,2座有色金属铸件企业,力争到2014年,生铁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钢材产量达到150万吨,中高档铸件达到100万吨,完成利税13亿元。“延伸”即延伸机加。就是积极延伸机械加工,开发制造产品,加快推进“泽州铸造”向“泽州制造”转变。要重点抓好清慧铸造扩建项目、太昌铣床扩建项目和“安河”锁具扩建项目等,力争到2014年,基本形成冶炼---铸件----机加---制造一条龙产业链条,完成产值6亿元,增加值2.5亿元,利税1亿元。“发展”即发展新兴。就是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重点在煤化工业、电力工业、新型建材业等新兴产业上突破。煤化工业要新建150万吨/年甲醇、100万吨/年二甲醚和天脊集团183010等项目,力争到2014年,完成总产值38亿元,利税5亿元。电力工业要突出抓好高都电厂2×135mw煤矸石发电、春光4×300mw热电等项目,力争到2014年,全县新增装机容量2014mw,完成利税7亿元。新型建材业要加快康达水泥熟料技改扩建进度,9座179立方高炉和2座318立方高炉要新上矿渣承重砌块生产线,高都、下村、春光三个电厂要建设80万立方/年粉煤灰砌块生产线和20万吨/年高活性石灰项目,力争到2014年,完成总产值6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尽快扩大晋大奶业、康佳饮品等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营销网络,新建一条养殖--屠宰--冷冻--分割--包装60万只羊生产线,新建10--20条贮藏---保鲜---分装水果、蔬菜生产线,力争到2014年,完成总产值5亿元。生物医药电子化工产业要重点抓好天九制药达产达效和坤达磁材二期扩建等项目,力争到2014年,完成总产值6亿元以上。文化旅游业要以建设珏山、山里泉2个3a级景区为重点,进一步打造“山、水、湾”和“小康乡村特色游”旅游品牌,形成以市区向全县各个方向辐射的旅游网络,力争到2014年,相关产业产值占到全县总产值的5%左右。

第三篇: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

企业调研报告

-----中小企业局长 李刚喜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四三二一”治县方略和有关会议精神,为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一份贡献。我和3位副局长多次深入我县西部乡镇就加快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而西部又是我县产粮的主要地区,西部乡镇占全县面积的2/3,人口占到35%,而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的数量不足全县的14%,2014年,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2929万元,仅占全县的3.58%;上交税金274万元,仅占全县的2%,规模以上企业一家没有。

二、在西部乡镇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重要性:

1、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能够解决部分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我县东部乡镇的东古村,全村1300多口人,就有570多人在本村的各企业上班,这样大大减轻了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而西部乡镇企业少,规模小,安排就业困难。大部分的农民仍然是以种地为生,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有的农民也是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打些临工。

2、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有利于转化当地农业资源,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在西部乡镇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不但能够转化当地的农产品,解决农民“卖”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例如:东部乡镇的金泽生物有限公司以其年生产能力不但可以转化全县的玉米生产,还可以带动周边县区的玉米生产。这样就能大大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3、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有利于壮大西部乡镇的经济实力。

西部乡镇的经济实力弱,归根是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带动不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像东部乡镇金泽生物有限公司2014年总产值4.6亿元,仅一家就占到全镇经济的1/5。因此,发展西部乡镇的企业不但可以带动西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可以推动我县整体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发展西部乡镇中小民营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 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

首先,应该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大中型经贸洽谈会。引进外来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为西部乡镇经济的发展构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其次,是建立一个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服务机构,这样给引资困难的西部中小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条件,使企业在规模扩张,技术改造方面有力的支持。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西部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引导和支持个体生产、加工、运销专业大户和民营企业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以资金、技术参股等多种方式,联合其他经济实体组建多种形式的加工型企业。支持农业研究机构进行机制转型,发展成为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西部中小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以技术合作、项目合作等形式与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联办或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支持东西部联合组建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支持经营同类产品、规模偏小的加工企业,依照市场规则,通过多种方式,组建大型加工企业集团,提升实力,做大规模,快速发展。

3、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元投入、要素集聚、市场运作、加快发展”的思路,建设若干个农产品加工园区。首先以调整工业园区为契机,使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在已形成特色种养业产业带或加工企业群聚的地方,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同时,降低企业入园门槛,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其次依托加工园区,建立原料基地。以园区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以订单为纽带,引导农民按照有关质量标准和要求,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建设规模化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建立和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总之,在西部乡镇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县一条重要的必走之路,也成为我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型中小企业专题调研提纲

附件:

加快发展服务型中小企业专题调研提纲

一、本地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形势

1.“十五”期间和2014年本地服务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主要指标

(1) 服务型中小企业行业分布、数量及变化情况

(2) 服务型中小企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

(3) 服务型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部中小企业增加值的比重

(4) 服务型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及中长期主要指标预测

二、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2.发展目标

(1) 服务型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部中小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2) 服务型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于全部中小企业

增加值增长速度个百分点

(3) 服务型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

(4) 服务型中小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前移至位

(5) 服务型中小企业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

(6) 服务型中小企业各市服务业发展的目标

3.推进原则

(1)以市场化激发活力

(2)以工业化促进发展

(3)以城镇化拓展空间

(4)以国际化提升水平

(5)以信息化增强支撑

(6)以项目支撑规划实施

(7)以培育企业为市场主体推进产业发展

三、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1.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支撑的生产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物流园区、物流企业、航空、铁路、公路、光路等)

(2)科技服务业(研发、产品开发、技术转移、技术交易、技术咨询、技术评估、质量鉴定、技术检验等)

(3)金融业(银行、保险、证券、投资性公司及其他金融服

务)

(4)商务服务业(品牌建设、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等)

(5)信息服务业

(6)会展业

2.为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提供保障的消费性和公益性服务业

(1)大文化产业(文化、体育、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期刊、演艺等)

(2)商贸流通业

(3)旅游业

(4)房地产业

(5)市政公用事业

(6)社区服务业

(7)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医疗卫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劳动保险、社会救助、养老、托幼等)

3.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保证的公共服务业

(1)环境管理业

(2)水利管理业

(3)绿化事业

4.为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持的农村服

务业

(1)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农村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3)农村技术支撑体系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科学确定全省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布局

五、“十一五”期间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项目

六、促进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提高服务型中小企业的对外开放水平

2.促进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

3.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4.优化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5.加强对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五篇: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缩小贫富差距。对于旗县来说,中小企业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换言之,民营经济是吸纳劳动力就业、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是增加税收,繁荣市场,扩大内外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城市化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建设的加速器;是孕育和造就市场经济人才的摇篮;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带动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先锋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生力军。多年来,旗委、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旗的中小企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与毗邻的东胜、准旗等兄弟地区相比,我旗民营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步子还是比较缓慢的。我办针对这种“起步早、进步慢”的现象,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报告如下: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014年,我旗共有712户中小企业,截止2014年末已发展至1129个,其中,工业296个,占总数的26.2%;涉农企业107个,占总数的9.5%;交通运输及仓储业60个,占 1

5.3%;服务业131个,占11.6%;批发零售业348个,占30.8%;住宿餐饮业32个,占2.8%;建筑业54个,占4.8%;房地产业83个,占7.4%;物业管理、中介及其他房地产业18个,占1.6%。2014年,达旗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3451人,其中,工业企业17559人,占总数的40.4%。随着农业税收的取消,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主要依靠中小企业的发展。2014年,全旗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671.8亿元,占总量的80%多。其中,一产实现产值53.6亿元,占总量的8%;二产实现总产值356.8亿元,占总量的53.1%;其中工业实现产值309.1亿元,占总量的46%,建筑业实现产值47.7亿元,占总量的

7.1%;第三产业实现总产值261.4亿元,占总量的38.9%。中小企业年人均产值达到154.6万元,其中,工业中小企业人均产值达到176万元。

我旗的民营经济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项事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从我旗各方面的优势来衡量,目前,我旗大多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经营状况均因资金紧缺而令人担忧,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企业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产权关系模糊,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无法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影响银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估;二是缺乏信用记录,或企业资信评级低,使银行难以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

评估;三是小企业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小企业大多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导致申请贷款的抵押物不足,而且抵押的程序繁杂、评估费用高,中小企业通过自身资产抵押获得银行贷款相当困难。

市场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高。中小企业受规模、经营水平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弱,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高,银行信贷管理严格,出于审慎考虑,“为不错贷,宁可不贷”;二是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由于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同时,中小企业要求的贷款额度小、期限短,但银行审贷和放贷程序与大企业、大项目贷款是一样的,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和监督费用高于大企业、大项目贷款;三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力量不足,金融服务水平和信贷支持力度还不足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还在发展初期,资本金规模及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制约了对旗内中小企业开展金融服务。另外,我旗的金融机构数量有限,直接融资门槛高、难度大、周期长,造成了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难度极大,资金基本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和民间融资获得;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等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政策方面:一直以来,各级政府、金融工作部门都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由于职能所限,尚未形成监管合力。地方金融工作部门受职能所限,缺乏充分整合各类金融机构力量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金融政策难以在中小企业融资上发挥更大作用,金融监管部门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等关键监管指标没有实施差异化监管,在目前信贷规模收紧、存款准备金率持续提高的情况下,面对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这类金融机构却出现无款可贷的困局。

总之当前受宏观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和融资难叠加影响,我旗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和生存压力明显加大。甚至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急需短期周转资金时,借道民间借贷,以高成本融资,给企业套上沉重的债务枷锁。

金融办为缓解我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正在进行一些有益尝试。一是创立达拉特金融网,开通手机信息平台。一方面以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介,及时向中小企业发布相关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产品信息,提高中小企微业信息获得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网站中企业名录和本土品牌栏目,将企业的相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各金融机构,有效地帮助它们做好贷前评审,减少贷后风险。二是成功举办了2014年银企座谈会。旗委副书记、旗长吉格定,副旗长刘永福、陈龙、开发区副主任陈愿出席

了会议,旗外10家金融机构、旗内11家金融机构、80家中小企业和金融办、财政局、经信局、国资局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为了让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达旗重点项目,实现银企点对点对接,旗金融办编印了《2014年达拉特旗重点项目推荐表》,汇集农林牧水、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工业、交通、经贸流通、社会事业和城建房地产等8大项,87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1313.79亿元,拟申请贷款666亿元。此次座谈会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银企互动,另一方面为下半年企业融资奠定了基础。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成立金融服务中心加强企业培训。对企业进行经营概论、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和决策等理论内容,和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办公自动化等专业内容,进行全面培训。特别是针对中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混乱,财务手续不规范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协调银行信贷部门和专业会计事务所等,对其进行指导规范,帮助它们练好内功。另外服务中心、还可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人才招聘、技术引进、市场营销、权益维护、投资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二是成立政策性投资公司。投资公司通过对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可将一部分财政流动性资金配臵到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的重点产业,有利于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促进

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三是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这样一方面能充分发挥政府金融办的政策优势,广泛联系旗内外各家金融机构,在客观严谨的调研基础上,为可信的中小企业进行担保。这样既节省了银行的费用,防范了风险,又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帮助中小企业突破了融资困境,谋求发展。从而真正架起银、企沟通的桥梁,更好地推进达旗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另一方面能在加强我旗政府自身职能建设中,拓宽视野,大胆创新,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在稳步赢利中不断提升社会价值,更好地搞活经济,造福人民。

四是扩大金融招商。积极为符合成立分支机构条件的外地金融机构如金融租赁公司、债券公司等在我旗安家落户,争取政策,创造条件。同时主动与外地一些有影响力的投资担保公司取得联系,借外力为我旗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更多范文:

关于加快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思考

某某县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汇报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县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