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新课程理念下的“做”数学_新课程数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做”数学_新课程数学理念

发布时间:2019-06-12 04:18:39 影响了:

  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宇教授曾经说过:“从教学生学会数学转向让学生做数学”。这里的“教”指的是简单的传授和以讲为主的灌输,而“做”是指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亲身实践,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享有足够的亲身的时间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做”数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的师生双边活动,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数学活动的参与率。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时,我们安排了这样的一次小组交流学习活动:每生先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再说出你对下面几道题的想法、算法,然后进行计算。①745-445-23②745-366-34③745-(175+25)④745-(445-47)(要求每个小组让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一点的学生先交流,当然这由组长指定)。学生在交流中不仅说出了题目的解法,而且还说出了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不仅使全体学生都参与了,而且使这部分平时课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大、思维不活跃的学生也集中精力地倾听着别人发表不同的意见,再在“做”一遍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巩固,在班级交流中得到深化、掌握。这种先想、后说(交流)再计算(巩固)的“做”数学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获取了对数学最深的感受,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知识的探究者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学习过程与形式的关键。因此,立足课堂,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做”数学的内容至关重要。
  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传统教学总是先传授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然后教师讲解分数除法的例题,最后给几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探究性学习则改变了传统的教法,而是让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学习这一知识。我先组织学生复习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法则,然后出示新问题:如何计算■÷■呢,请你试试看,你认为怎么做就怎么做。几分钟以后交流结果,讨论计算办法。第一种解法是: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即■÷■=■×■=■。显然,这是已预习的学生答案,是教材上的方法。当我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又问: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计算吗?这时,第二种解法出来了: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甲、乙两个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可把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计算,即(■×24)÷(■×24)=22÷15=■。我也充分肯定了这一解法,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学生说还有第三种解法: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被除数的倒数得到(■×■)÷(■×■),根据1除以任何数等于它的倒数,得到1÷■ =■。当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又有学生抢着介绍第四种解法了:还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除数的倒数即(■×■)÷(■×■)=■÷1=■,这样除数就是1,可以直接写出答案,比前面的方法更简便。这时教室里寂静无声,随着我的一声“你真聪明”,热烈的掌声响起来了。我们应该承认,数学的确不是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实践者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活动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把“已完成的教学”当成“未完成的教学”来教,给学生提供自己去做、亲身实践、重新创造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题: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接着让学生各自拼图,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如下图所示:
  ■
  最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拼一拼、算一算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交流结果:学生发现的规律真不少。虽然学生表达的语言并不是那么完整、精练,但在实践中都被他们发现并掌握了。最精彩的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学生居然都归纳出来了:①长方形无论怎么摆,它的面积总是不变;②摆的长方形不一样,它的周长也不一样;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周长也就越短;④反之,长与宽的差距越大,周长也就越长。这种教学,教师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和猜想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伴随着学生在课堂中的一次次的自行发现、概括、探究的高潮迭起。学生体验亲身实践的成功与快乐,品尝在“做”中学数学、在“做”中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真正成为探究知识的实践者。
  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数学教师也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只要我们教师善于设计教学问题,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个性的、充满童趣的世界,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复习小数除法计算,然后做两组练习,一组是原来学过的能够除尽的,一组是“1÷3、58.6÷11、22÷9”当学生提出除不尽、商又很特别时,我顺势追问:商有什么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有什么特点?除了发现商有特点,你有没有其他发现?在这两个问题引导下,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大胆猜想,判断结论,揭示了“循环小数”意义的概念内涵,兴奋得似乎个个发现了“新大陆”,一种“成功者,创造者”的感觉、表情溢于言表。进而以循环小数的“循环规律”,提出了许多自然界的循环现象,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开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做”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