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习题变式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习题变式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发布时间:2019-06-14 03:49:56 影响了: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习题的变式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常用形式。本文通过对当前变式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对如何设计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进行探讨,让习题的变式教学越变越有味道,越变越精彩。
  【关键词】习题变式教学 变式问题的有效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倍受关注.。习题的变式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形式,他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和评价作用。笔者通过近阶段的听课发现:越来越多的化学教师正尝试着利用变式这一“法宝”进行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化学课堂变得生动而精彩,其效果也十分明显,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现了“变式”教学中的一些不和谐,由此萌发了对化学习题变式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与分析。
  2.当前变式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要想让习题的变式问题为课堂教学创“收”,使变式的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变式问题的设计还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2.1 教师在教学中片面追求习题变式这一形式,对变式后问题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清,对变式的时机、过程无法有效掌控。
  2.2 教师对变式问题没有预先准备,只是根据变式的一些方法、原则,如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通过简单的对比,再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作问题的变式,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非正式甚至是不严谨的学习体验。
  2.3 习题变式问题的设计无法真正达到班级大部分同学民主参与的意向。
  2.4 变式问题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不到示范作用。
  3.如何设计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
  3.1 一个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任务。
  (1)变式后的问题须有明确的目标取向。变式的期望、对变式所达到的目标应该清晰,而不能是含混不清,它表达了教师改造习题的意愿。
  例1.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5℃。时pH=13的1.0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B.标准情况下2.24L 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2NA
  C. 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D.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在评讲时A选项可做以下变式:
  变式1: 25℃1.0L0.1mol/L的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CD#4〗,溶液的pH为〖CD#4〗。
  变式2: 25℃将500ml PH=13的Ba(OH)2溶液与1LPH=12的Ba(OH)2溶液混合,溶液中OH-数目为〖CD#4〗。
  变式3: 25℃1.0LPH=1的H2SO4溶液与1.0L0.01mol/L的Ba(OH)2溶液混合, 溶液的pH为〖CD#4〗。
  变式1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求溶液中H+或OH-浓度或数目时,在已知条件为pH时与物质组成无关,而已知条件为物质的量浓度时与物质的组成有关;变式2是为了让学生领会计算混合溶液pH时,当溶液呈碱性时要抓住溶液OH-浓度,而酸性溶液中则要抓住H+的浓度计算;变式3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如果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首先要将它们反应完后再分析,从而再回到变式2,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以上3个变式问题的设计意图明显,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2)变式问题的设计安排要适时、合理。变式问题是对教材理解的合理补充、拓展,有效的习题变式问题能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散思维。因此,习题的变式问题编排要合理、适时,否则变式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例2.将80.0gCuSO4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溶液,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1: 将含SO42-为3.01×1023个的CuSO4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溶液,求所得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变式2: 将80.0g CuSO4.5H2O 溶解在水中配成500mL的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3: 将80.0g CuSO4 溶解在500mL水中,溶液密度为dg/cm3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变式1通过SO42-微粒数求 SO42-物质的量,而这个内容是讲物质的量概念时的一个重点,因此变式1所达到的仅仅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变式2将无水盐改成带结晶水的盐,要求用晶体的摩尔质量代入计算;变式3是讲溶液体积改为溶剂体积。变式2、3的目的是在应用c=n/v 这一公式时,必须要想办法寻找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既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公式的内涵,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由此可知变式2、3是必要而且有效的,而变式1却是不适宜的。
  (3)变式问题的设计必须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进行必要的掌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是指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程度。对目标游离程度越大与原问题目标的相关性就越小,反之亦然。对目标的游离程度越小,学生做变式训练时很容易依样画葫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帮助不大;对目标的游离程度太大,会使原问题的结构特征受到破坏,进而产生全新的问题,难以实现对目标的调控。因此,在设计习题的变式问题时应调控好对目标的游离程度。
  例3.前面例1中B选项可作如下变式。
  变式1: 标况下44.8LCl2 与过量稀 NaOH 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多少?
  变式2: 标况下22.4 LCl2 与过量Fe 反应,转移电子数为多少?
  对于上述以上两个变式,我们发现变式1对目标游离程度较低,学生很容易获得结论,从而使变式的价值降低;变式2通过对物质的交换使基本事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变式也因此产生了探索的价值,变式2对目标游离程度的调控比较成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