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心得【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19-06-29 04:07:06 影响了:

  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需要越来越高,具有创新能力是现代新型人才的标志。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绝非朝夕之功,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小学数学教育,必须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数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突出情感,营造创新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数学产生兴趣。师生的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展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从让学生死记硬背转变为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就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地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他演。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指着钟面上的两个时刻说:“现在有两个同学,他们的作息时间安排不同,你认为哪个同学安排的合理呢?”有的学生给这两个同学分别起了名字,说:“小红安排的好,小明安排的不好。因为小红睡觉了,小明还在看电视。第二天小红上学时,小明还不起床,他会迟到的。”当学生再一次观察时有的同学说:“因为图中有两个钟,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九时,还有图中的窗外画个月亮,我就知道是晚上九时了。晚上九时小红就去睡觉,小明还在看电视;第二天钟面时刻是七时,图中画着第二天早上小红七时就上学。小明却还在睡懒觉。”教师说:“那你要向图中的哪个同学学习?学习什么?”学生纷纷说:“我要向小红学习,学习她早睡早起,按时上学。”“我不仅要向小红学习,我还要劝小明改掉坏毛病,养成早睡早起,按时上学的好习惯。”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钟表的认识,而且渗透了思想教育。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现了数学新课程的新理念,也是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体验、去感悟、体会发现的快乐,让他们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是可摸、可及、可感的。
  2.倡导协作,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上还是很淡薄的。未来的社会需要竞争,但更需要合作,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看法和见解,能否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并概括和汲取他人的意见,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既能体现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上。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同学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在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中,学生小组间合作,用所学的图形拼成一幅美丽的画。小组内协商、合作,有的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农家小院,有的拼成了奇妙的海底世界。这不仅节省了有效的课堂时间,还在合作中思维交流、取长补短,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动手操作,发展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教学要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充分体验在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具有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依据教材,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观参加学习。动手操作,是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尽量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例如,在教学13-8=?时,教材中安排了示意图,我先按照书上的示意图,用学具分,再用学具摆出不同方法,然后让同桌互相讲一讲是怎么想的。课堂上学生全身心地摆、算、说,出现了摆法不同、说法不同、思考不同的结果。这样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操作、探索、发现答案的兴趣,品尝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锻炼和提高。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恰当地操作学具、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4.设计练习,形成创新途径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目的性。如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等。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使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练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开放性习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解题过程多样化,结果不唯一,学生就必须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着思维多问题做全面的分析、正确的判断。从多方面寻找可能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看图编题列式”一课中,我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给出一幅图,左边五只蝴蝶,右边三只蝴蝶。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学生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一题多问,再解答。这类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多角度的思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性习题的解题过程是灵活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思考、自由探究,潜能得到发挥;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外,最有价值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教学理念去处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得以培养,创新意识就会进一步增强。
  收稿日期:2012-05-2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