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四川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供给机制需要完善]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机制中包括
 

[四川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供给机制需要完善]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机制中包括

发布时间:2019-07-02 03:55:22 影响了: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7-0349-01  摘要:调查显示,四川省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治安、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全面的覆盖,但是也有许多地方存在公共产品“面不全,量不足”的问题,四川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也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四川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建议
  加强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对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因而研究四川省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供给机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四川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加以完善意义重大。
  一、四川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调查
  农村公共产品涉及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环境、水利、社会救济等各方面,四川省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情况如下:
  1.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以绵阳市为例,绵阳市目前实现了每村都设有一个卫生室,基本医疗参保率达到了99.32%,乡镇医疗报销额度最多达到了90%,基本药物(乡村)总共可报销95%;从农户问卷调查来看,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水平总体评价不高,仅37.93%的满意率,44.83的居民认为该服务水平一般,13.79%的居民对该服务不满。因此,存在医术水平有限、医药费贵、医疗设备匮乏及医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2.义务教育及文化发展现状。四川省农村居民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满意度达到58.62%;对农村义务教育不满的居民占10.35%。在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中,66.67%的人认为学校距离远,孩子上学不方便;33.33%的人认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教室简陋、教学设备匮乏、教学水平有限等问题。农村文娱活动少,仅17.24%的行政村经常组织文娱活动, 37.93%的行政村从不组织。而在所有行政村中,近80%的行政村没有文娱场所。
  3.社会救济方式及农业技术信息获得渠道。政府补贴救济是社会救济的主要方式,占对孤、寡、弱、残救济的86.21%,其他救济方式为村集体救济、村名捐赠等-当前农村居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为广播电视、政府推广、农技站咨询和报纸杂志,它们的认可度分别为65.52%,37.93%,34.48%,17.24%。
  4.农村治安、道路和环境治理情况。在参与调查的村民中,51.72%的居民对村内治安基本满意,非常满意的仅有13.79%,而有27.59%的居民对村内治安情况表示担忧;,65.52%的人认为村内道路无法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出行的需要,认为能够满足居民需要的仅10.35%;62.07%的调查对象表示村里有组织专人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处理,自行处理或由别村处理的占17.24%,由村里集中堆放、任其风化的有6.9%。
  二、四川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
  1.从总体上看,存在“面不全,量不足”的情况。
  “面不全”一方面表现为提供的公共服务领域、公共产品种类不全面,一方面表现为不同区域公共产品的覆盖率不一样,一村有一村无。“量不足”则表现为覆盖到的公共产品种类,由于总量或质量的不足,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四川省农村公共产品许多服务领域还很薄弱,如仅20.69%的行政村设有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认为村内道路满足出行及生产生活需要的仅占10.35%;仍有10.35%的居民对农村义务教育不满意;13.79%的居民对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不满意。
  2.从供给机制出发,沟通、决策、筹资、监督等机制还存在不足。
  (1)沟通机制上,居民积极性不高,需求表达不够。召开村务讨论大会时,只有48.26%的村民积极参加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人则只是被动听从,或者干脆不参加会议。居民对于村务管理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不以主人翁的姿态表达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不利于供给决策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2) 决策机制上,居民信任性不高,可能导致决策执行不力。调查显示,34.48%的人认为所有决策都是由干部自行决定的,即认为供给决策并没有从村民需求出发,对所做的决策产生不信任心理,进而怀疑决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消极执行决策。
  (3)筹资机制上,已打破传统政府出资,但社会捐赠仍需增加。
  村民对于社会捐赠认知度达到了17.24%。虽然政府出资仍是公共产品筹资的主要方式,但社会团体和组织的力量正在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成功人士涉足公益事业,支持农村公共服务,加大了回馈社会的力度。但是,社会出资比例依旧很小。
  (4)监督机制上,居民自主性不高,监督执行不够。
  对于村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经过“宣传动员-收集民意-梳理讨论-表决公开-实施监督-评议整改”的程序, 58.62%的居民持肯定意见,6.9%的居民持否定意见,高达34.48%的人表示不知道。说明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上,半数以上的村民没有发挥其主动性,对于村务的决策和执行,没有树立起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主人翁监督意识。
  三、完善四川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供给机制的对策建议
  1.从全省总体出发,加大供给力度,实现供给的全面化和均衡化。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施的税费改革,在地方政府收入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取消了“乡统筹和村提留”这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主要来源,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处于更为紧迫的境地。[1]四川省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且由于地区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多,这一问题更为明显。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使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项目覆盖农村,减小农村区域间供给差距,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全面和均衡。
  2.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沟通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畅通与农民沟通的信息流通途径,提高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需求表达的话语权。不仅能提高该公共产品的利用效率,在建设过程中,也能得到农民的更多支持。
  3.构建需求主导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决策程序往往会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需错位,加大公共资源筹集的压力,同时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2]因此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要广泛收集民意,充分考虑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情况,将“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转化为“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提高供给决策的科学性。
  4.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机制。一是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政府间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转变为制度内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足够的资金来源。[3]二是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入机制和“以农为本”的筹资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分别采用委托代理、公开招标等方式为农村公共产品筹集资金。三是鼓励非盈利组织(NGO)通过从事政府和市场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有效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
  5.构建透明公开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监督机制。一方面加强财政部门的监管力度,对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使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政府监督和群众监督加以保障,使公共资源的使用更加安全、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卫龙宝、凌玲等,村庄特征对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研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1年第5期:p48-111.
  [2]吴开松、周薇,论需求导向型的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31卷5期:p125-130.
  [3]贺文慧,李光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研究——基于安徽省L县、N县的实证[J].农村经济,2011年第2期:p11-15.
  作者简介:
  程嫱英,(1988.2-),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