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调查报告:灾区安置考验行政效率 汶川灾后重建如何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调查报告:灾区安置考验行政效率 汶川灾后重建如何

发布时间:2019-07-02 09:17:46 影响了:
【摘要】: 抗震救灾中的“救人”暂告段落后,“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成为当前救灾的重中之重。对于这一当代人类最大规模的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中央高度重视,并及时作出详细的部署和安排,而如何真正把安置工作做得妥善贴心,仍需举全国

  抗震救灾中的“救人”暂告段落后,“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成为当前救灾的重中之重。对于这一当代人类最大规模的受灾群众安置工作,中央高度重视,并及时作出详细的部署和安排,而如何真正把安置工作做得妥善贴心,仍需举全国之力。

  抗震救灾本身有其阶段性工作重点,而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则处于整个救灾进程中的相持阶段。这是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其既关系到前段“救人”成果能否保住,更关系到下一步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能否顺利展开;而从“以人为本”这一根本要求来看,则关系到劫后余生的百姓能否有尊严、有信心地走向新生活。也因之“兹事体大”,不可轻忽。

  安置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安置工作具体琐屑,需要细致入微面面俱到。而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效有序地展开安置工作,而非顾此失彼、忙中出乱,无疑是对救灾指挥协调性及政府行政效率的重大检验。

  事实上,安置好受灾群众,无非是让他们“安身、安心和安定”。

  所谓“安身”,就是要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有安全的住处。这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要求,而在数百里断壁残垣、数百万人失去家园的背景下,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所幸的是,中央的领导坚强有力。5月18日在住宅和城乡建设部的组织协调下,20个省区先期参与援建100万套过渡性住房,且“工期只能早不能晚,数量只能多不能少”,目前,一些建筑队已开始进驻施工;对于紧缺的帐篷,中央不仅下达了生产指标和到位期限,向国际社会公布了这方面的需求信息,而且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生产一线,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的生产热情;对于灾区群众维持日常生计的生活必需品,中央也详细分解了供给指标和到位期限,以保证百姓安身立命;而保证各类物资的公开公平发放,则是各安置点的重要任务,此事攸关百姓心理,不可小视。

  灾区“安身”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灾后防疫和预防次生灾害。目前已超过8万的遇难和失踪人数、脆弱的地形地貌,都使这两项工作成为当前灾区“十万火急、绝不可麻痹”的大事。为此中央已从各地抽调了大批专门人才从事防疫和地质次生灾害方面的调研工作,而灾区戴口罩、灾区群众转移疏散的顺利展开,表明这方面工作行之有效,安置点的相关工作也需要常态化、制度化。

  所谓“安心”,就是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抚慰和思想疏导。救心与救身并重,是这次抗震救灾给世人的一个突出印象,折射出中国在救灾理念和实践上的巨大进步。这次大地震,数万人罹难,数十万人受伤,相当部分群众失去了亲人、家园和多年累积的物质财富,这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对这些受灾群众提供及时的心理疗救和思想疏导,使他们早日摆脱灾难恐惧和心理阴影,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尤其是心理专家对受灾群众进行及时的灾后心理干预,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

  所谓“安定”,就是要维护好安置点的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从一定意义上说,灾区群众的安置,就是社会秩序的重建。一些受灾群众从祖祖辈辈所熟悉的故土搬出,迁移到了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一些受灾群众从偏处大山深壑的农村转移到了城镇,一些受灾相对较轻的城市接纳了为数众多的受灾群众,邻里关系、社区面貌可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熟人社会可能一下子变成了陌生人社会。同时,在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中,维护市场秩序尤其是物价稳定是一项紧迫的工作。这些维稳工作,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出现了不少未知的变数。而更多的,则是在新的环境下崭新的社会管理和治理课题。除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手段外,还是否需要创新?需要进行哪些创新?这些,都既需要及早想到,也需要及早做到。

  需要提醒的是,安置工作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交叉进行的,如“三夏”农时的抢收抢种,教育、工商、金融等重要行业的及时恢复生产等,如何统筹兼顾,科学衔接,整体推进,是对受灾地区各级党政部门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尤其需要提醒的是,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高度信息化的时空环境下,在全国人民乃至全球目光的注视下进行的。因此,各项工作和相关信息都要公开透明。从事救援款项和物资管理及发放的部门及其工作者的工作要公开、公正、公平,要经得起公众和历史的监督。而承担各项具体工作的组织领导者,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又要具备与其所承担的任务相匹配的现代管理和治理的知识水平,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果如此,汶川的救灾安置工作,必将因高效有序而成为整个救灾工作顺利完成的强力支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