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想象写作”和现实世界的独行者 使徒行者1粤语
 

“想象写作”和现实世界的独行者 使徒行者1粤语

发布时间:2019-07-05 04:03:40 影响了:

  摘要:对于中国文坛来说,王小波一直是一个异类,独来独往,无门无派。他的独特不仅是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更是作为一个精神世界的自由主义者立于当代文坛中。本文将在作者生平、创作缘由以及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王小波小说创作艺术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王小波短暂的45年岁月就像一部传奇,不一般的人生体验使得王小波有了最初的文学冲动。文学对于他而言,完全属于个人爱好,是发自内心的,觉得“应该做这件事”。因此,他就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来构思作品,天马行空,这给他的作品带来一股独特的自由、想象之风。
  一,“想象写作”——淋漓尽致的思维之美。
  《黄金时代》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并称时代三部曲,以一种桀骜不驯的自由主义精神消解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模式,确定的情节、结构、语言以及道德、规范、价值也消失了。
  《黄金时代》虽说几乎是想象的,但它以**为时代大背景,仍有现实生活的影子。而接着《黄金时代》的《白银时代》集的三篇和《黑铁时代》集的《2010》(《大学四年级》等三篇未竟稿也可归在此类),都不再以真实存在过的时代为背景。然而,同样是想象,我们却发现《黄金时代》的想象是一种被称为“卡夫卡式想象”。米兰?昆德拉在评判卡夫卡时说,“他创造了极为无诗意世界的极为诗意的形象。所谓‘极为无诗意的世界’,我是指对于个人的自由、个人的特性毫无位置的世界,人在其中只是外一人类力量——官僚主义、技术、历史——的一个工具。所谓‘极为诗意的形象’,我是指:卡夫卡并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本质和他的非诗意特点,但却以他的巨大的诗人的奇想,改变和重新塑造了这个世界”。[1]这种想象是来源于真实生活和生存的想象,它往往以悖论的形式呈现出生命所“独有的表情,如《黄金时代》对那个无性爱时代放浪形骸的性爱的想象,这一方面写出了现实对人性欲望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写出了人类对自由的向往,欲望的压抑与狂欢奇妙地呈现在同一个文本中,这无疑是卡夫卡的悖论式的写作方式。
  而王小波在他的后期小说(《白银时代》、《黑铁时代))对未来社会的批判,所采用的想象方式是“理性式想象”,这样一种想象方式是在一种简单的认知方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单向度的表达方式,他侧重于批判社会,而不是揭示存在。譬如在《白银时代》中,他写科学体制对人的虐待,作品中完全是压抑的感觉,整部作品成为对极端的科学体制沉默的控诉,可以说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塑造的就是一个摧残人性的“无诗意世界”和一批没有生命力的“无诗意的形象”,人成为了一种表现作者主体的符号。
  二,黑色幽默——残酷时代的智者。
  读王小波的小说,最强烈的感受是他的愤世嫉俗和悲天悯人均以幽默的加以处理,叫人心领神会,在欢笑中掺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涩。王小波说,他的小说“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逻辑是: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2]在面对荒诞不经的现实世界事,人们所感到的不光是身在其中的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是,人物乃至整个社会被一种滑稽可笑的力量操控着,置身于这种力量之下的人却自诩为智者,于是身在其中的真正的看透领悟者常常就用同样滑稽的方式予以反抗,而大多数早已是麻木的接受者。面对这样的文本,读者几乎没有阅读经验来思考,留下来的是作者奇特的构思、黑色幽默带来的灵魂震撼。
  王小波黑色幽默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作品中大段大段的性爱描写,不仅“直露”,而且如此美好,这在当代中国的严肃文学中也算创造了奇迹。他消解了原有的羞耻和严肃,代之以黑色的幽默方式让读者自己加以判断。
  三,“个人化”写作——谄媚时代的孤独狂欢。
  “个人化”写作指代的不光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价值理念。有价值的“个人化”写作是“个体主体性对整体生存的包容”(诗评家陈超语),是以一种个人的眼光来处理公共经验的叙事,从个人的角度直接切入到“人类精神共时体”的写作。王小波几乎从开始写作就有这种意识,至八十年代已做到了这一点。
  在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精英知识分子话语、市民话语、欲望化写作等交织的九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王小波却能做到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坚守个人化写作以此来对抗体现国家意志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这种直接受国家政权控制的文学话语,是“无我”的宏大叙事,而王小波恰恰同主流话语构成了极大的偏差,主流话语处理的是“个人对时代的感恩和歌颂”,而王小波处理的是“主观的自我世界和客观的外部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也是王小波的作品早期难以出版的原因。除此之外,由启蒙意识的知识分子所营构精英知识分子话语,经济的兴起直接导致了市民话语,对个人欲望关注和书写的“欲望化写作”、“晚生代写作”、“私人化写作”等等也是九十年代不可忽略的时代语境。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时代语境,王小波却能在其中另辟蹊径,坚守个人化写作,这也是一位学者难得的品格。
  虽然,王小波如今在主流文学史中仍没有得到多大的关注,但是,笔者相信作为一个狂欢时代的智者,孤独是他注定要承受的,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介入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王小波的价值正在被人们发现。
  参考文献:
  [1] 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205,207.
  [2]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P316, 272, 258.
  作者简介:
  陈姝颖,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专业学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