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建构丰盈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丰盈
 

建构丰盈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丰盈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6:55 影响了: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系统必不可少的要素。《语文课程标准》和大多数语文教育教学专家都认为,语文的性质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应“人文性”,就有了语文情感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情感熏陶不仅会影响学生当时的情感和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且还会影响学生今后某些态度、观念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是教学大舞台的优秀导演者,情感教育的总设计师。“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情感,丰盈精神的世界呢?
  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要通过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提炼,使蕴涵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体现,形成知与情互相渗透的教学内容,并施于教学。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利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整合教育的资源,拓展文学文化视野,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使教学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有些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学生易于接受,而有些内容,无论是地域还是时间,都与学生的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往往很难进入到情境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感染学生情绪,感动学生的心灵,拉近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单纯停留在词、句、篇的讲解上,师生游离于文章情感之外,则把本来生动感人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腊。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冷漠机械。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失去了文章的灵魂。长此以往,会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也讲得血肉丰满,达到情之所至,自然流畅的境界,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例如当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文,备课时,笔者深研教材,搜集了作者创作的背景,捕捉到作者的情感:满腔激情、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改天换地的革命情怀。课堂中,把握了这一情感主线,课堂讨论、学生回答、朗诵等环节,始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感动拨动着他们的心弦,使他们领会一代领袖大无畏的斗争精神,领会“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再比如在讲《定风波》时,我对苏轼那种风雨之后的人生旷达钦佩不已,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笔者随之提问:你赞同李泽厚先生的说法吗?请结合苏轼的生平和本首词进行讨论。学生的讨论热烈极了,在讨论中学生领会了这首词所蕴涵的矛盾复杂和丰盈情感。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太多文质兼美的作品,融情阅读与泛泛而读所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效果。没有了情感地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无非是一个安静简朴的农家小园、房前屋后、种瓜种豆,至多是一派恬淡自适的逍遥;渗入情感,调动情感来阅读,才发现落魄中自有旷达,贫穷中又另有富有,自适中不乏辛酸,污浊暗世中有一个真正而难觅的隐者之乐土。情感的力量使人变得异常敏锐、丰富,情感渗透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语文教材是作者感情的灌注,教师应发掘其情感,以之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使教学过程成为创造激情和享受情感的统一过程,使师生间因为情感而形成一种默契,没有强迫、没有取媚,使情感教育成为语文课堂的点睛之笔。
  二、要拓展课外阅读中的情感领域
  杨振宁博士在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时,认为自己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益于随机性阅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通过文学名著、报纸、杂志等着眼世界、发现生活,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关注身边的一些人和事,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只读圣贤书”,要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心灵,让文化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人生。许多学生把印在书本上的十多篇文章以及相应的知识点当作语文的全部内容,这是语文教学的失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积累使之博大精深,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积聚了中华文化的多少精髓;从层出不穷的“动漫书”、“武侠”小说到《南方周末》、《读者》、《青年文摘》等大众化读物,无不刊载着众多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包容语文的浓郁气息,无不是语文教学课外首选材料。让教材主宰一切语文教学活动,是一叶障目的行为。语文的外延永远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课堂语文文化空间,在扎实、认真地完成课堂语文教学的同时,要腾出空间,让课外阅读走进语文课堂,和同学们一起从网络阅读中寻找纯真,从武侠小说中寻找勇敢,从时文杂说中寻找真诚,从名著佳作中寻找感动。教师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去教学,那他的教学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他的教学就会大有成效。利用课内材料中所学知识与课外材料的“诱点”,力争向课外延伸和发展,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至高境界。
  (施永彬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2266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