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如何有效实施教师激励策略_高职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策略
 

如何有效实施教师激励策略_高职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9-07-17 04:11:16 影响了:

  [摘要]工学结合不同于日常概念,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文章基于工学结合相关利益主体构成的动力因素,围绕工学结合的冲突焦点,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有效性进行思考,提出利益交集策略、政策导引策略、成才规律策略和评价多元策略等实施策略。
  [关键词]工学结合 动力因素 有效实施 策略
  [作者简介]李志雄(1970- ),男,湖南嘉禾人,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执行所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育社会学。(广东 肇庆 52602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规划课题“高职工学结合的社会动因及其有效实施的策略探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GZ0905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033-02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及动力因素分析
  (一)工学结合的定义
  工学结合是一个人人皆知、不言而喻的概念。参阅相关学者所言,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在探索产教结合过程中需要充实更多实质性内涵的概念。换言之,工学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本研究为便于论述,对工学结合仅作描述性的定义。工学结合中的“工”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作为员工,顶岗实习,并获得相应报酬;工学结合中的“学”,包含了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课程的学习。工学结合中的“结合”,既指学生学习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指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结合;既指教学方式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又指学制上在校学习时间与在企工作时间的结合。可见,工学结合的目的在于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其本质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其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实施机制依托于双方的共享与合作,也有赖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导引。
  (二)工学结合的特征
  工学结合模式的特征彰显着工学结合独有的优势,有着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性特点。尤其相对于单一的封闭式学校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有如下主要特征:
  1.培养主体多元化。即对学生的培养教育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也就是教学实施的主体由单一的学校转为学校、企业,乃至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
  2.教学形式多样化。即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向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更多表现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行动教学,注重实践体验和动手操作。
  3.身份的双重性。即学生由学员向职员的身份过渡。以企业职工的职责来要求自己,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养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
  4.考核方式的实践性。即对学生的考核从“一卷定分数”转向动手操作,更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同时由企业参与考核,既有利于职业性培养,又有利于学生就业,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工学结合的主要动力因素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人力资本的培养主体,是各种利益相关者连接的纽带,如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这些利益相关者既有协调又有冲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工学结合模式被逐渐确立和完善。因此,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成了推进工学结合模式的主要动力因素。
  1.政府在推进转型升级与维护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冲突中推动工学结合。政府对社会具有协调、管理的职能,一方面要顺应时代潮流,加快经济社会的转型,促使社会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维护社会就业与稳定,充分实现就业。在这一冲突情境中,需要政府在政策与机制上对工学结合加以引导、协调,保障合格人才的培养。
  2.高职院校在社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中选择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紧贴经济社会的脉搏,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输送合格人才。而现实中,这一愿景常与传统“黑板上开火车”的陈旧模式相冲突。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高职学生迫切希望在工学结合中通过顶岗实习增强就业竞争力。
  3.行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冲突中要求工学结合。一方面,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面临着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用人主体,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以增进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竞争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下,这种竞争与需求的冲突促使行业企业要求工学结合模式,以尽快培养和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策略
  在社会冲突论看来,密切的社会关系包含冲突的原因,即关系越密切,冲突越剧烈。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人力资本,将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一紧密关系中,既有协调一致,又有矛盾冲突。其中,冲突的焦点在于,企业的利润追求与教育的公益取向交织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加上政府统筹协调的相对弱化甚至缺位,使得高职院校仍处于高等教育与合作教育的边缘,工学结合始终在浅层次徘徊,难以深入。为此,基于工学结合主要动力因素和冲突的焦点,为推动工学结合的不断深入开展,提出如下初步实施策略:
  (一)利益交集策略
  在校企合作中,双方代表着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企业追求的是短期利益最大化,工学结合带来的效益总是间接的、远期的。高职院校追求的是“百年树人”的长远功效,具有较强公益性。两种价值追求均无可厚非,都分别地决定了各自的行为方式,只有找准二者共同的利益点,才能形成真正的工学结合。
  1.引领筹建职业教育基地。职业教育具有很强地域性。在政府引领下整合土地,优化资源,政策扶持,筹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基地。以基地促进专业品牌建设,以专业品牌推动校企合作,进而深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2.推进科技转化与员工培训。企业可借助学校的资源进行共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甚至可以将企业办在学校内,建设“校中厂、厂中校”,使学生成为学员乃至正式职员,促进学校与企业融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