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王莽改制的教训【王莽改制的启示】
 

王莽改制的教训【王莽改制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7-18 09:33:48 影响了:

郑彪

王莽这个历史人物,名声很差,这与中国历史文化特别强调正统有关,也与白居易的一首诗有关。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白居易:《放言》)

白居易是大家手笔,有学问,敢于放言臧否历史人物。在这首诗中,他秉持孔子著《春秋》的微言大义,也是孔子开创的以下两千多年中国文化传统,抑伪扬真,抑恶扬善,抑王扬周。中国这个优秀传统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近丧失,因为苏联解体,世界变局,于是思想界文化界意识形态领域流行价值重估,实为价值颠倒,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抑善扬恶,抑真扬伪,浊流滚滚,莫此为甚。此为米国引领的全球化地缘政治灾难,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

白诗前四句说一种相人法,“辨材须待七年期”,主要说“辨才”需要时间,不可轻言平庸。所谓“七年期”,也是一个概数,不可拘泥,或十年,或更长。这一点古今同理。对政治家,特别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可能对历史转折发生作用,力挽危局,特别是要以弱胜强,只能以柔克刚,尤其需要以时间换空间,运筹帷幄,推动时局,折冲樽俎,等待时机。因为政治这东西关乎天下安危,利害太大,丝毫疏忽不得,所以周公一身正气,尚且要“恐惧流言”,临深履薄,王莽人品不端,举大计就更要“谦恭下士”。应当说,中国古今都不乏一身正气,立党为公,有理想、有信仰,有抱负、有操守,有作为的大政治家,有些只是长期以来被低调所惑,被价值低估(殊不知此乃政治智慧所在),以致有一些轻率的舆论,包括说什么“击鼓传花”之类。中国政治传统讲究王霸并用,既要有菩萨心肠,又要有霹雳手段,但后者不能轻启,更不能滥用,既要等待时机,又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一剑封喉。这些都属于术的范畴,还必须统帅以高远的理想、正确的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则真正是政治家的大手笔。中美博弈,是一盘大棋局,需要大手笔,也必然有大手笔,美国善打快拳,中国长于太极,究竟鹿死谁手,棋局在展开,在深化,不宜轻言胜负。行至水穷处,且看云起时。

后四句说了两个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众所周知,周公是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其兄武王伐纣,奠定周朝八百年基业。时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代。藏其册于金匮。后武王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诸候。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心忌周公,反散布流言,谓周公图谋篡位,成王疑之。周公遂辞去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一日,大风迅雷击开金匮,成王见册文,方知周公之忠,乃迎归相位,诛杀管、蔡,周室转危为安。设使无这阵风雷,周公岂不功败垂成,蒙冤青史?再说王莽。王莽字巨君,为汉平帝的舅舅,属于“后党”。其为人深刻奸诈,自恃椒房贵宠,相国威权,阴有篡汉之意。此虽是历史上后党(外戚)、阉党、太子党之类的通病,但王莽却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人物。“王莽是一个最大的政治野心家,也是西汉末封建贵族集团中的一个比较有见识的人物。”(翦伯赞:《秦汉史上的若干问题》,《中国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8页,张传玺整理)他看到当时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政局危殆,想要有一番经邦济世的大作为,由此滋生了政治抱负。成功了,就叫雄心,失败了,就叫野心,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其实中国历史传统不以成败论英雄,要看正义非正义。如历史上的岳飞、于谦、文天祥,20世纪的孙中山、李大钊等等。西方传统则完全是这一路,叫作“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说法不同,理直气壮。王莽出身外戚,但不是纨绔子弟、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一路,毕竟饱读诗书,精通历史,深谙修齐治平的大道,自知上位困难,恐人心不服,乃清廉俭朴,折节谦恭,礼贤下士,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一时声名远播,广收人望。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后外戚得势,王莽却激流勇退,隐居新野,善于等待,绝不霸王硬上弓。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能硬下心肠,逼其儿子自杀,由此声望更隆。这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得出来的,更非古今腐败官僚及其浮浪子弟辈的行为可比,反映出其政治上的抱负。流行的观点认为,王莽假行公道,虚张功业。但是,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毕竟有效。时天下郡县称莽功德者,竟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莽知人心归己,乃眈平帝,迁太后,自立为君。改国号曰新,一十八年。直至南阳刘文叔起兵复汉,被诛。白居易认为,向使王莽早死了十八年,不就是一个完名全节的贤相,名垂史册?其实,这里白居易坚持维护中国正统并不错,他大约基于王莽篡位,故因人废事,对其改制的功过也就置而不论。

白居易一生仕宦生涯,虽接近人民群众,在当时也算难能可贵,但毕竟不能摆脱士大夫局限,完全站在人民立场。从历史上看,须知人民群众其实并不很在意王莽是否“篡汉”,人民真正在意的是王莽改制是否为自己带来利益。翦伯赞先生曾正确地指出这一点。中国老百姓受儒家传统影响,深明大义,不是不拥护正统,也不是完全不了解王莽的虚伪、野心和机会主义,只是人民太苦,期待太久,天下汹汹,只要看到能有人出头代表人民利益,代表正确方向,出人民于水火,即使是魔鬼、混蛋、王八蛋,也可以拥护。所以王莽捞到了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张“选票”。西汉时中国人口六千万,交通资讯十分落后,五十来万的选票为全民的0.83%,很是不少,其中应是包括许多人民群众。人民疾苦,有权利有所寄托,有所选择,错了可以重新选择,至于所托所寄非人,人民群众没有责任。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是改革王田和奴婢,前者试图制止土地兼并,且把大地主的土地拿出一部分来分给无地农民;后者是试图冻结奴婢买卖,防止贫苦农民继续奴隶化,两者“用意在解决当时社会兼并,消弭贫富不均,为汉儒自贾、董以来之社会理想。”(钱穆:《国史大纲》上册,第一五三页)此外,王莽改制之“六筦”(将盐、酒、铁、名山大泽、钱币铜冶、五均赊贷,皆归国家管理,故曰“六筦”,筦即管也)、“五均”(征工商百业所得税为母金,国营赊贷,使无重利盘剥,为“六筦”之一。钱穆先生指出,“六筦”和“五均”,“有似武帝时之盐铁、酒权、算缗、均输,实为一种如近世所谓之‘国家社会主义’,仍为裁抑兼并着想。”(同上)正如王莽在诏书上所说的,“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汉书·食货志下》)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这叫缓和阶级矛盾,是历史进步。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说:“王莽的车子是向前开的,他希望把他的车子开到他理想中的新朝,但中途遭遇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被迫折回。历史的车轮是不会走回头路的,在折回的时候,他翻了车,被压死在历史车轮之下。”(翦伯赞:《秦汉史上的若干问题》,《中国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9页,张传玺整理)王莽改制失败,但其进步意义不可抹杀,其教训尤其值得记取。王莽“看出了要抢救地主阶级濒于崩溃的统治,必须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一次改革,因而提出了改制的问题,特别是如何阻止土地继续集中和农民继续奴隶化的问题,这不能说王莽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不是一个独具卓见的人物。”((翦伯赞:《秦汉史上的若干问题》,《中国史十五讲》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8页,张传玺整理)另一方面,王莽改制遭到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不久又发生绿林赤眉起义,于是混战一场,改朝换代。钱穆先生说:“这不是王莽个人的失败,是中国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大失败。”(钱穆:《国史大纲》上册,第一五三页)古今历史和人物条件差别太大,其实各有利弊,不可谓一切都在进步,也不可以生搬硬套。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罗伊·麦德维杰夫说,戈尔巴乔夫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即不了解人民最需要什么,时代呼唤什么,也就不知道该做什么,导致失败。王莽个人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摸到了西汉时代的历史脉搏。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人士,无论左右,都通过中央在重庆的布局和探索摸到了不仅是中国的时代脉搏,而且基辛格等美国政要更将其与席卷美欧的“占领”运动联系起来,感觉到了全球时代脉搏的跳动,实属一种卓见,只是立场不同。重庆经验原本就是中央布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果,是人民群众的创造,近来有关方面在对个人与重庆经验进行剥离切割,完全正确,但是还不够,理论上应当名正言顺。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个人成败不足恤,最重要的是,不能因人废事,一是将失民心,二是从而堵塞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对此,主政者其实内心雪亮,方向明确,只是还需要博弈。当前,中外各种推手都在试图影响中国方向,思想混乱,所以这一点特别重要,许多人不甚清醒,特别需要拎得清楚。

(2012年4月21日)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