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李约瑟他是一个拯救了欧洲命运的人【了解欧洲历史对于我们把握命运的重要意义】
 

李约瑟他是一个拯救了欧洲命运的人【了解欧洲历史对于我们把握命运的重要意义】

发布时间:2019-07-28 09:38:53 影响了:

可以遇见未来的几十年中绝对会爆发局部或全面的战争,所以想在历史上留名、想成为将军、想威震一方的人们都向政治和军事靠拢吧。虽然缺少不了经济、科技、教育、工业等方面的因素,然而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你在历史上史一个什么样的存在。看了下面这一篇精彩的分析评论,眼界又开阔不少。

多事之秋,值二战胜利60周年,无尽感慨。60年前,经过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中国人民才战胜了倭国侵略者。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直到这个时候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6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周边局势日益紧张。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也日益加强。今日之亚洲颇具当年欧洲之紧张局势。

欧洲从18世纪到20世纪,多少场波及全欧的战争。整个欧洲的版图成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历练并证明自己的平台。欧洲当时作为世界的力量中心,其较量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世界的命运。国运之赌是当年欧洲的一种风尚。各个国家合纵连横,以实力政治逻辑寻找着自身在历史中的位置。由于欧洲整体上的尚武,所以很多欧洲国家把战争看作国家发展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战争客观上又促进了欧洲各个国家政体的改善,更使得许多的欧洲国家把战争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社会层面。正统思想的存在使得早期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结果往往不会立即对大国形成决定性的影响,而真正受到结构性打击的都是那些小国。于是,那些大国越发热衷此道。

今天,欧洲人在两次大战之后终于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在欧洲找不到当年的剑拔弩张。现在发生全欧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传统意义上的世界三大火药桶之一的巴尔干半岛在短期内也难以再诱发大规模的战争了。至于说亚平宁半岛和德意志地区,根本已经没有可以看到的火星了。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要重新定义三大火药桶,那么显然应该是中东、台海、朝鲜半岛。而这三大火药桶都存在于亚洲。且不说别的,至少整个世界力量冲突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亚洲来了。仔细看来,这些潜在的冲突地区与中国之关系不可谓不紧密。甚至可以认为,这些潜在冲突地区就是未来中国可能进行战争活动的地区。从整个亚洲范围内来看,现在也进入了战国时代。各个大国开始了自身独立的外交运作,为自身的利益空间而奋斗。当然,现在的亚洲和当年的欧洲还有一个大大的区别,那就是美国作为区外超级大国在亚洲的力量存在。当然,美国力量的亚洲存在只不过多了一点变数,但却并不能改变力量中心转移的这个事实。在亚洲,有着倭国、韩国、新加坡这样的发达或较发达国家,也有中国和印度一类的具备了相当潜力的新兴发展中大国。这样的情况的存在无疑具备了当年欧洲实力竞争的类似前提条件。这就是新兴大国对于既有游戏规则的挑战。这种挑战的存在是局势复杂化的一个基本的条件。欧洲从黎塞留时代开始就是一个不断挑战的时代。先是法国的崛起,然后就是英国的世界海权,再到腓特烈大帝时代普鲁士的尝试,再是拿破仑时代法国的欧陆无敌,接着是梅特涅体系的出现,不久又是德意志的统一,最后两次大战。每一次的战争都可以看到对于既有规则挑战的存在。每一个国家都在寻求制定规则的权力。欲望一次又一次升华,最终造就了史无前例的两次世界大战。何其相似,亚洲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倭国、印度对于主导权力的争夺。正统欧洲老牌三强,德国、英国、法国,现在换成了亚洲的翻版。

正是因为力量中心的转移,冲突的热点也转移了。毫无疑问,实力流总是

趋向于最为活跃的地区。亚洲作为实力版图上的新兴版块,其间各个国家对于权力追逐的欲望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这些亚洲的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甚至不能算是新兴而应该是复兴。复兴更不同于新兴,那是一种对于历史的追逐。就好象对于自己失去的东西的渴望一样,总是显得特别执着。有历史积淀的民族对于自己民族的一些传统性的东西总是显得特别在乎。当年的法国何等意气风发,欧陆一号强国,在拿破仑时代横扫了大半个欧洲。可是就是一个这样的国家,在由于一系列自身的运作失误和对手的运作成功,其天生的对手德国终于完全统一。从此,黎塞留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出现了。法国不得不直面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法国人的自尊心在两次大战之后扭曲了。一战的胜利也让法国人感到害怕。战争中无比坚定的盟友在战后却在思考怎样限制自己。英国人给了德国人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法国事实上已经在战争中被拖垮了。二战的速败更让法国人那残存的自信荡然无存。可是这就是现实。一贯的优越感消失了,法国外交从此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实力逻辑在法国人那里变得更加理念,或许那恰恰符合法国的利益。在这个方面,中国和倭国也是对于历史无法放下的,甚至不像法国和德国至少能放下仇恨。当然,中国和倭国之间的问题更多应该是倭国的问题。倭国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中国的做法。总不可能让一个受到侵略的民族去主动巴结那个侵略过她的民族吧。那样和失败有有什么不相同呢?倭国不正常的心态决定了他和中国之间的对抗的长期性。当然,长期的对抗又不仅仅是心态造成的,更是从实力逻辑的现状来看的。倭国不想西面寻求突破就意味着其在亚洲大陆上的利益无法取得有效保障。以倭国的岛国地理位置将决定了其最终被被边缘化的命运。倭国当然不甘于这样的命运。而倭国的西面突破将没有任何可能逾越中国。中国因此也就成为了倭国最大的障碍。中国太大,倭国太小,倭国要想从中国突破必须自身长期积累而中国积弱的时候方有一丝希望。可是,倭国人的就是没有耐心,包括二战在内,倭国的努力已经是很多次了,可是都失败了。他们并没有积累到最高,也没有选择合适的战略,当然也就只能归于失败。当然,倭国人至少已经认识到了必须要突破中国,不突破就只能不在亚洲体系内以独立实力体系存在。要么选择依附中国,要么就脱离亚洲。而这两个选择显然都无法支撑倭国完成其称霸的野心。那么就是说,只要倭国一天有称霸的野心在,他就一天不会放弃结构性打击中国的想法。在这一点上,要注意到两个区别。一个是中日问题和法英问题的区别。法国和英国从整个实力体系上来说还是处于一个档次的,而中国和倭国很少处于一个档次。英国本身也没有只面对法国,还有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因此,在这个方面,法国和英国较量与中日较量没有可比性。同时,欧洲国家由于整个系统的制衡和均势的需求,当年也没有外部势力介入,所以自然而然对于失败一方短期内难以进行结构性打击。亚洲地区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内在要求。由于美国制衡力量的存在,所以亚洲的实力均势结构体系更复杂,也就更难以被摧毁。美国可以根据均势的要求决定力量投入的多少,也就决定了美国力量的可调性以及整个均势体系的抗打击能力。这就是第二个区别了。有了这两个区别,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来看,中国和倭国之间的竞争就不仅仅是亚洲第一之争,更是国家发展空间的争夺。失败者或许连生存权都难以得到保障。也就是说,这是人类最野蛮的较量之一。看看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犯下的罪行吧,那不仅仅是想奴役中华民族,而是想灭亡中华民族。对于中国来说,既然别人都把事情做得那么过分,我们有什么好犹豫的呢?中国人比倭国人善良,不说把他们整个民族毁灭,至少也要以永久性消灭倭国威胁自身的能力为目的。那么也就是需要对于倭国进行结构性打击,主要体现为工业和人才的打击。

虽然我们这样或者那样鄙视印度人的盲目自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却又不得不承认其作为亚洲一支重要力量的存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没有法德的长期历史矛盾也有法德间没有的喜马拉雅山系作为缓冲,因此,冲突虽然有,但却不很激烈。双方实际上是一种各自对比的发展而不是那种生死较量。至于印度和倭国,就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了。也就是说,中国和印度本身是亚洲实力体系中比较特别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特色式的实力体系构成。双方其实都可以很好利用对方去帮助自己扩张实力空间。中国出太平洋和印度出印度洋,这都是双方的必然走向。而这个必然走向背后的一致特点就是都挑战了美国国家核心利益。双方现在自身所保有的利益空间都过小,这又决定了双方都寻找自身的利益空间的过程中不过于敌视对方。自身力量的不足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于“同志”的强烈需求。实际上,印度现在虚妄地宣泄着进军南海的声音更多是一种对于成就的渴求,对于南中国海,那是印度利益存在相对比较少的地区,印度真正要保证的是印度洋。印度的确和中国不一样,虽然双方同样是大国,但是目标不同。印度人希望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强国,而中国则希望成为世界一号强国(远景目标)。那么,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显然是有很大冲突的,而印度和美国的利益则也有着巨大冲突。我们自然不可能认为敌人的敌人就一定是朋友,可是基于共同敌人的存在,双方有足够的理由一起来挑战美国。虽然不结盟,但是却要有足够的默契。这一点上,欧洲各个国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有对于区域内一号强国的渴望,因而各自之间的斗争占了主导地位。

当然,从各个问题上来看,现在的世界最不太平的地方算是中国的周边地区了。实力政治观念的深入人心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很多问题上各个方面有主动寻求和中国摊牌的意图。从现在各个国家实力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实力体系上升最快。依照进攻和防守的原则,当力量对比向自己不利的一面发展的时候就应该选择进攻。当然,国际关系不是简单的战争,它比战争更复杂并且指导战争的进程。因此,各个国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遏制了自身发动战争的冲动。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放弃了战争,只是在等待机会。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现在是处于上升阶段,力量对比正朝着对于我方有利的方向发展。防御的真谛就在于等待力量对比的有利发展。二战的时候法国人就是在防御与进攻的问题上犯下了战略性的错误才最终失败。现在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法国人应该尽量将与德国摊牌的时间提早。可是法国人没有这样做。事实上,在希特勒进军莱茵非军事区的时候,法国人如果选择战争那显然是一个最为有利的结果。可以预见,不论战争结果怎么样,德国都将受到一次结构性打击。因为至少战争将在的德国的土地上进行。依照双方当时的力量对比,法国人就是想失败也困难。之后一次又一次退让,法国人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法国人终于没有办法,参战了。而这个时候摊牌对于法国来是说仍然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此时法国人尽全??于法国相当有利,至少给了法国人荡平鲁尔工业区的机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然德国人的战争动员更充分,西线力量增长速度更快。此时,英国人的动作之迟缓绝对不能对力量对比形成决定性影响。这个时候没有选择进攻,只能证明法国没有当权的有判断能力的军事统帅。一直的妥协退让也没有能够拯救法国。力量对比对德国有利的时刻终于到来的了,德国人没有丝毫犹豫,法国两个星期内宣告彻底崩溃。显然,德国人攻守是相当得体的。其实这对于德国人是很清晰的,他们只有实现这一攻守战略才有获得胜利的希望。战争中双方进攻或者双方防守一般不会对两方面有利,总有一个方面是吃亏的。那么,当年

西线的静坐战争显然就是一方失算了,而这一方自然就是法国了。当然,法国人也被大环境牵制了,这就是英国的态度。英国人显然希望祸水东引,而法国人也不得不抱着这样的态度去静坐。士气消磨了,时间逝去了,机会溜走了。战争就是这样,看谁能把握机会,谁能掌握对手的心态。因此,现在倭国甚至美国人都清楚地知道决战对于他们来说越早越好。可是,他们又自身存在矛盾心理。那就是自己和中国打能不能笑到最后,又会不会有别人获得胜利果实。于是,大家都没有先动,都在等待着别人的行动。中国可以利用的机会就出现了。我们最大利益应该是防守。可是,怎样防守就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防守可不是懦弱,懦弱的防守还不如卤莽的进攻。我们需要的是战略上的防守,战术上却必须在特定区域坚决地转入进攻。中国的战略永远应该是一个全球战略,这就意味着我们看问题要从全球角度入手。由于我国力量和生存环境的制约,一个中心就是要确保生存空间争夺发展空间争取繁荣空间。进攻的基础是力量,我们的力量覆盖范围相对比较狭小,那就更应该在力量达到的地方灵活有效地采取攻势战略。

普鲁士如何统一?德国又如何崛起?这都是基于自身实力采取了良好的局部攻势而非全面攻势的结果。先是在北面,然后是南面,最后是西面,三次局部攻势奠定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甚至奠定了欧洲的大格局。可是,那个天才是俾斯麦。天才就是少见,德国也没有能够把俾斯麦那套外交真谛学到家的人了。精确的计算完全地无法模仿。最终,局部进攻变成了全面进攻,谋略的作用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实力的终极对话。而当时对于德国来说,实力的终极对话是不应该的选择。从实力逻辑来说,一个超级强权的出现显然是不利于其他国家对于规则制定的参与的。这样的话,各个有一定实力的次一流大国将联合起来对付超级强权。事实上,到了这一步,结果怎么变超级强权都将崩溃。胜利了,超级强权无法消化,不久后也将因自身问题而瘫痪。失败了,超级强权也就将沉寂好一阵。在这个过程中,胜利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微小,不是很可能实现。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和后来的德国就验证了这个规律。一旦获得压倒性优势的时候,自身的内部问题也就将取代外部问题地位上升。系统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对实力架构的伤害是巨大的。帝国兴衰一次又一次印证了这个真理。最强大的帝国既然已经达到了实力体系的颠峰,那么就只能是内部崩溃。中国为什么那么多内战呢?就是因为实力体系到达了对外的高峰之后,内部矛盾的显现。扩张失去了方向就无法掠夺新的利益来安抚利益缺失群体,而这样的群体恰恰作为弱势群体容易被利用。欧洲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国家之间的政治版图和地理位置决定了较量的长期化,因此内部问题就相对较少体现出来。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这些国家的都具备了一定程度上参与欧洲游戏规则制定的能力。要想让这些国家退出游戏规则的制定那本身就涉及了相当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年过去了,我上面列的国家除了奥地利退出了欧洲最高权力的角逐外别的国家都还在争夺权力。亚洲往往是单一的力量中心。而一旦出现两个力量中心也会碰撞决定谁是真正的力量中心。中国作为单一力量中心的历史是最长的。到了19世纪中后叶,倭国开始有了挑战中国力量中心的能力,并在世纪末的战争中获得了亚洲力量中心的地位。20世纪上半叶就是倭国作为亚洲力量中心的一个短暂历史时期。之后事实上倭国根本就再也没有成为亚洲力量的中心,不具备单独的政治主张,被美国力量的覆盖导致整体上边缘化了。事实上,现在美国力量的小幅度衰退恰恰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倭国的束缚,于是他要争夺亚洲力量中心的地位。可是这本身又与美国的利益是矛盾的。二战的失败就决定了倭国在亚洲的竞争输了是输赢

了也是输,需要看的只是输的程度而已。因为现在的日中力量对比决定了倭国无法击溃中国而一旦其选择了和中国进行实力终极较量那又必然意味着全面的出击。中国太大,倭国的局部进攻策略无法奏效,因为中国基于自身的客观条件必然会选择对倭国的全面较量。

2004年,鹿特丹已经不再是世界第一大港口了。新加坡取代了鹿特丹,而中国的上海则以微弱的劣势屈居第二。中国沿海年吞吐量超过一亿吨的港口已经很平常了。这也代表了实力流的方向。事实上,某种意义上来说,贸易决定了国家整体经济在国际上的优劣,大规模的贸易又以海洋为依托,海洋就是输送财富的桥梁,那么亚洲成为未来力量中心就已经是不诤的事实。港口吞吐量可以看作是海洋贸易甚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当然,在海洋上能进行的不仅仅是贸易,还有战争。倭国心里是清楚的,他不可能以陆军为主体来和中国较量,那样甚至连本土都保不住。而印度则陆地上也不可能选择和中国较量,海洋才是实力拓展的空间。中国同样基于自身的陆军客观上没有什么重大挑战而必然在21世纪选择海洋突破。这个突破的最终问题就是强大的海军。中国不像德国,德国有海陆矛盾,中国没有,海权陆权我们都要这是不悔的选择。相对来说,中国并没有当年德国那么大的陆地压力,而资源上我们也不存在德国那么匮乏的情况。德国当年发展海军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世界第二的公海舰队。这舰队就真的没有用?当然不是。可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资源恢复,所以舰队的补充能力低下导致德国不敢选择大胆使用海军。这本身就将海军的效能降低了。当然,不可否认,海军的补充的确有一定的时间等待。可是,德国人需要的时间要多的多。而且在整个一战期间,德国人的精力都被陆地拖住了,也无法进一步发展海军。中国则不存在类似德国的问题。倭国事实上面临着英国一样的问题。因此,倭国对于海军的使用的顾及是很大的。中国的海军强大与否决定了国家的发展与繁荣,而倭国的海军强大与否却决定了国家的生存。当年东乡为首的倭国将领能冒险使用海军是因为很长时间已经没有面对过威胁到倭国本土的事情了。二战却给倭国敲响了警钟,让倭国知道了自己本土也会受到威胁。想倭国现在的海军人士虽然能放出多少时间消灭中国海军的大话,可是战争年代,他们真的敢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大胆而出奇地使用海军?倭国海军回旋的余地是不大的。中国一旦摆出指向倭国本土的架势,倭国人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力量摆出来。这样对于类似中国消耗得起的国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法国、德国一次又一次挑战英国失败了就是因为他们陆地上互相施加的压力导致海洋上没有足够的精力。这也正是今天英国和美国对于法德联合感到不满的原因。事实上,以法德两个国家的资源挑战英国在欧洲的海权并不是什么难事。冷战期间,当法国人陆地上的压力减小之后,法国不就发展出了一支并不次于英国的海军吗?至少今天如果法国海军和英国海军交手我们很难去判断结果了。

力量中心的转移本身也是规律使然。欧洲由于强大所以才有内部无休止的战乱。最终战乱到达顶峰的两次大战将欧洲积累的财富消耗干净了。于是力量中心就转移了。因此,对于和平崛起我们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那就是说和平崛起本身是服务于中国的。亚洲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才获得了今天的经济成果,而且其建设是不充分的。一旦充分建设好亚洲,那么亚洲实力体系整体上将凌驾于欧洲实力体系和美洲实力体系之上。亚洲的领袖就更有可能成为世界的领袖。因此,亚洲少爆发战争原则上是对于实力资源的保护。虽然战争有时候是无可避免的,但有的时候还是可以通过政治努力去化解的。中国当年怎么建立起来的朝贡

体系?就是因为中国拥有止战的能力和意志。今天,我们需要整个亚洲体系服务于我们国家的国家战略,那就必须同时也服务于亚洲各个国家。这个服务就是维护亚洲国家对外的权益并维持内部体系的稳定。当然,我国现在的能力并没有到这个层面上来,对于和我国距离远一点的国家我国力量就不能达到。这就是自身建设的问题了。

欧洲整体上地缘政治较量的水平是很高的。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虽然中国和德国的国情有不小的区别,但是德国两次冲击的失败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知道力量中心转移了,我们就应该要适应力量中心的转移。德国为什么失败了还能站起来,这就是一个我们应当充分了解的问题。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中国和倭国的较量中失败的注定是倭国,明显可以坚定我们与倭国将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地缘政治思路,毕竟我们还是中国不是德国。德国实际上在俾斯麦手上是典型的和平崛起的思路。打该打之战争,必须解决却政治上无法解决而军事上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就坚决军事上解决,而对于可军事解决也可政治解决的问题就坚决政治解决。我们的和平崛起面对的形势实际上比德国是要好的多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国家理应可以走出一条合理的和平崛起之路。生存就是竞争,竞争中求生存。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欧洲人当年没有能够避免的大战我们要怎样去尽量避

免。军事力量的发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现在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你自己没有军事实力那就是废话。当年中国是怎么保护朝鲜的独立然后又保护越南的独立,那是靠自己的力量去执行的。在对于倭国的问题,我们有了实力就要不要怕碰撞。历史的机遇可是不多,能削弱对手我们就袄尽量去削弱。德国人错过了机会,结果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和英国、法国处于同一层面。中国就不能犯这样的历史性错误了。

当然,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情况要复杂的多。可是又无法逃避,逃避挑战反而更激励??体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场战争打出来的国威和军委不就是一种财富吗?今天再去讨论那些仗该不该打就显得有些过分。前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全环境绝对不是我们今天摆这样那样理由就能压倒的。拿破仑时期为什么普鲁士得以保全?就是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中打出来的威名让拿破仑对于这个国家的那份敬意促成的。这怎么计算呢?

因此,从各个角度来看,欧洲历史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对于欧洲历史的理解更可以加强我国在未来国际关系运作过程中的操作能力。

记得俾斯麦说过这样一句话:愚蠢的人总喜欢说要自己去探索经验,而我宁愿去借鉴别人的经验。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