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谈学术期刊中的“人情稿”及处理 情在理先一辩稿
 

谈学术期刊中的“人情稿”及处理 情在理先一辩稿

发布时间:2018-12-25 04:08:11 影响了:

  摘要:本文对学术期刊中“人情稿”的含义、产生的社会因素、刊用原则及注意事项等进行分析。认为即坚持用稿原则,又体现以人为本,是学术期刊妥善解决“人情稿”问题的准则。对待“人情稿”必须公正透明,“人情”原则同样适用于“非人情稿”。以此营造起和谐、健康的学术交流环境。
  关键词:学术期刊;人情;稿件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40-02
  
  一、引 言
  “人情稿”是多数学术期刊无法避免的社会现象,也是期刊出版界较为敏感的话题,由于人们往往将学术论文的公正出版与人情世故、社会关系甚至行业风纪联系起来,因而少有人愿意对此发表看法。笔者认为,既然“人情稿”是学术期刊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与其采取遮掩、回避、排斥的态度,不如从深层次去理解它的本质内涵,以科学发展观思想解读“人情稿”现象,把握好刊稿原则,以认真、公正、真诚的态度,妥善处理好“人情稿”。
  
  二、“人情稿”的含义
  
  “人情稿”的产生源于作者对发表论文的渴望和需求,并将“如愿以偿” 的心理欲望借助于人情的力量之中。所谓“人情”,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即人之常情,也有情谊、恩惠、情面、礼节应酬之意[1]。“人情稿”,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与期刊编辑部有关系的人士(编辑的亲朋好友、同事以及专家、领导)出于某些利益而嘱咐需要关照发表的稿件”[2]。事实上,无论是编辑约稿、作者自投稿还是与编辑部各方关系的推荐稿件,只要赋予了某些需要“关照”的因素,其稿件便在无形中具有了“人情”的属性。而需要“关照”的元素通常分为“设法录用”、“尽早发表”和“减免费用”等三种情形[2]。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对语言词汇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正确解析“人情稿件”的深层含义,并将其定位在符合社会道德风尚的范畴,剔除庸俗腐败的人际关系,是公正、严谨地处理好“人情稿”的根本。
  
  三、催生学术期刊“人情稿”产生的社会因素
  
  学术期刊中“人情稿”现象的大量存在,与我国当前的科研和学术评价体系建设不规范、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研究生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按照现行人才评价体系与机制,学术论文已成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学位深造、课题申报、成果鉴定中的必备条件和硬性指标。尤其在职称评定前夕,通过各种渠道的“人情稿”蜂拥而至,所谓的各专业类别的核心期刊更是成为“主攻的对象”。将学术评价和人才培养等重大的社会责任过多地转嫁到学术期刊身上的做法,使得期刊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对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展示和引导,其功能已异化为服务于职称晋升、获取学位和学术荣誉地位的“附属品”。在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简单定量机制作用下,我国的学术期刊资源供不应求,整体上处于由期刊主导的“卖方市场”状态。学术期刊的版面作为一种宝贵而又有限的资源,人情关系和社会资本在资源的分配中常发挥一定的作用。为了能够多发、快发论文,作者不惜动用各方关系,千方百计地在发表论文上“下功夫”。故而,大量的“人情稿件”应运而生。
  
  四、对待“人情稿”的原则
  
  对于“人情稿”刊用与否,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一)可用的稿件务必要用,“人情”及时送
   众多的“人情稿”并非为质量差强人意、学术水平低下的“拙作”,相反,还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实用性、可读性。对经专家审阅后认为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人情稿”一定要用,而且应快用,即及早开通优秀稿件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使其学术成果尽早公之于世。但需要指出的是,对审稿专家所提的修改意见应一次性地向作者提出,以免在作者修改或收到录用通知后又发现新的问题,而延长论文的发表时滞,导致作者的误解。
  (二)可用可不用的稿件视修改和期刊的版面情况酌情刊用,“人情”可以送
   对于审稿专家认为可以刊用、也可以不用,由编辑部视稿源情况决定的“人情稿”,原则上应指导作者在补充和完善论文内容后再予刊用;也可依据期刊的版面情况,适当压缩篇幅,这样,既可达到积累资料的目的,又将“人情”送给作者和荐稿者。实际上,对于既无多大新意、又无原则错误的“鸡肋”式稿件,无论作者与编辑部能否“搭上”关系,都应同等对待。
  (三)达不到刊稿要求的坚决不用,“人情”不可送
  学术期刊均有一定的稿件审查程序和录用标准。如果以各种缘由随意简化相关的审稿程序和降低稿件的录用标准来关照“人情稿”,无异于在为期刊的质量留下隐患,为期刊的发展埋下祸根。换言之,以违反稿件刊用原则来换取“人情稿”的发表,可能会使作者和荐稿人在短期对期刊心存感激,但与此同时,他们对期刊和编辑的公信力及品行也会不免产生质疑,甚至出现负面评价。长此以往,一旦低水平的职称论文、课题论文泛滥,会使期刊的学术形象在读(作)者心目中大打折扣,学术声誉扫地,优秀稿源流失,期刊前途受损。
  
  五、正确处理“人情稿”需注意的问题
  
  (一)“人情稿”的处理应遵守制度,合乎章法
  通常,人们认为“人情稿”是没有履行正常的投稿手续而录用的“后门”稿件。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编辑人员在处理“人情稿”时,的确会存在“领导旨意不可违、亲友托付不可失”的思想观念,因而忽视了三审、退修等基本的期刊编辑工作制度。这种看似符合人之常情的做法,使得“人情稿”成为影响期刊论文质量管理和编辑部正常工作的负面因素。常言道:“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对待“人情稿”,既要讲求合乎情理,又要照章办事,强调履行合理的程序,如进行正常的来稿登记、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等编辑出版流程,最后将编辑与专家的审稿意见统一起来,及时准确地告知作者和荐稿人。遵循基本的编辑工作制度不但可以对稿件的思想水平和学术质量起到形式上的监督保障作用,也会使作者感到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不草率,负责任,更富有“人情味”。
  (二)注意提示作者和荐稿人相关的投稿事项
  学术期刊在接受稿件前,应当向作者介绍刊物的办刊宗旨、刊用范围、重点栏目、读(作)者对象、审稿周期、刊期等事项,对于不符合期刊报道范围的稿件,再浓厚的“人情”也要婉言相拒。也可以向作者提供相关的学术信息和样刊,以提高投稿的命中率。
  (三)稿件处理应公平公开,一视同仁
   “人情稿”反映的是作者所具有的共性的心理需求。所以,无论作者的投稿途径如何,稿件的审稿和录用过程均应公开透明。对于与期刊编辑部无任何“关系”的正常来稿作者,若需寻求期刊的帮助时,也同样适用“人情”原则来解决;对符合刊用要求的稿件,应尽可能地满足作者的合理要求,进而在编者、作者间逐步建立起良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退稿不退人,情谊常在
  对于确实无法刊用的“人情稿”,应向作者和推荐人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力争得到他们的理解。并帮助作者分析今后学术研究中值得关注之处,以平衡作者失落的心理。
  (五)加强对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注重以人为本
   正确处理好“人情稿”,既是期刊严把质量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折射着编辑人员的道德水准。人情和原则好比一副挑子的两头,一头“人情如山”,一头关系到期刊的前途命运,孰轻孰重掂量便知。学术期刊应注重引导编辑人员以维护科学的严肃性和广大读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协调好“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加强行业行为的廉洁自律教育,使编辑人员在“人情稿”的处理上,做到既坚持原则、又以人为本,在体现中华民族“人情”文化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本质的同时,努力营造出健康、公正和有利于学术交流的人文环境。
  
  六、结 语
  综上,人情稿虽然是困扰期刊发展的不利因素,但只要我们能够正面分析,正确引导,是完全可以充分运用好正常、健康的“人情”资源,来宣传、建设和发展好学术期刊。对在“人情稿”处理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应正确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文明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通过广大期刊人和学人的共同努力,定能科学、妥善地解决好“人情稿”问题。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 张印朋,李穆,姚玉红等.对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办刊常见问题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8(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