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杖头木偶戏 [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班的表演基本功]
 

杖头木偶戏 [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班的表演基本功]

发布时间:2018-12-27 04:26:31 影响了:

  [摘要]木偶戏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就有了专供陪葬用的“偶人”。明、清两代,随着民间地方木偶戏的繁盛发展,木偶戏出现了杖头木偶戏、提线木偶戏和布袋木偶戏等种类。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的邵家木偶戏班是河西地区尚存的一支杖头木偶戏班,这个戏班在20世纪50~80年代经常活跃于张掖、山丹、民乐、高台、临泽城乡一带,曾经成为城乡间主要民俗娱乐活动之一。邵家木偶戏表演的基本功可分举偶、肘挑子、步法、配腿四个部分。
  [关键词]张掖 ; 邵家杖头木偶戏班;表演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K89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6-0052-02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张掖本地杖头木偶戏是明、清时期由陕西传入的。清代中期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传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剧目和戏班也逐渐增多。当时,在张掖本地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木偶戏班就是党寨镇境内邵家木偶戏班。
  建国前,木偶戏还在张掖的农村、城镇经常演出,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建国后,它既保持和发扬了民间朴实、热情洋溢的风格,又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1952年,在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以邵家班子为主,同时吸收了当时位于张掖小满镇扬家皮影戏班和乌江镇魏家木偶戏班的一些演员,成立了张掖县前进木偶剧团。1957年,该剧团参加全省戏剧调演时曾荣获一等奖。后来,在“xxxxx时期,前进木偶剧团被解散了。时过境迁,随着长时间的停演,再加上受到现代多媒体的冲击,流传了200多年,曾经成为当地群众欢庆佳节、庆祝丰收的党寨镇上寨村木偶戏,如今已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
  张掖的杖头木偶戏古称“托偶”或“托戏”,俗称“三根棒”或“三根棍”,张掖民间也称作“肘娃娃”或“肘偶”。 邵家班杖头木偶全长1公尺左右,比一般同类木偶大。现在戏班使用的木偶已经是第三代了,第一代木偶的头高15厘米左右、宽10厘米左右,但第三代木偶的头却有20厘米左右高,宽已有15厘米左右。木偶用三根木棒操纵,其中木偶的头部用木料雕刻而成,内空,在木偶的颈部下面用一根木帮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 “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闭合张开,眼珠转动,头颈能够上下左右扭转。表演者在具体表演当中可以根据具体情节需要进行操作,从而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各种表情。除此之外,木偶两手无臂,仅有一对手掌,上装另外两根操纵杆操纵木偶人的双手,表演时,木偶两手能运用自如、灵活准确地把握手中的各种道具,被称为“手挑子”或“手杆子”。
  作为一个木偶戏演员,要想表演时得心应手,一定得有一段艰苦磨练的过程,学会每一个基本动作,这需要演员付出艰辛的努力。在以前,学徒们六七岁就开始拜师学艺,学上三年五载,也只是掌握一些基本动作,要想在表演中担任一些角色得等到这些基本动作操作完全熟练后才行。比如杖头木偶戏表演中的举偶,一个偶人往往重达十几斤,托在手中要达到平稳的程度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演员们长期进行基本功苦练,等练习达到平稳后才能做摇头、甩发、甩须、摆翅等各种动作。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基本功掌握得越扎实、功夫越深,动作的衔接也就越流畅、熟练,只有这样才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
  作为杖头木偶,一般是演员右手举偶,支撑“主棒” (有时也根据具体场景用左手),左手一般掌握两根“手杆子”(有时也会用右手),身体和头稍向左倾斜,头上仰看着木偶,依据角色、性格的不同,走着不同的步子,做出不同的身段和动作,加上音乐和说唱的配合来表现人物。其基本功可分举偶、肘挑子、步法、配腿四个部分。
  
  一、举偶
  
  举偶又叫“托偶”,一般是用右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握着“主棒”或 “面棒”,食指伸直叠在杖杆上。杖杆有长有短,当杖杆长时手臂放下,杖杆短时手臂伸直,并且手臂稍微要向前倾斜一些。举偶最讲究平与稳,平即举偶时手臂不要忽高忽低,要尽量端平。同时,由于台下的观众是仰视,因此,木偶靠近台口时需要压低一点,往台后走则需要逐渐举高一些,偶人基本上要呈20度的倾斜。除了平之外,举偶时还要力求稳。稳即稳当,要求演员手上一定要有硬功夫,要有腕力,托起偶人时要不抖不颤,否则台下的观众看到颤颤的木偶总是担心木偶会摔倒。平与稳是托偶的基本要求,是表演中其他动作、身段的基础。另外,木偶表演摇头、扭腰、耸肩、甩袖或单手动作时还要附带夹一根操纵杆,靠演员的腕力和臂力让偶人做出这些动作,右手除了要托偶外,还要掌握偶人耳、眼、鼻、嘴等部分的活动机关。在偶戏的表演中,偶人的耳、眼、鼻、嘴均能闭合张开,眼珠是能转动的。眼睛的按钮设在主棒或主杆的末端,用拇指操纵即可。嘴巴的机关设在一根绳子上,表演时,绳子套在演员食指上面,需要有嘴巴动作时拉动绳子即可。由于演员操纵偶人较为熟练,因此,这些动作并不防碍其他操作。
  
  二、肘挑子
  
  肘挑子即左手的动作(因场地和方向的要求,有时也会用右手)。一般演员用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与手掌攥成一个小空洞,将两根操纵杆插在里面,靠拇指和食指的滚动,做出木偶两手的各种动作。木偶表演动作丰富,尤其是手的动态,可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各种情态。木偶有三种不同造型的手,一种是伸张状的手,这种手能够有捋胡子、戴帽子的动作。在木偶手的两侧有两根细撑杆与身体内部的两根操纵杆相连,通过两根操纵杆灵活地将木偶的手撑起。一种是握拳状的手,这种手的中间有一个孔,可以将各种兵器套在其中。表演时,通过演员的操纵能把各种兵器摆弄得虎虎生威,这些兵器都按原样缩小,样样俱全。最妙的是第三种手了,手的各个关节均可活动,在绳子的牵引下能够表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开合扇子、写字、拿书、斟酒、撑伞、烧香点烛、射箭、舞剑等,表演起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时木偶需要表演一只手在上一只手在下的动作,在下的手的操纵杆从小空洞中穿下,由无名指和小指夹住,这时候用食指和大拇指拨动另一个操纵杆。如果要表演一些复杂的动作,如木偶两手需要同时表演时,则需要另一个演员进行配合掌握一根操纵杆,这时候两个演员必须配合相当默契才行。总之,肘挑子这一技巧在整个木偶表演中十分重要,也显得十分灵活,它与举偶结合起来表演偶人的动作。
  
  三、步法
  
  因西北地区的杖头木偶戏较大程度都受到秦腔的影响,因此,木偶戏的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步法都和秦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生角有生角的步法,旦角有旦角的步法。因为木偶舞台相对戏曲舞台小,因此,步法则是秦腔步法的缩影,但毕竟是演员操纵偶人进行表演,因此又有自己的步法特点。邵家班木偶戏表演的步法特点如下:
  首先,由于木偶的艺术特点所致,其步法相对戏曲更为夸张。
  其次,偶人的脚在表演时一般是不外露的,因此,演员表演时必须十分鲜明地掌握偶人的步法节奏。如在表演木偶行走时一定要让观众感觉偶人是在一步一步地走,而不是演员举着木偶在舞台上飘游,这就要求木偶的步法节奏一定要鲜明才行。
  最后,因舞台要比戏曲舞台狭小,因此木偶戏演员走台步的尺寸相应要缩短而节奏要加快。
  
  四、配腿
  
  配腿也叫“配脚”。这种技法在有些杖头木偶戏中又叫“亮靴”或“打靴子”。木偶平底没腿,如果需要表演腿部动作,则由另一演员进行配合操纵,称之为“配腿”或“配脚”。如要表演仰面跌倒、下拜、搭二郎腿等动作,就需要配腿的演员两手各握一只木靴,上罩裤腿,左靴从操纵者左肩伸出,右靴从操纵者右下肋伸出,这时候配腿演员的双臂就成了木偶人大腿,手腕的关节就成了木偶的膝盖关节。这时候配腿者和操纵木偶的演员一定要配合好,这样台下的观众看到的偶人的身体和腿步的动作才是一体的。
  托偶、肘挑子、步法、配腿四个部分是邵家班操纵杖头木偶的基本功。杖头木偶操纵起来比较简单,没有更多的机关装置,木偶的表演全靠木偶演员熟练的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冯丽娟.张掖民间杖头木偶[J].黑河水,2007,(4).
  [2]李昌敏.中国民间傀儡艺术[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9.109.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