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终身体育思想视野下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_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思想视野下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_终身体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9-01-13 16:25:05 影响了:

   [摘要]:职业学校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使体育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从终身体育思想的视野出发,分析了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的关系以及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对策。
  [关键词]:终身体育 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改革与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我国建设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培养学生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当具备为专业技术能够充分发挥运用的综合身体素质。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其教育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在学校的时间相比同等的学校要少,因此其接受的体育教育时间较少,连续性被打断,终身体育思想意识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缺乏,导致了运动能力和技术的缺失。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落后,在教学中不能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观念入手,导致了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的体育兴趣得不到培养和激发,使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研究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对于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一、终身体育与职业学校体育教学
  1.终身体育思想的发展
  终身体育是随着当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法国人郎格朗(P.Lengrand)在1965年于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最初使用“education peymanente”一词,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endueationpeymanente”译成英文“Litelongedueation”,即“终身教育”。所谓终身教育,就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外的学校体育中出现了贯彻终身体育的动向,注意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前苏联的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并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的能力,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参与组织社会体育活动的能力。美国在1970年初就提出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学校体育已成为大众体育和竞技运动的基础。美国专家认为,发展有益、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是当代社会的需要。
  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体育教学的关键。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相对于其它学校来讲有其特殊之处,社会需求对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始终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2.终身体育与职业学校体育的关系
  职业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的关系密切。
  第一,职业学校体育是职业学校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基础。职业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而且还要具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较强的综合身体素质,因此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尤为重要,在参加工作之后仍然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保证其较强的身体素质。同时,职业学校学习时期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不仅仅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第二,职业学校体育是职业学校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职业学校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是他们在校园的最后时期,也是其学校体育生活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他们身体发育关键时期。职业学校时期相当于普通学生高中时期,学生们充满了活力和生机,是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体育教师只要言传身教,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激发体育锻炼的动机,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第三,终身体育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体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是改革的起点和终点。体育教学是职业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只有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滞后
  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教学活动的理论支撑,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了体育教学活动的差异性。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存在着以运动技术为教学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忽视身体素质的培养,注重体育的三基教学。并且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陈旧的体育教学方法,学生对体育教学根本没有兴趣,更养不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更何况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2.体育意识淡薄
  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性的专业技术人才,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对文化课程包括体育在内不重视,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对体育教学不重视。首先,学校领导体育意识淡薄,认为体育就是让学生玩个够,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和管理不足;其次,体育教师自身存在体育意识淡薄,认为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相对于专业技术教学来讲不重要,导致了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认真,应付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再就是学生体育意识的淡薄,职业学校的学生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主业技术就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认识不到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专业技术发挥的基础和保障。
  3.教学组织形式不合理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组织形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首先,从性别方面来讲,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阶段男女生发育存在较大的差别性,他们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和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别,男生喜欢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田径等;而女生则喜欢对抗性弱,且比较轻柔的运动项目。比如,羽毛球、舞蹈、跳绳等。因此,应当根据男女性别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分组教学。其次,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教学分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较多,不同的专业对身体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应当进行不同的分组教学。
  4.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依然是同其它学校一样,注重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定量化评价,注重学生的运动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的存在。陈旧的评价标准和项目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更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另外,缺少了对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不利于体育教师的自我监督和他人的监督。
  三、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1.确立以终身体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引进了许多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教学思想,包括了终身体育思想在内,国内学校体育教学纷纷提倡了终身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与现代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是密切相关的。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关键性的基础,应当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为主,同时教授学生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已经开始认识到终身体育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纷纷开始在其指导下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
  以终身体育作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只有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体育教学的理念才能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为根本的任务,才能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来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2.选择适当的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适当的组织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应当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专业需求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是体育教学理念转变的直接体现。“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制度,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只有提供多种途径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方式,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的空间,才能够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构建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不利于职业学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更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学评价,更应当注重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习惯的评价,为体育教学的评价带来了活力。首先,应当认识到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在于选拔,而是作为体育教学的过程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评价的功能是在于提供了信息反馈,强化正确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提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注重了综合评价,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应当注重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如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周登篙.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264.
  [2]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53.
  [3]钱亚艳,张君.中美德日四国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33-37.
  [4]刘毅,陈冬亮.浅谈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接轨[J].体育科学研究,2005,(2):78-82.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