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论音乐创作技能]音乐创作期刊
 

[论音乐创作技能]音乐创作期刊

发布时间:2019-01-18 03:48:43 影响了:

   [摘要] 音乐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既有丰富细腻的精神体验,又有充满理性的对音乐素材和各种表现要素的驾驭。但可以肯定的是,音乐创作决不完全是一种纯技术的操作,所有技术驾驭都是以一定的心理意象和审美体验为前提的,技术驾驭只不过是将种种心理意象和审美体验通过乐谱这种符号中介使其固化。
  [关键词] 音乐 创作技能 音响
  
  音乐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既有丰富细腻的精神体验,又有充满理性的对音乐素材和各种表现要素的驾驭。但可以肯定的是,音乐创作决不完全是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因为,所有技术驾驭都是以一定的心理意象和审美体验为前提的,技术驾驭只不过是将种种心理意象和审美体验,通过乐谱这种符号中介使其固化。前者是预见性的,后者是对这种预见的落实。当然,符号中介相对于作曲家的心理意象和审美体验来说,只能保留了其中的大部分信息,这是抽象符号的叙述缺陷所限定的。无论作曲家在谱面上怎么尽可能多地加以包括文字在内的种种提示或说明,但它始终未能达到原态心理和审美体验那种预见性音响幻觉的丰富性。
  一、技术理论与相应音响的感知
  在漫长的音乐文化史上,人们通过对无数的创作实践进行观察与总结,渐渐形成了一整套涉及方方面面的音乐技术理论,诸如:调式、复调、和声、管弦乐法、旋律学、曲式学等等。而这些理论已成为现在从事音乐创作学习的人所必须掌握的内容。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揭示了音乐构成的基本规律与组织方式。然而,对这些技术理论仅满足于抽象层面的接受是不足以使我们获得真正的创作能力的,它还必须与相应的音响认知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我们大脑中音响库存的一部分。
  音乐创作除了理性层面的技术控制外,更为重要的是对音响意象的想象力。而我们的想象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总以一定的认知经验为前提。如果我们队将要用诸音乐结构中的技术手法的实际音响没有一定的经验,我们也不太可能对之建立起一种贴近实效的预见,没有预见或预期的目标,我们也将无从对技术结构的无限可能做出选择。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准确把握一定音响技术手法的相应音响实效,并沟通音响实效与符号固化方式的对应关系,我们不但能将已获得的音响经验加以发展与重建,井完成符号准确固化的工作。反过来,我们还能从别人已经固化的谱面符号系统中,想象出它的大致音响意象。这种技能除了在技术理论的学习中,紧扣相应音响实效一环外,还可通过长期大量的对谱聆听典范作品而获得。
  所以的技术理论都是建立在前人创作的实际音响经验上的,而不是凭空冥想出来的,因而,我们在接受这种理性的技术训练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音响认知的训练,并对之进行记忆储存。在音响运行过程中,对其调式属性作出判断所依赖的,往往更多的是感性。我们在接受音响信息的同时,将其与我们大脑认知记忆储存库中的品类进行比照、识别、筛选,并作出判断,而不是通过数理分析。一旦我们的大脑中没有这种储存的品类,我们便无法完成这一工作。音乐创作也一样,如我们首先要对我们将要实施的技术控制有一个音响表象的预见,而这种预见是从我们的经验储存中筛选重组而先验地产生的,这就是想象。
  二、音响意象的建构
  在音乐创作中,首先需要的是音响意象的建构。显然,每个作曲家其音响意象的建构方式与步骤不尽相同,这也是问题的复杂性所在。
  在一些作曲家中,其音响意象的初始建构是在大脑中自动产生的,如莫扎特、舒伯特和不少民间艺人;一些作曲家是在钢琴前通过直接的音响刺激,在激活了的想象力中萌生,如肖邦、德彪西和中国的华彦钧等等。
  音响意象萌生的初始阶段,无论是头脑中突发地自动产生,还是在演奏中靠音响激活某种想象力,其开始时都会呈现出一种模糊状。但在不断反刍的过程中,这种萌芽状态的音响意象回根据作曲家的审美要求和表现目的而在一系列的构建、筛选、补足等内在思维方式上日益明朗,并最终得以完善和确立。这种初始的意象往往成为一部分作品的主要核心。它们或许是处于乐曲整个过程的开始部分,或许成为乐曲的中间的某一部分。
  无庸置疑,这一过程是非理性的,它是一种纯粹的音响思维,推动这种思维的内在动力是内心的音响感觉。其是否合乎目的,是否具有表情,甚至是否符合音响展衍的逻辑等,却要依靠作曲家的直觉把握。而这种直觉把握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将以一定的音响经验积累和所处时代的创新意向为前提的。一定的音响意象总是以一定的音色作为载体的,一种音响意象在其初始阶段或是以人声,或是小提琴,或是乐队等具体音色浮现在我们的想象中,只有这样,它才得以有一种真切感。
  一定风格的音响意象的建构也是与我们储存的音响经验有关的。如某种民族的音响风格会与某种调式、节奏特征、有象征性的乐器的音色,以及一定的审美特质有关。审定我们的音响意象是否与我们的创造目的相一致,同样也会以一定的音响经验作为前提。
  三、从音响意象到符号固化
  除了即兴式地在演奏的同时创作音乐以外,绝大部分的音乐创作,尤其是专业音乐创作,都需要经历由内心音响意象固化到抽象性乐谱符号系统这一过程。这是音乐创作中很重要的一环。
  由内心音响意象转换到乐谱固化是一种理性的技术过程,尽管潜面不可能负载原态音响意象的全部信息,但它的起码准确性,将决定着处于传达过程中的演奏是否具有起码的“音响还原”的质量。因为,演奏者是完全根据乐谱的符号提示而进行“音响还原”的外化工作的。这样,就需要作曲家在从事音响意象到乐谱固化的工作过程中首先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而处于作曲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在其接受基本理沦知识和相应音响认知的同时,也必须把握好某种具体的音响实效与谱面符号形式的对应关系。
  四、灵感
  所谓灵感,实质就是一种精神状态。而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中的人,有一种内心亢奋,思维特别活跃,想象力有超常的发挥。这种精神状态如今早已被人们所肯定。
  可以说,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期望这种精神状态的到来。而遗憾的是,这种精神状态可遇而不可求。而奇怪的是,历史上许多艺术家却常常能碰到这种恩赐。
  其实,所谓灵感也不全是不请自来的,大量艺术史实个案可以向我们提供这方面的例证。许多艺术家其灵感的萌动总是受到种种或来自外部、或发自内心精神体验的触动或刺激所致。所谓灵感的触发仅是给创作者带来活跃兴奋的内驱力和超常丰富的想象力。但这些富有动力的想象力,到最终产生具体的音响意象,还得依赖创造者大脑储存的、可供思维运作的音响经验,以及将大脑所重组的属于自己的音响意象进行系统化的组织,并固化为乐谱符号系统的、沟通感性与理性的操作技能。如果创作者没有这些感性经验和与之相应的组织技能和符号转化技能这理性部分的支持,灵感实质上只是一种亢奋的激情,它甚至不是一种艺术创造意义上的灵感。可见,灵感同样以感性经验和理性技能作为前提。
  音乐创作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一种亢奋的表达欲望,而亢奋是可以通过一些人为的努力而获得的。这种亢奋或许还没有达到灵感所要求的那种质量,但却应当不失为一种可以经过人为努力而获得的内驱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