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会议典型发言摘要】 公司在集团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会议典型发言摘要】 公司在集团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发布时间:2019-01-23 04:12:55 影响了:

  省教育厅厅长张放平:   当前,建设教育强省工作已进入攻坚关键阶段。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务必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把握主攻方向,突破工作难点,继续实施好四个专项重点建设计划,深入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制定与完善教育发展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结合实际,配合做好有关教育发展规划的制订与修订工作,特别是各市(州)、县(市、区)要及时调整教育发展目标和思路,制订本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包括幼儿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州、教育强县市区。
  二是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要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重点把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抓手和突破口,因地制宜制订合格学校建设规划,将合格学校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类专项资金投入,按年度完成建设任务,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
  三是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办学实力。主要是继续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加快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建好县级职教中心,并以此为依托着力整合县域职教资源,进一步提升中职发展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式办学和“订单式”培养,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高度对接、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综合竞争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是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取得新突破。主要是突出德育首要地位,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考核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参与实施素质教育,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
  五是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大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力度,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享誉三湘乃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和教育专家。
  六是着力提升教育贡献水平。各高等院校要按照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为推进“一化三基”、加快富民强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人才与智力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重点支持一批对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直接作用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形成我省在中部地区与泛珠经济圈中的自主创新优势;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主动为我省经济社会“弯道超车”、科学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发改委副主任邓治平:
  推进教育强省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省发改委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从规划、投入、改革三个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积极推进教育强省发展和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着眼长远,加强规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把教育强省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专项,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性角度,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战略性高度,统筹推进教育强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行业发展目标相协调。一是配合做好教育强省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结合经济和消费结构升级、人口和社会结构发生新变化的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结构体系;结合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一化三基”目标、产业振兴规划和民生重点工程建设需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二是积极推进教育强省与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加强教育强省与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规划纲要,与就业、人才、科技、服务业等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推动教育发展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扶贫开发、城市化发展相结合,引导形成多行业、多领域协同推进的强省教育体系。
  (二)突出重点,加大投入。一是加快推进在建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建项目,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与教育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全面完成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工作的基础上,抓紧组织编制三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调研论证,抓紧启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规划编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衔接汇报;积极化解高校债务,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有重点地实施省属本科院校提质扩建和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工程;进一步深化县乡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在校工作住房、高职院校基础能力等项目前期调研工作。三是加强资金统筹投入研究。认真研究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建立教育投入适度快于GDP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构建各类教育培训投入资金统筹使用的协调机制,集中资源,合力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立足难点,推进改革。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加快推进以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一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把民办教育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和结构的重要举措,扶持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优秀民办学校。二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逐步建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确定招生计划、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的人才培养机构,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加大对口定向招生培养比例,扩大面向农村医院的全科医生定向培养、面向艰苦边远民族地区的教师定向免费培养培训等招生规模。三是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探索长株潭教育、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有效途径,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增强高校服务能力和学科竞争力。
  
  省长助理、省财政厅厅长李友志:
  建设教育强省任重道远。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站在构建和谐湖南、推进富民强省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各项具体目标,按照这次会议的部 署安排,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不折不扣地抓好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完善保障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投入到位。
  各级财政部门要努力克服当前困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财政教育投入的法定增长。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要求,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完善保障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要依法足额征收地方教育附加、城市教育附加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并确保按规定比例用于各类教育。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不断创新筹资模式,通过教育捐赠、企校合作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二)把握建设教育强省的关键环节,实现重点突破。
  要围绕《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提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计划”等专项计划,突出重点,积极支持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要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根据高中阶段教育特点,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公办高中的基本办学标准,严格控制豪华办学。要尽快出台切合我省实际,分地区、分类别的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并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引导职业院校面向市场办学。要逐步改革高校拨款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着力支持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要完善财税政策,用好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引导高校广泛参与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支持高校建成一批与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树立“节约资金就是增加投入”的理念,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要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改革,切实加强各类学校预算管理和财务监督,落实财务管理审计制度。要整合共享、统筹配置各类教育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办学和资源浪费。要加强教育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合理分配、安全运行、高效使用。要积极推行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对教育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执行及效益进行全方位绩效考评。要严格控制负债办学行为,妥善化解各类教育债务,尤其要规范高校的贷款管理,完善贷款审批制度,加强对贷款收支的有效监控,切实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长沙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建辉:
  在总体思路上优先谋划。去年以来,在深入基层学校调研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就教育的重大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推动创业富民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沙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2012年实现教育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在项目铺排上重点倾斜。坚持把教育项目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先后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学校“三改(改水、改厨、改厕)”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今年,把教育重大项目建设纳入全市“两帮两促”(帮助扶持企业发展、帮助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经济增长)工作的重点领域,强力推动长沙职教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和义务教育合格学校等项目建设。
  在工作推进上狠抓落实。建立教育工作定期会商制度和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将教育强市工作目标细化到28个市直有关部门、园区和区县(市)政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建设教育强市督导机制,把建设教育强市督导评估与“两项督导评估考核”有机结合,有效强化了县(市、区)政府及其主要领导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责任意识。
  
  郴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向力力:
  大力推进城区学校扩容,着力解决“城区学校太挤”的问题。制定出台《中心城区学校扩容提质的实施意见》,采取整合教学资源、新建和改扩建并举的办法,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区学校扩容。通过近两年的建设,中心城区累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800个,9个县市共增加学位9600个,有效缓解了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入学压力。今明两年,全市计划再投资6.93亿元实施60个义务教育扩容项目,其中,中心城区计划完成扩容项目19个,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1.4亿元给予重点保障,新增学位2.2万个;9个县市计划完成学校扩容项目41个,新增学位2,1万个。桂阳县2008年筹资9800万元收购县城一所民办学校改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计划再投资1.3亿元新建一所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可新增学位7000个。
  大力创建合格学校,着力解决“农村学校太弱”的问题。将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与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3年完成乡级以上学校、5年完成村级学校的创建目标,确保全市规划的1400多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合格学校标准。近两年,全市累计投资1.3亿元,完善寄宿制学校118所,创建合格学校75所,改造危房29万平方米,消灭了D级危房。今年在建的合格学校有103所,计划投资9500万元。国家级贫困山区县桂东县勒紧裤带办教育,去年投入1800万元全面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工程,成功创建为全省首个“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今年又申报创建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
  大力整合职教资源,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滞后”的问题。在全面启动“中职攻坚工程”的基础上,市政府划拨500亩土地、财政投入6000万元、融资2.3亿元,实施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今年秋季新校区可竣工并投入使用;投入5000万元,成功创建郴州技师学院;投资1亿元,在市有色金属产业园(郴州出口加工区)建设校外职教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5000名学生实习,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对接。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
  服务长株潭航空城建设。今年7月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铝业公司在中南大学签署了“大型客机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学校在机载系统方面,启动筹建总投资达8亿元的国家高性能铝材工程化创新平台;在起落系统方面,开展结构设计预研和机轮部件制造、推进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副规模化制造;在发动机系统方面,开展粉末高温涡轮盘的研制。
  服务“两型社会”建设。学校于2007年经国家科 技部立项,承担了《中部地区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研究》,为申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项目提供前期研究。参与了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签署了共同推进湘潭“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编制了湘潭节能减排科技发展规划和支撑行动方案。在国内外首次实现搭配处理锌冶炼废渣的清洁冶炼,使株冶集团实现铅锌冶炼万元产值年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0%左右,搭配利用重金属废渣16万吨,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年新增利税上亿元。有色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可实现重金属冶炼废水的全面回用与零排放,正在株冶集团实施产业化,可实现年减排并回用重金属废水400多万吨,向湘江水体减排重金属近30吨。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田银华:
  体现以人为本。学校充分体现办学以教师为中心。2003年以来。投人师资建设专项经费近4000万元,选拔和推荐了256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50多位教师赴国外进修访学,引进博士146人,有效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充分落实育人以学生为中心,投人近7000万元,积极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五困”(思想困惑、经济困窘、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和就业困境)问题,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优化运行机制。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层级管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细化职责和分工,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二级单位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水平,有效地发挥了管理效能。
  实行“三分”理财。学校实行分线预算(即分别编制运转预算和发展预算)、分块控制、分类制衡的财务管理模式,突出了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的中心地位,有效地控制了消费性支出,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对融资与举债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为学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财务环境。目前,学校银行贷款只有3000万元。
  建设“两型”校园。学校通过规范程序、加强监督、改善设施、提高技术等措施,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使学校的消费开支下降,建设成本降低;通过加强教育、注重预防、完善机制等措施,努力建设“廉洁型”校园,这些年来没有干部因违纪违规受到处分。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钊:
  突出“涉外”特色。推行“专业+外语+技能+创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外语水平大幅提高,在全省、全国大学生英语、日语竞赛中连续获奖。
  突出专业特色。根据市场需求率先开设了“高尔夫运动与管理”“航空服务”“动漫设计”“数控技术”等紧贴市场的专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目前,高尔夫专业已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动漫设计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突出实践特色。大力推行实践教学,构建以“五证”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成立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学生提供40余种职业技能培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优势。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文振华: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集团运行机制。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推进办公室,专门负责集团化办学和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建立了集团网站,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了集团理事会制度、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成员单位互访制度,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牵头建设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确立学院在行业的不可替代地位。在省物流领导小组支持下,学院正牵头建设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包括政务服务中心、物流业务运营中心、物流人才培养与交流中心,将为全省物流行业、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并将使我院教师、学生直接切人到物流产业发展的信息前沿,有效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校企共建内置式生产性顶岗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学院正与集团成员企业――湖南力邦物流公司合作,采用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建设年加工配送钢材2000万吨的综合型现代化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重点为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制造企业提供钢材加工配送服务,既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可同时满足2000名学生顶岗实习需要。
  校企共同开展应用性科研,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近年来,学院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40多项。其中,学院牵头的《基于SOA-BPM组合架构的智能敏捷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被确立为我省“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学院教师主持的“制造业物流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与实现”、“物流企业运作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等一批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花垣县委书记彭益:
  建立优秀人才引进制度。对边城高级中学的骨干教师和校级领导分别给予3万元到20万元的年薪,按月发放500元到800元的津贴,并为从外县引进的教师安排住房,为其家属安排工作;2005年到2008年,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517人,面向全国招聘了157位骨干教师和55名优秀大学毕业生。
  建立教师补助制度。2003年以来,先后解决了教师的生活补贴、民族补贴等津补贴,平均每人每年增加收入3696元;2007年,村小、片办完小教师每人每月补贴120元,农村中心完小以上学校教师每人每月补贴80元,2008年起分别增加到240元、160元,同时为城区义务教育教师每人每月补贴80元。
  建立教师保障制度。2007年起,为教师建立医保个人账户铺底金。2008年起,对全县教师免费实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同时,建立了教师公转房制度,累计投入2047万元新建农村教师公转住房3.4万平方米,解决了近千名农村教师的住房困难。
  建立教育奖励制度。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对优秀学校、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岳阳市委副书记、岳阳县委书记彭国甫:
  构建“大职教”体系,找准助推发展的“金钥匙”。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依托学校,乡镇联动”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对职教资源进行了深度整合。
  统筹规划布局。采取撤、并、转、靠等办法,尽可能集中办学,形成多层次、全覆盖、开放型的职教网络。将教师进修学校、粮食学校、电大工作站等部门培训机构一起并入职教中心统一管理;将乡镇农校、乡镇涉农站所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整合起来,业务工作纳入职教中心指导;积极引导民办职业学校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统筹项目经费。各部门年初向县职教中心申报培训计划,县职教中心统一安排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组织项目实施。培训经费按照县长统筹、部门支持、中心实施、群众受惠的原则,由县财政局统一管理,所有培训项目必须经过县职教中心核定,财政方可拨付经费。近两年,全县共实施各类培训项目20多个,统筹经费近千万元。
  统筹招生就业。在中职招生过程中,实行统一宣传、统一计划、统一录取,确保了普职分流比大体相当;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成立就业指导网站,实现了就业信息共享,同类专业学员统一安置和推荐就业。2007年以来,通过县职教中心培养与培训,我县安排到本地企业的熟练技术工人有1万多人,推荐到外地就业的毕业生有5000多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