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近十年我国关于学前生成课程的研究综述] 幼儿园生成课程
 

[近十年我国关于学前生成课程的研究综述] 幼儿园生成课程

发布时间:2019-01-23 04:08:35 影响了:

  “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一词最早见于贝蒂・琼斯于1970年所著的《课程就是发生的事》(Curriculum Is What Happens)一书的前言中,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自发性,正如琼斯所言,人们对“生成课程可以感受它。但无法预测它。它需要实践它的人对游戏的力量充满信任,对在许多可能性之间自发选择的信任”,“你无法把生成课程当作一个计划,或一个产品来呈现。我们意识到,它应该是在一个特定群体中产生的一个计划过程”。与此同时,生成课程也力图在课程的自发性和课程的计划性之间保持平衡。因为生成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如果真是那样,课程就不叫课程了。”在年幼儿童的游戏和学习环境中,自发性永远有其一席之地,但也有教师的计划,这表明了生成课程是在教育目的的影响下生成的。
  之后,“生成课程”一词频见于国内外有关著作和研究文献中。为了解我国关于学前生成课程的研究状况,笔者分别以“生成课程、幼儿”、“生成课程、幼儿教育”和“生成、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年1月-2007年3月)中检索,获得相关文献76篇(1997年之前没有有关生成课程的文章)。本文拟根据76篇研究文献,在分析文献基本情况之后,从选定的不同主题及角度,就我国近10年来关于生成课程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一、76篇研究文献的基本情况
  
  1 论文发表的年代和数量(见表1)
  
  2 作者单位(见表2)
  
  3 文献的内容: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整理后发现,大多数文献(占论文总数的62%)属于理论介绍以及翻译国外的有关文献资料。其余论文则分别属于操作指导、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反思。(见表3)
  
  
  二、近十年我国学前生成课程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将课程目光从目标模式转向过程模式。特别是受瑞吉欧、方案教学等影响,人们对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引入“生成”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正是从这时候起,国内的刊物上陆续出现了有关生成课程的介绍和研究。总体看来,这些介绍和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
  1 翻译、介绍的多,本土研究的少。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向读者介绍有关瑞吉欧、方案教学以及美国生成课程的理论,或者从宏观上分析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启示,如《美国早期儿童教育中的“生成课程”》(屠美如,《幼儿教育》,2001年第2期)、《生成课程和预设课程》(冯晓霞,《早期教育》,2001年第8期)、《生成课程的内容从那里来》(柳志红,《早期教育》,2002年第8期),等等。从表2也可以看出,笔者收集的76篇文章中,有关理论介绍的文章共有47篇,占总数的62%。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结合《纲要》精神,不少地方或幼儿园以生成理念作为幼儿园课程建构和实践的指导思想,开展了部分关于课程生成的研究。比如,《幼儿园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的关系及其处理》(吴荔红,《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对幼儿园课程预设与生成统一的思考》(王春燕,《早期教育》,2004年第8期)、《在完善的语言生成系统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孙含英,《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0期)等。《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版)在系统解释和说明生成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还对生成课程的含义、与预设课程的关系以及教师的操作做了比较具体详细的解释,提出“预设”和“生成”两种课程形成方式,兼容了两种课程的目标取向。
  2 分析、评论性的研究多,操作指导性的研究少。不少文献都是从教育学、哲学等视角对生成课程进行分析和评价。如《生成课程:对“预成课程”的继承和超越》(张金梅,《早期教育》,2002年第8期)、《新课程课堂教学:从弹性预设到动态生成》(李炜,《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观的改造》(周建军、王玉生,《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1期)、《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吴永军,《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等等。相比而言,关于生成课程具体操作指导的文献较少,在笔者收集的76篇文章中仅有8篇,占10.5%。
  3 有关实践探索、经验总结方面的文献主要来自一线教师,却数量有限。76篇文章中仅有22篇(见表2),如《一次激发儿童探究的“蚱蜢”的活动》(倪情、徐颖,《早期教育》,2004年第4期)、《孩子的兴趣》(汪丽,《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开心主持人》(虞芬,《幼儿教育》,2007年第3期)、《接住幼儿抛来的球》(滕瑾,《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7、8期),等等。其内容大多是基于自身实践的个人经验总结和感悟。
  
  三、我国生成课程研究的未来展望
  
  近十年我国关于生成课程研究的基本状况表明,生成课程已从理念逐步走向实践,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学前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继续向纵深发展。
  1 生成课程本土化。在国外,对生成课程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到方案教学和瑞吉欧的理念,已经历了一个持续的研究过程。在我国,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陈鹤琴倡导的“活教育”等,都包含了生成课程的影子,但真正开始生成课程的研究也只是近十年的事。如何根据我园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开展学习、借鉴和实践,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本土化的研究。
  2 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师的课程理念直接决定他们对待课程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行为。客观地讲,我国幼儿园的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的某些问题与幼儿园和教师在课程概念的理解上的偏差有很大的关系。尽管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但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时至今日,生成课程仍然被某些幼儿园仅仅视为彰显办园特色的手段和工具,而生成课程的真正内涵――人性化、艺术化、开放性地促进儿童发展,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生成理念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理念,是幼儿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式:重视生成性的教育活动,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和功利化倾向、促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理念变革的主要策略。”(于冬青,2005)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固有理念,使先进的理念真正转变为教师自觉的行动,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
  3 丰富学前生成课程研究的内容。如前所述,76篇学术论文中理论研究占一半以上,具体指导实际教学的只有8篇,这种重理论轻实际指导的研究形式势必影响学前生成课程在幼儿园的展开和进一步发展,也将影响学前生成课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以后研究要重视的问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