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指导】低年级语文教学要重视哪些
 

【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指导】低年级语文教学要重视哪些

发布时间:2019-01-28 03:43:44 影响了: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蕴涵着无限丰富而珍贵的人文内涵和精神财富。通过阅读,披文入情去发掘这些宝藏,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文的知识、技能,更可以加强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等等。本文就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指导 阅读升华
  
  学生都渴求学好语文。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让阅读成为自己的最爱。从古至今,没有任何教师只靠讲授能使学生学好语文;也没有哪个学生离开了广泛而丰富的阅读能学好语文。因此,阅读就成为学生学好语文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阅读吧,阅读让你感悟,阅读让你智慧,阅读让你充实,阅读让你自信!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意识,养成阅读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总是被动地不加思考地听,转变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条件,提供自主阅读的平台。为此,教师应痛下决心,除旧布新。改变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角色,把自己当作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彼此交流、沟通。有了这样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的顾虑、胆怯、羞涩、面子观等不利因素,就会烟消云散。在卸下了这些精神包袱之后,学生就获得了心理上的轻松。他们便乐于自由阅读,敢于放飞思想,勇于大胆思考,善于提出疑问或见解。无论疑问或见解正确与否,都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好的开端;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的不当甚至错误而板着面孔严厉训斥,给学生当头一棒,使兴趣和信心荡然无存。要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的课堂,成为学生阅读的舞台。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既独立阅读思考,又彼此敞开心扉研讨交流。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阅读小组组长在全班交流;教师要细心倾听,做适当点评。该补充的就补充,该纠正的就纠正,该深化的就深化,该引向课外的就引向课外,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渐浓厚,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便会由以往的被动听课、被动吸收、被迫思考、被迫问答,一变而为自主设计、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讲解。给了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便会看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新鲜感、满足感、自豪感和兴趣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使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学好语文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精心指导阅读,有的放矢阅读,灵活取舍阅读
  
  读物多了,学生反而难以取舍,无从入手。或无选择地滥读,或该读的没读,或读得不够,造成宝贵时间与有限精力的浪费。这些读物就反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违背了阅读的良好愿望。因此,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就很有必要了。
  1.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方法也各异。
  为了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可用精读法,对字、词、句、段、篇都要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了解内容梗概,可用略读法:一是泛读,不必弄清每个字词句,了解大意即可;一是浏览(跳读),不必把每句都读到,也不必掌握文章全貌,找出所需内容即可。还有笔记法、猜想法、朗读法、默读法、熟读法、悟读法、欣赏性和探索性阅读等多种方法。根据实情灵活选用,以增强学生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阅读方法的具体操作。
  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阅读,弄清其含义和在文中的地位与作用。如《荷塘月色》首段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是该文的文眼,该文就是朱自清先生写自己“不宁静”的复杂的内心情感,因此,该句它有着总领全文的作用。抓住了它,就把握住了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心情。阅读过程中,只要眼光敏锐,善于捕捉蕴涵主要信息的词句,在对课文内容、情感等诸方面的理解上就会举重若轻。否则,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不得要领,甚至,在对文章的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偏差。
  ②选择重要段落阅读,仔细涵泳。课文中有的段落暗示或点明了文章旨意,透过它,可以品味出隐含的深层意义。例如陆蠡的《囚绿记》倒数第二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段文字既是交待作者南归之因,又是作者放绿之因,同时还暗示了当时大的政治背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并赞颂、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友。其实,文字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赞颂烽烟中的北平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在日本铁蹄蹂躏之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由此可见该段在文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了。
  ③抓住课文的谋篇布局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老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又要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尝试在阅读中去梳理结构层次。有的文章是先分后总,有的是先总后分,有的是总―分―总。而在“分”中,有的采用横式结构,有的采用纵式结构,有的采用纵横式结构。有的层次段落中,采用首括式或尾括式写法。阅读中还应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上下文的衔接与过渡,交待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方法。总之,不同文体,不同文章,不同内容,不同写作目的,结构谋篇等诸方面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揣摩、领会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什么结构,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以供借鉴,以便学生将其用于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④选择课文中精炼、准确、优美的语言阅读,揣摩表达技巧。诗文中许多地方表达简练,遣词造句准确、生动,表情达意非常到位。譬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句中的“绿”据说曾用“到、过、入、满”等词语,但经反复推敲之后,最终选定为“绿”。这“绿”妙在把形容词用作动词,是吹绿之意。春风来了,吹醒了大地,江南一片新绿,充满蓬勃生机,这一切不用多言,只一“绿”字就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给读者描绘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意境。
  
  三.阅读深化认识,阅读升华思想,阅读陶冶情操,阅读净化心灵
  
  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诗文,在感知、领悟、理解的基础上,他们的思想情操、道德理想、审美人格等多方面都会受到熏陶。因此,老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中,去认识形象,体会美质;去同作者、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譬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它告诉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珍惜宝贵时光,做幸福的人,做充实地活着的人;要以微笑面对厄运,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凯勒这种对待生活、对待光阴、对待厄运、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毫无疑问地会深化学生的认识,会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借鸟作为自己的化身,也作为抗战时期亿万人民的形象:“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鸟”的形象多么感天动地!多么震撼人心!它无比眷恋哺育它的土地,甘为土地而献身。这不正是当时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为保卫国土而不惜捐躯的炽热的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吗?字里行间充溢着浓烈的情感,这情多纯洁、多真挚、多崇高、多感人肺腑、多催人泪下!学生在心灵深处怎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且看欧阳修笔下《醉翁亭记》的清幽秀丽的自然景观,范仲淹笔下《岳阳楼记》的气象万千的洞庭景色,苏轼笔下《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浓淡相宜的西湖景致,李白笔下《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的雄伟瀑布,毛泽东笔下《沁园春・雪》的江山多娇的北国风光,阅读诸如此类的脍炙人口的诗文,无不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神往与热爱之情。我们的学生正青春年少,他们有爱美、追求美的渴望,因此,教师抓住这种心理,指导他们阅读曹明华的《美》,让他们明白:要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就要善于发现美;美,就在我们身边,它隐藏在寻常的生活和风景中。这可促使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留心身边平凡的人和事所潜藏的千姿百态的美。从而养成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索,善于发现的品质。阅读《老马》,通过老马的形象,会让学生从老马身上看到那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坚忍不拔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阅读《离骚》,屈原不同流合污的美德,刚正不阿的气节,忧国忧民的情怀,献身理想的品格,矢志不渝的操守,九死未悔的坚贞,无不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与壮志是极典型的材料;对学生的成长、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塑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教材中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就是要通过阅读,才能更好地滋养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的内心变得充实而纯美,品格变得坚强而执着,方能为他们开启灿烂的人生旅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师生皆要重视阅读,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蕴涵着无限丰富而珍贵的人文内涵和精神财富。通过阅读,披文入情去发掘这些宝藏,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文的知识、技能,更有丰富的精神养料,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或许,从阅读中获得的东西,有的会被遗忘;但是,吸取的精神世界的东西,却永远不会丧失,且随时间的推移,将会更加深入人心,产生巨大的内在能量,使人终身受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这“源头活水”,不就是学生饮之不尽的一泓清泉吗?
  
  何仁忠,四川省蓬溪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