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为什么重视朗读 重视朗读,以读悟情
 

为什么重视朗读 重视朗读,以读悟情

发布时间:2019-01-28 03:50:12 影响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可以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领会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进行想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朗读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呢?围绕这个问题,结合《小珊迪》课堂教学,我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第一次教学设计
  一、激情范读,导入新课
  我在课始,配乐深情地范读,学生深深地被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感动了,甚至有的学生在听到小珊迪的悲惨故事时情不自禁掉泪了。学生在一开始就能进入文本,那么我想我的范读已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感知生情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在座的老师和咱班的同学听听?
  齐读第一遍后问:这个故事你读了感动么?打动你的心了么?让我们再读一遍把这个意思强调一下好么?
  齐读第二遍后问:是什么打动你的心使你深受感动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好么?
  齐读第三遍后问:怎么才能把这种感动永远保持下去呢?再来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在结尾处有画龙点睛之笔。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你能找到代表这篇文章眼睛的两个关键词么?谁愿意把这两个词写到黑板上来(饱受饥寒、美好品质)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笔,在课文的有关内容上进行批注,看看哪里能体现出小珊迪“饱受饥寒”,又写出了他的什么“美好品质”?
  (1)饱受饥寒。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重在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美好品质。课文在哪里写了他的什么美好品质呢?①“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引导学生体会手足之情,读出感情。)②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引导学生读出真诚、善良)③你们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么?想看看么?(放投影图片)④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读出你的感情,好么?
  四、感情升华
  是啊,这就是我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真诚、善良、可怜而又可敬的小珊迪!同学们也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了,那么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那句话吧!(投影出示课文的最后一节,齐读。)
  五、拓展深化
  下面老师给你们欣赏一些画面,你要用心欣赏,老师相信聪明的你能找到今天我们认识的小珊迪和你和这些图片之间的联系。(配音幻灯播放山区孩子和深圳孩子不同的生活学习情景,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课后反思
  通过一节课的实践,我发现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虽然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够根据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但还出现一个问题:只有个别学生能够入境,大部分学生没有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与平行班的两位老师进行了讨论、研究。主要的原因有:
  1. 学生不能入境,主要是因为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感受不到小珊迪的饱受饥寒。教师如果在上课之前能让学生多看看或多阅读一些100多年前英国的一些现状,学生的头脑里能对当时珊迪的生活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上这节课有很大的帮助。
  2. 本节课还是教师在唱主角,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独自阅读课文,而是由教师本人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许是受教学任务和时间的限制,教师留给学生的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3. 品读不到位,品读就是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对“乞求”品词,没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乞求,因此,在朗读中,学生读得很响亮高昂,不符合课文感情基调。
  (通过集体讨论后,我再次设计这节课,并在另一班上这节课。)
  
  【第二次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播放悲凉的音乐和令人心酸的课文插图,并配以低沉激动的描述,使学生听觉和视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下子把学生引入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中,很好地把握住本课的情感基调,随后引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此部分的教学主要是由学生自学为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读中感悟情感。“三读”:一读全文,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读描写珊迪外貌的句子,了解珊迪饱受饥寒的可怜样子。三读三个场面的对话:一是旅馆前珊迪跟先生的对话;二是旅馆里弟弟与先生的对话;三是家里珊迪与先生的对话。通过“三读”,学生对小珊迪饱受饥寒的同情感就会油然而生,情感就会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
  二、品尝细节,体会中心,读演结合
  在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后,在讲读课文时,我设计“找―读―演”三个环节。
  1. 找。①找一个词概括小珊迪外貌的描写;②找几个带“求”字的词概括小珊迪求先生买火柴的说话;③找出两个词概括当时我的猜想。
  2. 读。对上面的重点语句的内容了解后,品味出所表达的情感。在训练和朗读时,可以用三种形式:自由读(自己品味)、分角色读、鉴赏读(谁读得好)。
  3. 演。表演三个场面的对话,可以是同桌二人演,两人到台上演,也可以是班集体共同演。通过这样的“找―读―演”,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的感情就体会得更深,听说读写就可相得益彰。
  三、熟读深化,步步提高
  通过熟读,进一步对课文内容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①自由读课文,出示问题: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描写小珊迪的?小珊迪的什么品质打动人们的心?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②感情朗读,提示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处理轻重缓急、高低快慢。
  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这样在充满生气的教学氛围中完成了。
  第二次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整堂课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入情入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读书感悟,与文本对话,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次研究,我感受很深:
  1. 教学中,教师要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创新是其主体和灵魂。教师应弘扬敢破敢立、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不为现有教材、教参、教法、模式所囿,而要通过一定的筛滤、选择、重组,赋予语文教学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和清闲美感。
  2. 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和主体,《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让问题渗透整堂课,从“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这句话入手,以两个问题“我的猜想有理由吗?”“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最后在解决主要问题时捎带解决了相关的小问题:从珊迪和先生的对话中一步步体会到珊迪需要钱的急切;从旅馆里,珊迪和先生的对话中感受到珊迪的善良。学生质疑、解疑,做到了自主探究,与文本进行了零距离的对话。也只有当学生积极与文本亲密接触,亲自体验从“视交”到“神交”“心交”的过程,才能真正从文本汲取营养,获得深层次的阅读享受,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3.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的作用。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内涵的重要途径。古人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词句的理解要靠读,感情的共鸣要靠读,境界的领悟要靠读,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语感要靠读。读而生情、读而审美、读而品味。因此,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有自由读、默读、齐读、指读等形式,还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法,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教师感人的范读,学生动人的朗读,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