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前沿】世界十大前沿科技
 

【前沿】世界十大前沿科技

发布时间:2019-02-13 03:48:18 影响了:

  科学新知      猫味增加鼠魅力   一项新研究发现雄小鼠越闻猫尿,越能使其自身气味对雌性产生诱惑。研究人员将小鼠暴露给猫尿8周,结果猫的气味并没有引起鼠的畏缩,反而导致了进攻性的鼠。这些鼠的攻击力比平行暴露给兔子尿液的鼠高2倍。之前,普遍认为天敌的存在对其猎物有负面影响,这一发现说明适度剂量的捕食压力对猎物可能有正面作用。研究人员认为,雌鼠喜欢进攻性雄鼠,暴露给猫尿的鼠可能类似那些能在天敌威胁下存活的强壮鼠。该发现可能在改善圈养动物的生活方面有用。
  
  模式生物需慎用
  小白鼠是常见的实验动物,然而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即使相同的基因在人类和小鼠之间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表型。科学家追踪了120个人类关键基因,其中22%在小鼠身上非关键,进一步的研究则显示它们之中有相当部分位于液泡中。科学家表示,许多基因组计划都通过生物模型得到的信息得出人体基因功能的推论,今后在这方面应谨慎对待。这是因为很大一部分相同的基因在不同物种间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或重要性,尤其是对待与液泡蛋白有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时。
  
  美人更健康
  幸运之神也会频频眷顾,英国的一项近期调查显示,相貌优秀的人通常会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是因为相貌优秀是拥有良好基因的表现。研究人员通过人们对最协调和最不协调的脸部照片所产生的吸引力作出判断,结论认为面部对称的男性更富阳刚之气,而面部对称的女性则更具阴柔之美。研究人员表示,生物特性能够说明很多问题,例如对称性和阳刚、阴柔的特性能体现抗病能力或者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而这也许意味着拥有这些特征的人将更加健康。
  
  勉强微笑有害健康
  德国科学家日前声称,违背人们意愿的微笑有害健康,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研究人员对4000名志愿者行为进行模拟实验,分析结果证实那些可以发泄不满情绪的研究对象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心跳很快,随后即恢复正常;而必须保持“笑脸相迎”的人则在之后很长时间内仍然心动过速。专家表示,伪装亲切会导致人们产生沮丧的情绪,压力倍增,从而使免疫系统受损,如果这种压力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则会有患上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谣言影响人类慷慨
  为了检验谣言对人类经济上的慷慨行为的影响,英国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试验。实验要求72名大学生受试者将10枚筹码分配给自己或他人,其中一部分受试者相信,在其他受试者中,匿名的第二方会向第三方透露他们的筹码分配决定,部分第三方的身份为大家已知,于是第三方的声誉便有了受损的风险。试验结果证实,名誉受到谣言威胁的受试者在分配筹码时表现得更加慷慨。人们感觉自己正被谣言威胁时,将实施慷慨的亲社会行为,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名誉。
  
  头条新闻
  
  科学家发现细菌“预知”能力过去人们以为只有具备完整神经系统的生物才可以主动预知环境的改变而做好应变准备,然而美国科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大肠杆菌等细菌也具有某种形式的“学习”能力,能够预先判断环境的变化,这一技能将使它们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了细菌的进化,并在实验室中培育大肠杆菌:首先将温度从25℃提高到37℃,然后将氧含量从20%降低到零。结果发现,几周之后细菌已经可以预料氧气的下降,温度一改变它们就会调整自己的代谢。这说明大肠杆菌能够发展出将高温与缺氧建立联系的能力。这一研究结果颠覆了以往的认知,是细菌具有联想学习的首个证据。此次研究对于处理细菌感染和抗药性具有潜在的意义,另外,预见细菌的行为可能还有助于指导酿造等依赖它们的工业过程。
  
  成人脂肪细胞数量终生不变
  瑞典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数量在成年阶段始终保持恒定,这一发现或许意味着成人和孩童的肥胖过程具有根本性的差异。研究者对687位受试者进行腹部脂肪活体切片,结合此前在孩童中的类似研究数据,发现脂肪细胞的平均数量在约20岁之前会持续增加,之后保持相对恒定,并与体重指数密切相关。研究还表明,尽管成人脂肪细胞数量保持恒定,但这其实是一种细胞死亡与补充更新的动态平衡。如果细胞生物学家能够清楚脂肪细胞补充的精确调控机制,就有可能设计特定药物干扰这一过程,从而有望帮助人们实现不反弹的减肥。
  不过,新研究更重要的意义或许在于确证了孩童阶段脂肪细胞可以增殖,其原因可能是遗传和饮食两方面的,人们在较小年纪时避免肥胖将有助于确立终生的健康脂肪细胞数量。
  
  科学家发现5500万年前鹦鹉化石考古学家们在丹麦西北部地区发现了5500万年前的鹦鹉化石,由于鹦鹉目前只生活于南半球及热带地区,这一发现显得极其罕见。鹦鹉化石发掘于丹麦西北部的摩尔斯岛,尽管只保存下一个上肱骨,不过已经有足够的特征证明它是一名体型与黄冠鹦鹉相当的鹦鹉家庭成员,人们称其为“丹麦蓝鹦鹉”。这是一种早已绝种的鹦鹉,它代表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生活地域最靠北的鹦鹉种类。研究人员认为,能在如此北部的地方发现一只鹦鹉真令人难以置信,这次新发现亦表明鹦鹉一开始应该是从北半球演化开的,后来才多样化发展到了南半球的热带地域。
  今天,鹦鹉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南半球的一些种类扩展到温带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到遥远的海岛上。
  
  全球变暖改变地球运作方式
  一个由多国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小组分析近40年来研究报告后认为,全球变暖正在改变地球运作方式,至少90%的生态环境遭破坏现象归咎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这是研究人员首次正式把全球生物习性重大变化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相联系。
  调查小组详细查阅1970年以来28800种动植物数量或生活习性变化的研究报告,829份环境变化现象的分析报告,以及人类砍伐森林、改变土地用途等行为的记录。比较后发现全球变暖是90%的生物习性和数量变化的唯一解释,也是95%的自然环境变化现象的罪魁祸首。
  研究还发现,全球变暖的恶劣影响呈现连锁反应,气温升高造成的一个环境变化可能接着导致其他变化发生。过去30多年0.6℃的气温增幅已影响世界众多区域内的环境和生物,而据先前预计,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增幅可能达到2~6℃,其前景令人堪忧。
  
  科学家估算人体蛋白质相互作用量
  一项新研究表明,人类和果蝇等简单有机体的巨大差别不在于基因数,而在于他们体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数量。
  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于人体所有的生理学系统中,然而,直到现在科学家都无法估算出不同有机体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量。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颖的数学工具,结合相关数据能够估计出一个有机体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尺寸。结果显示,人体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数量大约为65万,是果蝇的10倍,而根据之前的比较,人类的基因数与果蝇的基因数相差不到2倍。
  研究人员将人体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总数称作“人类相互作用组”。了解人类基因组不足以解释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差别,蛋白质相互作用应该是一把开启生物体之间差别程度原因之锁的钥匙。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根据物种间的比较结果做出更详细的估计,这对理解某些现象至关重要。
  
  科学家发现新的小RNA分子
  美国科学家近日从果蝇体内鉴别出了一类全新的小RNA分子,并且澄清了一类已知的小RNA如何调控基因活性。小RNA分子的类型和作用方式比人们之前猜想的更多。 此前,科学家所知的果蝇体内调控小RNA只有两大类,它们与不同的蛋白发生作用。一类是microRNA,它们存在于整个生物体中,与Argonaute1蛋白结合,调控许多基因的活性;另一类名为piRNA,只存在于性器官细胞中,与Piwi蛋白结合发挥作用,可以抑制转座因子,保护基因组不受破坏,从而避免相关疾病。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找到与第三种蛋白Argonaute2结合的RNA分子,这些小RNA分子既改变基因活性,又抑制转座因子。
  新发现为人们理解小RNA影响基因活性的过程再添一个复杂性层面,该研究表明,双链RNA在进化过程中被广泛作为调控分子。
  
  聚焦中国
  
  版纳植物园在森林碳贮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通过对云南省西双版纳1976、1988和2003年的遥感数据分析,首次定量测定当地森林面积与橡胶林面积30年来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当地森林覆盖率从约70%降至50%以下,共损失约40万公顷热带季节雨林,其中很大部分被转换为橡胶林,目前橡胶种植已经向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发展,将进一步导致山地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减少。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对碳循环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建议,当地政府应制订科学发展计划,平衡经济需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凹耳蛙声通讯研究再取新进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分析雌性凹耳蛙的超声求偶声,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声通讯系统,这是对急流噪声环境的一种适应。求偶声在蛙繁殖中起关键作用,求偶期间,雄蛙通常占主导,而雌蛙倾向于较被动。研究人员用与计算机连接的超声传声器,在一个安静、黑暗房间里记录了雌蛙的叫声,发现在即将排卵之前,雌蛙发出短促而高频的超声信号,该叫声可以使雄蛙增加叫声活动并趋近声源。研究者认为,凹耳蛙可能进化了这种高频超声系统,成为在嘈杂的栖息地进行明确通讯的一种方法。
  
  特异性探针有助检测早老性痴呆
  早老性痴呆症是困扰现代社会的重大脑部疾病,但是一直以来都缺乏活体患者脑组织中鉴别病变斑块的方法。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开展针对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创新性放射性新药研究,首次使用苯并噻唑类结构化合物探针和micro-PET成像设备,观察到了探针在活体模型大鼠脑内和斑块的特异性结合现象。同时使用micro-PET设备研究了该探针在大鼠体内的药理行为。该实验的成功一方面为其走向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micro-PET设备在我国新药和生命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热河生物群发现始孔子鸟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河北丰宁早白垩世大北沟组发现新的鸟类化石,将其命名为郑氏始孔子鸟。孔子鸟类群是现今发现的最早具有角质喙、牙齿退化的原始鸟类,该化石是孔子鸟类已知最原始的代表,距今约1.31亿万年,这一发现使孔子鸟类群成为早白垩世早期鸟类中生活历史最长的一个类群。与它共生的重要化石包括原羽鸟,代表了迄今最原始的反鸟类,新发现丰富了我们对早期鸟类的系统演化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原始鸟类飞行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知识。
  
  HBx蛋白突变成乙肝致癌帮凶南开大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中的X基因表达的X蛋白(HBx)的自然突变与HBV致癌作用有密切相关,并初步揭示其致癌的分子机制。HBx是一种多功能病毒调节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和病毒的转录活性、信号转导途径、基因毒性应激反应、蛋白质降解等,直接或间接影响HBV复制和肝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并具有促肝细胞转化的作用。突变HBx蛋白羧基端27个氨基酸缺失对人正常肝细胞L-02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该蛋白突变体通过激活NF-κB、Survivin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上调c-Myc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促进肝细胞的增殖。
  
  (责编 李�)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