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萧县养羊基地 [萧县养羊业发展概述]
 

萧县养羊基地 [萧县养羊业发展概述]

发布时间:2019-02-14 04:42:11 影响了:

  摘要 分析了萧县养羊业的发展历史和面临的挑战。针对萧县加快推进肉羊产业化发展的自然区位优势和品种、饲料、人力等资源优势,提出要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和以强化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延长产业链长;并指出大力推广肉羊科学化养殖,提高肉羊产业科技含量是萧县实现由养羊大县向养羊强县转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养羊业;规模养殖;产业化;科学化养殖;安徽萧县
  
  1萧县羊业生产情况
  
  1.1养羊业发展历史
  我县自古以来就有养羊食肉的习惯,在长期养羊活动中,通过自繁自养,把原系蒙古旱代品系的绵羊分别驯养为大尾绵羊和小尾绵羊。据统计年鉴记载,建国后羊存栏量不断增加,1962年17.82万只,其中绵羊5.5万只,山羊12.32万只;1965年后开展绵羊改良工作,绵羊的经济效益提高,1972年绵羊存栏增加到16万只,山羊减少到2.3万只。改革开放后,养羊业以有了大的发展,1980年存栏达29.9万只,但随着发展大牲畜,加之羊毛价格下降,1985年羊存栏下降到16.1万只。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饮食习惯改善,羊肉由于其无以比拟的特点,倍受人们青睐,活羊价格上升,加上1996年以后我县相继实施国家秸秆养羊示范县项目、飞播牧草项目,较大地刺激了广大农户养羊的积极性,肉羊的饲养量连年大幅增长。2005年底全县存栏山羊89.03万只,年内出栏肉羊93.99万只。
  
  1.2科技进步推动养羊业迅猛发展
  自解放以来,萧县羊的饲养量一直位居全省首位,养羊业在全县畜牧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发展迅猛。从羊的存栏数和出栏数来看,1983年分别是16.17万只、12.1万只,1990年是31.42万只、15.75万只,1996年是55.66万只、39.97万只,2000年分别是65.23万只、62.33万只,2003年分别是89.03万只、93.99万只。羊的出栏率1983年是74.8%,2000年95.5%,2003年是105.5%,出栏率提高了30.7个百分点。我县养羊业发展,除了政策和项目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营农场就以细毛羊和半细毛公羊杂交当地小尾绵羊,成效显著。1965~1970年,以小尾绵羊为母体,用美利努细毛公羊杂交,增加毛密度,提高毛产量,达到细毛同质化;1970~1905年,以细寒杂种羊为母体,半细毛羊杂交,进一步加大全重,1972年培育的半细毛标本及毛制品先后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和广州出口商品的交易会展出;1975年后先后杂交出各类半细毛杂种羊20万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引进莎能山羊、马头山羊、波尔山羊等,对萧县的山羊进行杂交改良,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种草养畜技术,肉羊的个体增加近一倍,育肥周期缩短一半,屠宰率达52%,增加3个百分点。我县养羊主要饲养方式为:丘陵山区以放牧为主,雪雨天补饲;平原地区以舍饲零散养殖为主,在饲喂过程中,不接触添加剂,其产品不含有害化学成分和药物残留,属无公害绿色产品。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提高,规模养殖也不断发展,全县现有养羊专业户0.4万户,占全县各类养殖专业户的30%,大的养殖户存栏200只以上。
  
  2养羊业面临的挑战
  
  养羊业同其他养殖业一样,抗风险能力较弱,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不强,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广大养殖户千军万马闯市场,受市场牵制,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一是群体数量大,个体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以千家万户饲养为主,难以融入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二是产业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品深加工能力弱,出栏的肉羊50%以活羊出售,50%由个体宰杀户以作坊式宰杀出售胴体,产业链条短,增值效益不明显。三是龙头企业少,与现代化的产业化生产不适应,生产者、加工者之间是买卖关系,没有共同利益基础。四是肉羊产品卫生安全水平低,无品牌、无商标,市场竞争力不强,不能进入超市,更不能打入国际市场。五是大批活羊外销造成资源浪费。
  
  3对策及发展思路
  
  针对萧县肉羊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必须在WTO规则的前提下,结合萧县实际,充分发挥优势,通过产业化运作,加快产业化进程,实现养羊大县向养羊强县转变。
  
  3.1萧县有着加快推进肉羊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1)自然区位优势明显:萧县地处淮北平原北部,为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肉羊繁殖、育肥的最适宜地区;又处于全球化三大优质板皮生产区之一的徐淮地区腹地,本地肉羊生产快,内质细嫩鲜美,板皮透气性好,疵点少,弹性好。交通发达,铁路、公路交织成网,电子通信风络齐备。经济地理位于淮北经济协作区腹地、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经济区位优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2)资源优势:一是品种资源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先后引进波尔山羊、萨能山羊、努比羊改良本地山羊,为肉羊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二是饲料资源优势,正常年全县粮食产量达70万吨,可提供饲料用粮30万吨,秸秆70万吨。0.77万公顷荒山滩涂、2万公顷果园间隙地可用于人工牧草种植。三是人力资源优势,全县人口众多,劳动力充沛,每年剩余劳力30万人以上,同时萧县有300名牧业技术人员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技术力量雄厚。
  
  3.2加快肉羊产业化进程,要突出两个重点
  (1)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一家一户小规模散养的传统生产方式,吸收先进科技能力十分有限,且信息闭塞,难以走向市场和取得较好的效益;而规模养殖可以集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先进生产工艺、现代管理于一身,能显著提高生产水平,同时有利于批量生产,提高市场地位。因此要逐步改变山羊饲养散小的状况,以出口和参与国际大市场竞争为目标,大力发展以大户、饲养小区、养殖场为重点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进小型分散的养殖户走向联合形成规模化、专业化。
  (2)以强化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条。养羊业在萧县已具规模,重点要在提高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总量扩张。萧县肉羊加工企业相对滞后,甚至说是空白,应着力做好此项工作,以开始精深加工产品为核心,培植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龙头―基地―专业场(户)”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以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农民致富,精深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多次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要强化产业化组织的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和农户“双赢”。目前,流通服务上有一定基础,但形不成体系,并且功能不健全,应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兴办协会、联合会,加强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进程。
  
  3.3大力推广肉羊科学化养殖,提高肉羊产业科技含量
  (1)推广品种改良技术。大力实施畜牧业良种工程,积极引进波尔山羊、萨能羊等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
  (2)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
  (3)推广种草养畜技术。种草养畜以特有的转化率和丰富的内涵,有力推动肉羊发展。要在东南山区推广“林草牧”、西北部推行“果草牧”,积极发展优质牧草生产。
  (4)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要建立健全畜牧业质量标准体系,推进肉羊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的绿色肉羊产品,以龙头企业为先锋,发展标准化饲养基地、饲养小区,推行HACCP管理体系,全面规范饲养环境、品种、饲料、免疫程序、药品使用等环节,解决好连片区域内中小规模农户标准化生产问题。
  
  4落实措施,确保肉羊产业化健康发展
  
  4.1抓好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
  组织和聘请有关专家,举办肉羊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先进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利用农网、政府网站建立信息平台,加强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整理和发布。
  
  4.2抓好示范带动服务
  县委、县政府要把发展肉羊生产,加强产业化进程作为振兴萧县经济的突破口,全面启动“养羊致富”工程、培植典型、抓好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4.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政策上向规模养殖户和向饲养小区倾斜,在土地使用、路、水、电等方面提供方便,在资金上帮助、在信息技术上支持,拿出一部分农村小额信贷、农业开发资金和支农周转金予以扶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