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川南大春粮食作物抗旱减灾技术措施|川南大草原在哪里
 

川南大春粮食作物抗旱减灾技术措施|川南大草原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02-13 04:20:51 影响了:

  川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尤以旱灾最为普遍和严重。旱灾连年发生,只是发生轻重和时间的不同,2006年就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伏旱。泸州市是夏、伏旱常发地区,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均进行过避灾减灾技术探索和抗灾自救措施,在农业生产上积累了较好的以早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科技制旱等成功经验,并得到了很好地推广。近年来,通过对泸县、合江、古蔺、龙马潭等县(区)的抗旱减灾示范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形成并提出了大春粮食生产抗旱减灾技术措施。
  
  一、泸州市大春粮食作物旱灾特点及其影响
  
  1.大春季旱灾特点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春少雨而夏秋多雨的特点,年降雨量1 100mm,但雨不适时,分布不均,常年都有可能出现春旱、夏旱、伏旱。根据泸县气象资料记载:1986~2003年的18年间共出现了干旱38次,年均2.1次。其中:春旱出现机率占28%,年均0.3次;伏旱出现机率占94%,年均 0.9次;秋冬干旱出现机率占17%,年均0.2次。每年至少要出现一种以上的干旱,有的年份先后出现过几种干旱。如1997年就出现了春旱、夏旱、伏旱3种干旱。春旱持续时间最长是1998年2月6日至4月23日,共持续77天,过程降雨量仅14.0mm。夏旱出现时间最长的是1993年5月3日至6月9日,共持续38天,过程降雨量仅23.6mm。伏旱出现时间最长是2006年7月10日至8月31日,共持续60余天,极端最高气温41℃,降雨量100mm以下,无论从干旱影响的范围、持续时间,还是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均是历史罕见。夏、伏旱常发、多发,成为泸州地区旱灾的特点。旱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特别是目前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灌溉、蓄水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大面积生产存在“靠天吃饭”现状,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大春季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抑制生长旱灾造成土壤水分缺乏,特别是旱地作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滞,使生育进程延缓,对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2)影响扬花结实高温干旱对任何植物的正常抽穗特别是扬花授粉都极为不利,导致结实率降低。高温逼熟也将使籽粒饱满度差,粒重、品质下降。
  (3)干枯死苗川南地区较长时间的高温伏旱不仅可导致旱地作物死苗,还可造成位置较高的水稻田块断水开裂死苗,导致完全绝收。
  
  二、大春粮食作物抗旱减灾技术对策
  
  面对常年可能发生的严峻干旱现状,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采取了综合的有效措施,引导农民群众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强抗旱自救。从抗旱技术措施来讲,针对旱情发生特点,进行了分类指导。根据我们对抗旱技术试验示范和群众抗旱经验调查,提出以下技术对策:
  1.适期早播早栽,避过高温干旱
  (1)水稻
  ①提早播栽期川南地区早春气温回升早,水稻可适当提早播期。2月中、下旬播种,4月上旬移栽,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熟收获。因播、栽期提早了10天,成熟期提早了7天以上,从而错开了高温伏旱的影响。
  ②选择中熟组合品种选用生育期150天左右的中熟组合品种,确保在7月10日前抽穗扬花,8月上旬成熟收获,可以避过高温伏旱的影响。
  ③实行旱地育秧旱地土壤热容量大,播种期可较水育秧提早。2月15~20日即可播种,3月下旬移栽,7月下旬开始成熟。生育进程较水育秧提早7~10天,抽穗扬花可在出现的高温干温前进行。旱育秧苗既是避灾减灾技术措施,更因其适应能力强、栽后扎根快、分蘖早而多能够获得高产,也成为了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最广泛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据在龙马潭区测产调查,2006年发生高温伏旱,石洞镇鱼眼滩村水稻旱地育秧由于早播(2月23日播),水稻平均结实率为85.5%,比大面积水育秧高3.4个百分点,增产效果好。而部分迟熟水稻品种扬花受高温干旱影响,结实率较低,造成大幅减产。据合江县2006年对水稻品种Ⅱ优802强化栽培试验调查,适期早播早栽(2月23日播、3月25日栽)田块,其穗部性状为平均穗着粒215.8粒,实粒190.8粒,结实率89.4%,亩产795kg,较迟播、迟栽(3月7日播种、4月5日移栽)田块有着显著优势。后者穗着粒214.6粒,实粒163.5粒,结实率仅76.2%,亩产620kg,前者亩增产175kg,增产28.2%。所以,适当提早播期,可以有效缓减高温伏旱对扬花和灌浆的影响。因此,从泸州地区2月份气候条件来看,浅丘平坝区水稻播期可以提早到2月下旬进行,可比习惯播期提前5~10天。
  (2)旱粮川南地区大春季旱粮以玉米(高粱)为主。其抗旱减灾措施是:
  ①提早播期玉米(高粱)通过保温育苗、育苗移栽来提早播种期,将使玉米(高粱)的营养生长期较迟播的延长,有利于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而增产。提早播种也使整个生育时间提早,躲过后期高温干旱影响。据古蔺县2006年高粱生产情况调查,大面积早播(3月20日左右)高粱亩产达到375kg,比迟播(4月15日左右)高粱亩产225kg增产150kg。
  ②实行套作模式前季小麦实行预留行种植,采取规范的双三0(1尺=33.3cm,下同)或双二五模式的旱地改制技术,即在小春地上按种3尺宽的小麦、留3尺宽的空地或种2.5尺宽的小麦、留2.5尺宽的空地。小春季小麦实行密窝疏株种植,冬季空行种植蔬菜,对小春季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影响不大。在早春季的小麦空行内提早(3月上、中旬)种植玉米(高粱),使玉米(高粱)得以早播而增产。
  川南地区2006年遇特大夏、伏旱,早播部分(3月30日前)的玉米(高粱)在7月20日后的高温伏旱来临前已基本成熟,产量接近正常年的生产水平。而迟播部分( 4月20日后)的玉米(高粱)遭受了夏、伏旱的严重影响,减产严重,很多地块基本绝收。古蔺县2007年的严重夏旱,小麦、玉米旱地改制套作模式由于实现了早播、早栽,全县玉米平均亩产仍达到350kg,比上年增加24.5kg,增产7.5%,实现了大灾之年玉米不减产。泸州市其他各县(区)目前已广泛采用此项技术模式,田坎玉米及预留行玉米播期3月20日左右,于7月上、中旬收获,高温干旱对产量的影响相对减少。因此,玉米(高粱)要实现高产稳产,播期可以提早到3月中、下旬,结合采取预留行带状种植的套作模式是可行的,更适应川南地区抗旱减灾生产实际。
  2.依靠科技抗旱,减少旱灾损失
  (1)推广现代节水农业实用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旱地育秧(旱育保姆)、地膜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调节播栽期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栽培技术。实践证明,水稻旱地育秧可节约用水80%以上,特别在春旱时期无水育秧时实行水稻旱地育苗更可行。结合使用“旱育保姆”拌种处理,操作简便易行,既简化了播种程序,降低劳动强度,秧苗素质也明显提高。旱地作物生产上地膜覆盖和稻草覆盖对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提高水分利用率都具有明显作用。地膜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既减轻了土壤水分蒸发,保温保湿,也促进了作物生育进程加快,从而达到避灾效果。
  (2)综合技术配套选用耐高温的良种组合、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有机结合,确保大春作物健壮生长,提高抗旱能力和产量。
  3.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耐旱作物
  根据干旱常年发生的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大春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对无水源灌溉的望天田块在早春季及早改种耐旱作物如玉米(高粱)套种红苕、玉米(高粱)套种大豆、改种春洋芋等模式。旱地土壤采用洋芋/玉/苕、麦/玉/苕、麦/玉/菜等高产种植模式,仍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古蔺县乌龙乡前丰村11社自2005年起,在无水源保证的稻田内,大力发展旱作农业,2006年水改旱100亩,占该社稻田71.4%,分别采用洋芋/玉/苕、麦/玉/苕、麦/玉/菜等种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调查中还发现,所有旱区冬大豆依然枝繁叶茂,在2006年严重伏旱中其抗旱效果尤为突出。江阳区沿长江两岸的菜/稻/菜轮作,大旱之年继续保持抗旱增收。由此可见,在适宜地区调整种植耐旱作物,也不失为以调制旱的好路子。
  4.扩大复种,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
  川南地区秋季温光资源丰富,充分利用晚秋气候资源发展晚秋生产是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最有效的措施。利用望天田和旱地土壤在前作收获后种植秋红苕、秋洋芋、秋大豆等作物,红苕、洋芋亩产量可达到1 000kg、大豆可达75kg。有水源保证的田块则大力发展再生稻。再生稻在川南地区具有显著优势,泸县常年中稻种植面积55万亩,再生稻收获面积40万亩,占中稻面积的70%以上。再生稻平均亩产量达到100kg、高产田块达到300kg以上,成为晚秋生产的主要作物。
  5.合理利用水资源水稻生产用水的管理有条件的地区按前期浅水灌溉、中期湿润浅水、后期蓄水保水防旱的科学管水模式进行。旱地土壤通过修建储水池搞好水的储备,作物缺水时提水保苗,增强抗旱减灾能力。
  
  (通联: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农林局646100)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