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铁杆抗旱599玉米种 大力推广应急抗旱技术 减缓冬干对玉米春耕生产的影响
 

铁杆抗旱599玉米种 大力推广应急抗旱技术 减缓冬干对玉米春耕生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13 04:28:30 影响了:

  目前,席卷全国的冬季干旱使小春生产遭受了严重损失,总体形势呈现由北方向南方、冬干向冬春连旱发展,近期四川、重庆、广西、广东等省市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业干旱。为了解玉米播前土壤墒情和耕作制度状况,近1个月来,笔者先后到内江市、资阳市、遂宁市、广元市、泸州市和重庆永川所属的10余个县区实地调查了解冬季干旱的情况。大部分地区自去年11月以来的降雨总量不足常年同期的50%,而且70%的降雨多集中在11月上旬。降雨季节分配不均严重影响了小春生产,还将对玉米生产带来一定影响。结合田间调查及与农技人员交流座谈情况,建议早安排、早准备、早培训,大力推广“破、改、调、增”的应急抗旱关键技术,全力确保2009年我省玉米抗旱增产和新增2.25亿公斤生产任务的完成。
  
  一、打破表土板结层,引墒等雨播栽
  
  据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对43个点的土壤水分监测结果,2009年2月上旬干旱较严重的四川盆地中部、西部、北部0~10cm土层内土壤相对湿度为50%~70%,其中苍溪、剑阁接近40%;而20~5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为70%~90%。由于近60天降水持续偏少、基础温度较往年同期偏高约6~7℃,导致表层土壤相对湿度下降较快,但较深层土壤水分变化不大,农区大部分底墒仍显充足。加之2008年10月25日至11月上旬的持续降水,导致大部分粘重的土壤表土层严重板结。耕作层土壤容重普遍达到1.50g/cm3以上,远远超过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适宜容重范围(1.1~1.3g/cm3)。因此,在玉米播栽前,可采用合盛牌微耕机或者通过人工浅中耕打破表土板结层,尽量减少免耕播栽面积,促进深层土壤中的水分上移,调节耕作层的水气肥,为玉米播栽创造好的土壤条件。同时,还可以为土壤接纳后期降水提供“水库”。特别是苍溪等地超早播玉米苗已2个叶龄的情况下,及时对玉米种植带进行浅中耕,等待2月中下旬降雨后趁墒移栽,有利于抗旱保苗。
  
  二、改全垄覆盖为膜侧栽培,保墒纳雨促根系
  
  在国家各种惠民政策和农业项目的推动下,地膜覆盖玉米面积预计在2009年将达到玉米总面积的60%左右(比2008年新增18个百分点),成为玉米抗旱增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但是,受冬季干旱影响,种植在坡薄地的玉米,播前土壤水分普遍偏低,耕作层土壤田间持水量低于60%。据多年实践证明,在没有较好的土壤墒情或者人工灌溉使田间持水量达到70%~80%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全垄覆盖玉米行的地膜栽培,既不利于前期促根,又不利于后期接纳雨水,一旦遭遇后期夏旱,植株将因缺水而早衰减产。因此,在地膜玉米区应大力推广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改80cm幅宽地膜覆盖大垄双行玉米为40cm幅宽地膜盖在行间,将水肥集中深施在膜下,盖膜后把玉米栽(播)于地膜两侧,实行膜侧栽培。该技术还可组装集成“规范间套、沟施缓效肥、等雨盖膜、交替用水”等关键技术,适应季节性干旱地区玉米抗旱增产需求。一是膜侧栽培能有效集纳盖膜后降水,通过间隙性降雨与季节性干旱使玉米根区处于干湿交替环境,有利于促进根系发育,使根量增加,根活力增强,根系更多吸收土壤深层水分;二是有利于降低根区高温危害,维持生长中后期根系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缓解全垄覆盖玉米由于水分不足盖膜导致根系后期早衰的问题,延长籽粒灌浆期;三是降低成本,用膜成本可降低40%~60%,并减少全垄覆盖引苗出膜的用工;四是减轻对玉米生长中后期田间追肥和甘薯作垄栽苕受到的影响,避免人为破损地膜,减少残留,降低“白色污染”。据试验研究,膜侧栽培比全垄覆盖增产8.92%,每亩节约成本55元。
  
  三、合理调配灌溉水,统筹兼顾大小春
  
  农户对有限灌溉水的使用总是“重视大春而忽视小春,保证水稻而放弃玉米”。在多点考察中发现,由于2008年秋季雨水较充沛,目前大部分塘、堰、池蓄水较好,达到了有效库容的80%以上。但是,农户担心持续干旱影响大春作物用水,加之地高水深,多数农民不愿意通过提水、引水对受旱的小麦地进行浇水。建议大力推广高效用水技术,引导和培训农民科学调配灌溉用水,在保障小春作物抗旱用水的同时,留足大春作物基本用水,确保大小春作物均衡增产。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863”计划节水农业课题研究,水稻推广旱育秧技术比地塘两段育秧每亩节水10.5m3,比湿润育秧则每亩节水30.6m3,若大田进一步采用“厢沟+间隙”灌溉,每亩平均节水50m3以上。而玉米和小麦等旱地作物关键期只需要灌水2~3m3就可增产10%~15%。因此,水稻节约的灌溉水用于小麦和玉米抗旱是完全可行的。具体措施:一是水肥耦合抗旱。充分利用微型蓄水池蓄水对受旱严重的小麦田块进行就地浇水,每亩结合浇水追施尿素5~10kg。在劳动力紧缺的地区,也可使用轻型喷灌机喷灌,在喷灌前将尿素均匀撒施于小麦带,实现水肥耦合促进小麦孕穗发育,也为玉米和甘薯(大豆)播栽提供了肥茬口、水茬口;二是浇足底水,覆膜播栽玉米。水源较充足的地区,利用就地蓄集降水人工浇灌或者采用轻型喷灌机喷灌后盖膜播栽玉米,也可采用机电提灌至山头蓄水池,再通过PVC低压管道或者软管,利用落差重力点穴浇灌,确保玉米一次性全苗;三是育苗移栽避旱。持续干旱和水源紧缺地区可集中有限水全面推广玉米育苗移栽技术。也就是将玉米的播种、出苗和幼苗期管理约15天左右在苗床中进行,减少大田种植同生育时段抗旱用水80%以上,并且可控性强。可以等待季节性干旱结束,或者用水高峰期后移栽玉米,同时保证了适期早播,缓解了与前作物共生期中争水、争光、争肥的矛盾,有利于保全苗、争齐苗、育壮苗。
  
  四、增大玉米种植密度,趋利避害促增产
  
  调整种植密度是使玉米的个体和群体、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能够协调发展可控性最强的栽培技术手段之一,也是玉米能否充分利用外在有利条件形成高产的重要环节。受2008年秋季和小麦播种期间持续降水的影响,小麦播期普遍推迟15~20天。迟播小麦出苗迟缓,生长量不足,当前植株高度比正常年景偏低10cm左右,小麦边际优势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将显著下降,为间套作玉米增加种植密度提供了空间条件。据多年生产调查,我省玉米种植密度普遍偏低,一般为2 500株左右,使玉米平均亩产量长期徘徊在350kg左右。限制密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多数推广品种属于稀植大穗品种,不耐密、不耐旱;②采用“挖窝”、“打塘”等粗放播种方式,在土壤“酸、粘、瘦、薄”情况下,缺窝断垄严重。为了增加种植密度,必须大力推广以下技术措施:一是选用耐密、耐旱高产玉米品种。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对目前审定的54个品种进行耐旱、耐密鉴选试验,筛选出成单30、川单418、雅玉26、东单60、隆单8号等中大穗、耐密、耐旱新品种,适合旱区推广;二是提高播种质量。除推广规范的育苗移栽技术以外,高坡地可推广盖膜定距打孔等半精量播种技术,缓坡耕地还可引进2BYF-2型多功能玉米精量点播机,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一次完成旋耕、开沟、播种、施肥、覆土等多项作业,实现精量机播;三是增施有机肥。增加密度需要土壤肥水均衡供给作保障,增施有机肥能以肥调水,提高土壤吸水、保水功能和肥料利用效率,对增密增产具有重要作用。在农家肥收集和使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可引进推广新型生物有机肥,实现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通联: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成都610066)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